【导读】 2025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篇章。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启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标志着产业集群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截至目前,全国已形成55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包括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本文从集群的数量、区域分布和产业布局三个维度展开,详细解析了各类集群的特点与意义。-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江苏以14个集群领跑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九大产业,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跨行业协作;-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则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展望2025年,培育世界级集群和新增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重点,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先进制造业集群 工业和信 息化部公布2024年国家先 进制造业集群 名单,35个集群上 榜,加上2022年公布的45个集群,目 前国 家级先 进制 造业 集 群已 达80个。首 次实 现了 制 造业 重 点产 业链的 全覆 盖。 工信部自2019年起组织 实施先进制造 业集群发展专 项行动,引导 和促进集群在 市场竞争中不 断提升发展质 量和水平。 80个集群分布在25个省份 从地区分布看,80个国家级集群分布在25个省份。江苏数量最多,共14个集群,占总数的17.5%;广东和浙江各有8个集群;北京、河北、山东各有6个集群。今年有6个省份实现零的突破,黑龙江、河南、甘肃各新增2个集群,云南、宁夏、新疆各新增1个集群。 高端装备领域集群数量最多 从产业分布看,80个国家级集群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原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消费品、光伏等领域。 高端装备领域新增16个,总数29个,占比36.25%;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新增3个,总数16个,占比20%; 原材料领域新增8个,总数15个,占比18.75%; 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新增2个,总数7个,占比8.75%;消费品领域新增2个,总数6个,占比7.5%;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新增2个,总数5个,占比6.25%;光伏领域新增2个,占比2.5%。 跨区域集群占比近半 目前,全国已有37个跨区域集群,包括27个跨城市集群和10个跨省份集群,占集群总数的46%。 江苏拥有6个跨区域集群,包括5个跨城市集群和1个跨省份集群;广东有5个跨城市集群;京津冀地区有5个跨省份集群。 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简介 01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 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是一个以成都为核心区、德阳、绵阳、自贡、凉山为协同区的一体化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该集群在飞机和发动机整机、核心大部件、航电系统和机载设备、维修服务领域具有突出优势,集中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平台。集群集聚航天领域企事业单位超千家,探索出“小核心、大协作”的模式并得到国家认可和推广,在国内航空航天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02哈尔滨航空集群 哈尔滨航空集群以平房区为核心,拥有深厚的航空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作为全国最大的直升机制造基地、重要的航空铝镁合金加工基地和航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哈尔滨航空集群聚集了108家产业核心配套企业,其中71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77家科研机构。哈尔滨拥有中航哈飞、航发东安两大央企,这两大主机厂的自主可控配套产品生产任务在区域本地外协配套率已达到90%以上。该集群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拥有国际权威适航当局认可的设计研发制造体系,并在复合材料设计与验证等多项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哈尔滨航空集群积极扩大开放合作,与多个国家开展合作,推动产业新集聚,培育自身新优势。 03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 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集聚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大飞机装机配套供应商,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900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 该集群以其创新能力、工业基础和产品配套的完善性而著称,是大飞机产业中创新能力最强、工业基础最好、产品配套最完善的集群之一。该集群以长三角一市三省及江西省全域为实施范围,以上海临港新片区、江苏无锡、浙江杭州、安徽六安、江西南昌为核心承载区,目标是到2027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关键技术自主高地、核心产品供给高地、科技企业集聚高地,打造成为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在机体大部件、航空材料、零部件、关联装备等领域,浙江具备较强的配套能力,其中西子航空中标国产大飞机C919大型客机中机身(含中央翼)装配和零件制造工作包项目,是全国三家供应商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华瑞航空是宽体客机C929机身复合材料大部件的初级供应商。此外,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还包括沥高复合、星箭航空、红狮宝盛等12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商飞合格供应商体系,并且有一批企业与波音、空客等建立了供应合作关系。 04沈阳航空集群 沈阳航空集群是依托沈阳在航空产业的传统优势,以沈飞、黎明、沈飞民机等龙头制造企业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研发支撑单位为核心,围绕“军民燃+低空经济”4大产业体系,构建形成的 “双核一基地”空间布局的产业集群。沈阳被誉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在中国航空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填补了多项空白。沈阳航空集群正抢滩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朝着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勇毅前行,力争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30年突破2500亿元。 05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是由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共同建设的产业集群。该集群拥有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总装建造及配套规上企业约140家,主建船型本地配套率超过40%,并汇集了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青岛海检集团等上下游企业超600家。集群初步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原材料、建造、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船东、船厂双赢共荣的产业发展格局。青烟威三地在产业格局上“主业突出、功能互补”,其中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连续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烟台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威海形成了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2022年,集群核心产业产值超800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超20%,占全省比重超80%。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37%,居全国首位。 06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 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是中国重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和建设安全高效产业链为核心, 以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为发展方向,以远洋船舶和深海装备研制为重点。根据《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原创技术策源和绿色智能引领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重点造船企业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推动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高端船型设计、核心系统、关键部件的自主专利基本形成,新材料、机电设备、工业软件加快研发及应用,船用动力环节自主配套率达到90%以上。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产品,以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和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自主配套率提升到80%以上;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建造交付。智能船舶、重型破冰船、深海采矿装备、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及再气化装置等新型装备实现重大布局突破。 07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 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是我国规模大、产业链条完备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以中国一拖为龙头,关联企业300余家,年产值约600亿元、占全国约30%。集群大中型拖拉机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于行业第一,玉米、小麦等收获机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该集群集聚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1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0余家省部级创新平台,拥有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主导、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60余项,整体科研实力国内领先。 08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 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是由金华和台州联合打造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丘陵山区小型农机装备为核心,涵盖了园林机械、收获装备、茶叶机械、排灌机械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特色农业机械集聚区。该集群产业基础扎实,总产值超900亿元,拥有8个国际先进产品和20个国内领先产品,整体竞争实力位居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企业竞争优势突出,集聚了四方集团、星莱和、三锋等头部企业,并累计培育了1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上市企业和32家省“品字标”企业。创新要素富集,建有国家林草装备科创园、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担了3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并主导或参与制定了59个国家标准。开放能级领跑全国,建成行销196个国家的销售网络,2023年金台地区农机装备出口额达318.9亿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09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 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是由潍坊市牵头,联合临沂、日照等地形成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该集群以潍柴雷沃为核心,是国内产业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产品体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智能农机集群。2023年,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的产值达 到了1650亿元,占全国农机行业的四分之一,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集群内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数量居行业内全国第一。此外,集群还拥有行业内唯一的全系列动力总成、传动、液压、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以及耕、种、管、收、运、烘等全程机械化整机装备产品体系。集群内还建有全国唯一的智能农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唯一大马力农机装备传动系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 10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发展定位为全球知名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高地、全国领先的安全应急装备创新策源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试验田、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创新示范区。集群发展重点包括围绕地震和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冰雪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紧急生命救护、城市安全等重点应用场景,推进安全应急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并构建起贯穿监测预警、安全防护、应急救援全产业链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体系。此外,集群还确定了核心区、重点区、支撑区的发展布局,包括石家庄、唐山、雄安新区等核心区域,以及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天津滨海新区、张家口、保定等重点区域。根据规划,到2025年,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计划初步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提升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优势产品竞争力,并创 建约10家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实施约30个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项目,形成代表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8年,该集群的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企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生态和集群治理能力将大幅跃升,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机制更加顺畅,保障首都、拱卫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助力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11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 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是湖南衡阳、长沙、株洲、湘潭四市联合打造的国内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最完善、科教资源最丰富、辐射带动效应最强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该集群汇聚了749家上下游企业,2023年实现营收2045亿元,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集群在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产能方面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25%;轨道交通牵引变压器国内市场占有率50%;智能电表、功率半导体、布电线、高压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扁型电磁线、绝缘子的生产规模全球第一。据统计,目前集群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省部级平台161个;集群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约5%,累计培育出9个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和61个专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