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大公信用]:电气设备制造行业2022年信用风险展望——碳中和推进新能源发展加速 行业信用水平稳定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2022年信用风险展望——碳中和推进新能源发展加速 行业信用水平稳定

电气设备2021-12-27大公信用文***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2022年信用风险展望——碳中和推进新能源发展加速  行业信用水平稳定

信用风险展望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 1 ` `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2022年信用风险展望 碳中和推进新能源发展加速 行业信用水平稳定 目录 行业政策 ................................................... 2 产业格局 ................................................... 4 盈利能力 ................................................... 7 债务融资 ................................................... 7 信用质量 ................................................... 8 2021年以来,电气设备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在政策“双碳”目标和风光发电装机趋势下,新能源电气设备企业迎来新的机遇,景气度持续,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未来我国电力供应结构将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非化石类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好发展前景。电网投资建设规模保持稳定状态下,行业内企业盈利状况将出现结构分化。在政策不变情况下,预计2022年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信用水平仍将保持稳定。  行业政策:2021年电网投资规模同比继续提升,政策推动风电及光伏发电逐步平价上网,碳中和推进新能源发展加速,新能源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2年全球性碳排放目标将使新能源电气设备企业迎来良好发展契机,景气度继续提升。  产业格局:预计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同比放缓,长期看电力供应结构将随投资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非化石类电网电源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好发展前景。  盈利能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双碳”目标和新能源平价上网大趋势下, 2022年新能源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旺盛的发展行情中推升整体结构性调整,各细分行业内竞争持续,企业分化加剧,领先龙头企业在“十四五”装机规划和海外需求下业务规模较为可观,有望带动电气设备产业链企业持续高增长。  债务融资:2021年1~11月,电气设备制造行业新发债金额回落,新发债券期限结构转为以短期为主,存续债余额进一步集中。  信用质量:在政策不变情况下,预计2022年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信用水平仍将保持稳定。 分析师 程春晓 010-67413333 工商部 分析师 chengchunxiao@dagongcredit.com 客户服务 电话:010-67413300 客服:4008-84-4008 Email:research@dagongcredit.com 2021年12月24日 信用风险展望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 信用风险展望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 2 行业政策 2021年电网投资规模同比继续提升,政策推动风电及光伏发电逐步平价上网,碳中和推进新能源发展加速,新能源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2年全球性碳排放目标将使新能源电气设备企业迎来良好发展契机,景气度继续提升。 全社会用电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工业、生活等直接电力消费需求的提升引起社会对电源、电网设备的建设需求,这种需求通过国家统一的规划和投资满足,投资量的大小最终决定了各下游企业对电气设备产品的订单数量。国家统一政策规划和导向能够很大程度引导电气设备制造行业的建设投资等发展趋势;同时,电气设备行业内细分行业众多,国家政策的差异将导致电气设备不同细分行业的需求状况产生差异。因此,电气设备行业受电源、输电网络建设投资以及环保新能源等政策的影响较大,与国家政策有紧密的相关性。 图1 2015年以来国家电网投资中电网投资额变动情况(单位:小时、%) 数据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碳排放方面,绿色低碳,清洁能源转型进程明显加快,从全球看,碳排放的外部压力及平价后的内生性发展成全球新能源发电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指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10-5051015203,0004,0005,0006,0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E国家电网投资中电网投资额投资增速 信用风险展望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 3 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2020年,国家电网完成电网投资4,605亿元,同比增长3.0%,超额完成年初4,200亿元投资任务;2021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4,730亿元,同比增长2.7%,维持高位。国家电网2021年3月1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二是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三是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四是加快能源技术创新。预计202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0%、25%左右。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一是强化能耗双控。二是加强能效管理。三是加快电能替代。四是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预计2025、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35%以上。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要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2021年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提出:“中国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过去10年淘汰1.2亿千瓦煤电落后装机,第一批装机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将践信守诺,携手各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能源发电方面,光伏平价渐近,全球清洁能源迎来发展新时代,景气度持续向上。2021年1~10月,国内光伏累计装机量29.31GW,同比增长33.96%,装机量保持增长,市场发展旺盛。2021年1-10月,全国风电累计新增装机1,919万千瓦,同比增长4.92%,风电作为清洁能源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未来长期依然保持高速发展的环境;由于补贴期限将至,2021是海上风电的抢装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快速增长。 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发电侧配储在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政策要求。截至2021年11月,共有20个省份要求风电光伏配置储能,配置比例基本不低于10%,配置时间大部分为2h。2021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至2025年的储能发展目标,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从2020年底的3.27GW增长至2025年的30GW,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5.8%,国内新型储能建设有望在此期间高速推进。 信用风险展望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 4 2021年电网投资规模同比继续提升,政策推动风电及光伏发电逐步平价上网,碳中和推进新能源发展加速,新能源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2年全球性碳排放目标将使新能源电气设备企业迎来良好发展契机,景气度继续提升 产业格局 2021年以来在“限电”和“双碳”目标下,全社会用电需求旺盛使电力供应总量趋于紧张。预计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虽然边际放缓但有望保持同比增长,同时电网最大负荷也在随着用电结构优化、电气化程度提高不断增长。长期看电力供应结构将随投资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非化石类电网电源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好发展前景。 2019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825小时,同比下降37小时;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758小时,同比下降67小时。2021年1~10月,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758小时,同比增长106小时,2021年2月以来保持较高增速,自2018年12月以来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首次增长,其中火电行业平均发电小时数高于全类型发电行业平均发电小时数,今年以来呈同比上升趋势。 图2 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单位:小时) 数据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反弹后再次回落。其中2018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增速创下了自2011年以来的新高,主要是供给侧改革逐步进入新阶段,优质产能重新释放,2018年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出现回升所致。2019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72,2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增速同比下降明显。2020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75,110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3.1%,增速同比减少1.4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游用电需求大幅下降,但自4月复工复产以来,用电需求持续增长,增速持续回升,自8月起增速转正。2021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8,2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2021年冬夏极端气温使用电增速远超预期,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为新能源的消纳创造有利条件。 01,0002,0003,0004,0005,000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1-10月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全国 信用风险展望 |电气设备制造行业 5 图3 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及增速(单位:亿千瓦时、%) 数据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从全社会用电量构成占比来看,第二产业依旧为用电需求最大的行业,但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用电量占比均保持快速增长。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