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度报告 2024-016 2024年04月 2023年年度报告 第一节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王志红、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岳小平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岳小平声明:保证本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 公司2023年度业绩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受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售价同比下降;高成本原材料库存以及磷酸铁锂开工率不稳定带来的成本上行,导致产品毛利率下降;受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出货量下降叠加大额存货跌价影响整体业绩。锂电正极材料业务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下滑导致公司全年整体经营业绩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在产能快速投建释放、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拥有工艺技术优势、成本控制优势、供应链支撑优势以及与头部电池企业及终端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和格局重塑中抢占先机。 在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供需调整的过程中,公司一方面加快进行客户多元化拓展,加大供应链降本,另一方面适时控制产能规模和节奏。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重大风险。 公司基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迭代,积极响应核心客户需求,保障产品质量和交付,满足中高端汽车主机厂客户需求,持续推进精益化生产及精细化管理,在坚持技术革新与成本节降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努力改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的经营业绩。 本报告中如有涉及未来的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均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公司在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十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部分,描述了公司经营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投资者仔细阅读并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2第二节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8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12第四节公司治理...................................................59第五节环境和社会责任.............................................87第六节重要事项...................................................95第七节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125第八节优先股相关情况.............................................135第九节债券相关情况...............................................136第十节财务报告...................................................137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载有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的审计报告原件。 三、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四、其他有关资料。 释义 第二节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信息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四、其他有关资料 五、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否 扣除非经常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 六、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元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不适用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不适用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 1、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情况 汽车行业在带动工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及全球经济产值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受全球金融环境收紧、零部件短缺、供应链限制、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球汽车产销量持续承压。2023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产业链调整、供应链趋稳、制造商生产逐步常态化,推动全球汽车市场回暖。 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整体呈恢复增长态势,全球汽车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在不同市场和细分领域表现各异。根据QYResearch调研显示,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达到8,890万辆,同比增长11.96%。其中,中国占据全球最大市场,2023年汽车销量达3,009.4万辆,同比增长12%,创历史新高;美国2023汽车销量为1,560万辆,同比增12.3%。根据印度汽车工业协会(SIAM)数据,印度2023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至508万辆,连续2年高于日本,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保持世界第三。从汽车厂商来看,丰田汽车2023年全球销量1,120万辆,同比增长7.2%,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比亚迪2023年全球销量302.4万辆,同比增长61.86%,首次跻身世界前十。 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需求复苏强于预期,同时受到持续压抑的消费者需求的支撑,供应链和需求正在逐步恢复,新车产量正在释放并补充消费需求。但全球汽车产业仍然面临供应链波动、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成本增加以及产业政策、补贴政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网电力供应等问题,特别是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带来的持续阵痛使汽车产业链持续盈利水平承压,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全球车市的持续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2、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情况 我国汽车制造业是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转变,国内汽车厂商正在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主导力量。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支柱性产业,乘用车市场近年实现连续正增长,呈现“传统燃油车高端化、新能源汽车全面化”的发展特征。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国内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汽车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接近5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快速增长。 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0条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具体举措。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自主确定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随着国家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汽车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内汽车行业也将加速产业 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全链条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3、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1)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为有效应对传统汽车产业所带来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新能源汽车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入价格战,欧盟颁布“禁燃令”,部分欧洲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伴随高昂的投资成本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不及预期。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美国和欧洲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94.8万辆和146.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18.3%和48.0%。EVTank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30万辆,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00万辆。 (2)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内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前瞻性地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塑造新产业发展优势,产销规模、电动化技术、产业链完整度具有全球性竞争力。随着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不断推出、供应链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高,未来新能源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 2023年以来,《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发展的政策密集落地,随着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实施,包括延续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建设下乡、实施汽车以旧换新等措施的持续发力,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旨在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步伐,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占乘用车产销的34.9%和34.7%。 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经历数次调整,补贴金额逐年下降,随着延续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国补”政策2022年底正式退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步完成由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呈现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性发展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但汽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