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高善文万字解读房地产市场(道是无晴却有晴文字版)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高善文万字解读房地产市场(道是无晴却有晴文字版)

2023-12-06-未知机构E***
高善文万字解读房地产市场(道是无晴却有晴文字版)

核心观点:1、在未来,我们如何观察未来的演化,虽然我们(房地产)现在已经站在一个明显超调的水平上,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我们已经见底。2、在目前的条件下需要有两个变化,一个变化就是,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危机必须被阻断;另一个是疫情疤痕效应什么时候消退。3、我们也不知道,房地产的流动性危机什么时候阻断,政府也很着急,我们现在还在左侧,而且如果不能够及时阻断,它还会一系列的二次伤害,对经济还有还会有进一步的拖累,但是政府的有力措施什么时候能够真金白银的见到效果,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能观察政策的落实,观察企业的现金流的变化情况,观察企业的行为去推断也许是明年上半年,也许明年下半年,也许再晚一些。4、但是好消息是市场已经严重超调,只是我们不知道底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的超调是没有问题的。12月6日,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安信证券2024年度投资策略会上,以“道是无晴却有晴”为题,深度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并作出展望。房地产投资合理中枢是7%今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仅6%多在疫情放开和经济恢复的背景下,拖累经济最大的负面因素和不确定性来自于房地产市场。一直到现在为止,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数据的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大家对房地产市场在明年的走向,乃至在未来更长时间的走向和变化充满了疑惑和争论。我想对房地产市场未来长期中枢的判断,可以使用一个指标,就是房地产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我们从四个层面对这一指标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和梳理。首先我们来看中国东北地区的情况,先看人口。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情况的价值在于,从2011年以后,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就开始快速下降,每一年的降幅大约在1%左右。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边,东北地区的人口下降超过1000万。对东北全境而言,整个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顶峰出现在2013年前后,此后大幅度下滑,在2016年稳定下来,这一水平相当于起初水平的60%,整个市场下降40%。无论是从人口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住宅销售面积的绝对水平的变化来看,东北地区房地产市场所驱动的城市化的高峰,实际上在在2010年到2020年过去十年,前半段早已经结束,这十年的后半段,总体上东北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都处在萎缩稳定和调整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房地产投资的占比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东北地区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随后稳定在什么水平?在2015年以后,这一投资基本上稳定在7%左右的水平。这是建立在东北快速的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已经结束,在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城市化基本上接近尾声的背景下,所建立起来的水平。这是第一个指标。紧接着看日本。日本在90年代初、80年代末期经历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在那之前经历了长期非常高速的经济增长。在80年代中期后,已经是一个城市化基本完成和高度发达的国家。90年代以后的话,日本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市场长期非常大的调整。但是这一调整并不是房地产市场长期不断的萎缩。实际上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在大多数时间就基本稳定下来。直到2009年前后,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经受了短期的冲击。我们观察日本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房地产投资占比这一数据。这些数据是建立在日本的城市化在80年代已经结束,在90年代经历了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也经历了人口总体的老龄化和总人口规模下降的基础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看到日本的房地产投资的长期中轴占GDP维持在6.5%的水平,与我们在中国东北地区观察到的水平应该说是比较接近的。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情况,美国毫无疑问的话是一个城市化早已经结束,并且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并且美国在2004年到2008年期间,可能经历了快速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随后又经历了房地产泡沫快速的崩塌。大概从2014年以后,美国开始从金融危机之中走出来,经济开始恢复相对比较正常的增长。显著的标志就是在那前后,美联储开始加息。在2014年以后,在美国从房地产泡沫走出来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的占比大约在什么什么水平呢?大约也是在7%的水平。而在2005年美国经济泡沫化之前,房地产投资的占比接近8%。从这些角度看,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考虑到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仍然没有结束和饱和,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我们在这些比较之中所得到的7%的水平,应该是未来长期房地产投资占比中枢的下端。就是从现在也许看到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边,7%的占比作为一个中枢,可能处在较长时间合理中枢的下端。 因为东北就在7%,它人口是下降的,日本人口绝对规模在萎缩,已经完全城市化结束,它也在差不多这个水平,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前都在8%的水平,这是第二个维度。图片现在中国的水平大约在什么水平呢?我个人认为2013年前后,中国经历了一次一定规模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随后房地产投资的占比就不断下降。在2017年到2020一年期间,这一占比大约在9%,考虑到中国有继续城市化的空间,很难认为非常显著的高于它的长期合理中枢。特别是很多人认为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在价格快速上升的同时,都伴随着投资的快速上升。而在中国同期的数据之中,这一点是看不到的。关于它的含义,我们接下来讨论。我们在这里的话想补充一点的事实是,到2024年的时候,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应该就会跌破6%,也许的话会跌到5.5%/5.7%左右的水平。即使在2023年的话,今年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只有6%多一些的水平。如果我们把7%作为合理中枢的下端,那么现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毫无疑问的话,已经明显的低于它的长期合理中枢。换句话来讲,由此所对应的住宅销售面积等一系列的数据,应该也比较明显低于它长期合理的中枢。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按照8%来估计长期合理中枢,不会是一个极端的估计,7%是下端,8%不会是一个极端的估计。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仍然在继续城市化的国家。如果将中国与发达市场的数据进行比较,相对来讲标准似乎过于严格。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把中国的数据对应到东亚近邻相似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比如,我们以前认为中国在2010年的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1968年前后的日本,相当于比如说1990年前后的韩国。当日韩跟我们处在同一阶段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住宅投资占比是一样的,我们的下降过程也是一样的。图片但是在这两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剧烈调整,我们现在的投资规模相对日韩同期是要显著偏低的。换句话来讲,尤其是对应的我们现在的很多的市场的指标是显著偏离合理水平。显著偏离合理水平,不是说它马上就能弹起来。第四个角度,我们把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在可以覆盖的范围之内进行了国际比较。图片把中国放在所有的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来比较,中国现在的水平在国际上是处在显著偏低的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中位数。在整个排序上,是显著处在比较低的这一端。而同期美国和日本等的数据,我们高度怀疑这个数据的口径,比如对一部分基础设施投资的计算,没有包含在这一口径里。但是因为进一步的数据的处理很难,如果我们不同的国家的数据的口径相对不尽相同,中国数据的口径也许还略宽一些。在进行国际比较后,很确定的结论是中国现在住宅投资的占比是非常低的。换句话来讲,市场是处在低于明显低于合理中枢和严重受抑制的状态。2016年后,老百姓拿了更多的钱去买房,钱去哪里了?如果说2016年以后开始泡沫化,那么在这期间,整个房地产投资的占比是稳中有降。而且它的一个中枢水平大概9%,你也很难认为极其显著的背离合理水平,而且它是在长期下降以后达到的水平,而现在的水平的话,明年可能会跌破6%。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我们的话换一个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从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上升。图片再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商品房的销售面积乘以它的销售价格,就是销售金额。如果我们把这个观察的指标(房地产的销售金额占整个GDP的比重)替换为观察商品房的销售金额占GDP的比例。图片我们看到,与大家的经验事实相一致的是,这一比例经历了显著的上升。在2014年之前,这一比例是12%。在2015年以后,这一比例中枢大幅上升到16%或者略高一些的水平。即房地产投资的占比是下来了,销售面积是没有涨,但是销售金额上升了。销售金额占GDP的比例创了过去几十年的高点。销售金额占比快速的上升的重要支撑因素显然是价格。尽管你的面积没有那么大的上升,尽管你的投资没有那么大的上升,但是因为价格上升的非常的快。所以以销售金额而论,它占GDP比例大幅上升。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销售金额是他真金白银付出去的钱。 销售金额占GDP的比例可以简单替换为,普通老百姓从给定的收入之中拿出了多少钱去买房子。普通老百姓从给定的收入之中拿出了多少钱去买房子,这个比例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所以广泛的社会公众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在这一意义上来讲,政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去调控房地产市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背后的事实是建立在销售金额占GDP比例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尽管销售面积和投资占比是在下降的,销售面积绝对水平不变,占GDP比例是下降的。整个的投资占GDP的比例是下降的。以销售金额占比而论,大城市显著上升,小城市也显著上升。以销售金额而论,大城市显著上升,小城市也显著上升。价格的泡沫化并不完全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在后期价格的上涨也是很显著的。它占GDP比例的上升表明它的价格的涨速要比收入的涨速显著更快。那么为了使这一对比更显著,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一个指标。从房地产的角度来讲,房地产市场销售完的话,他拿回了很多的钱。另一头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这些钱,一部分变为钢铁,一部分变为水泥,还有一部分变为建筑工人的工资。所以我们可以把销售金额减去房地产投资得到一个差值,就是分母上我们仍然是GDP,分子上是,房地产商品房的销售金额再减去房地产的投资。因为你把销售金额拿进来很多,是变成了钢铁,变成了水泥,变成了建筑工人的工资。而这些是实实在在的资本形成。我们把这个扣掉后,得到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在大幅上升。在2014年之前,这一差值是2%,2016年以后,这一差值上升到7%的水平。图片如果金额上升4%,这一差值上升的也许有5%,和去取哪一段时间段有关系,有些时间段样本,5%还多一些。老百姓把钱掏出去了,这些钱没有变成钢铁、水泥、建筑工人的工资,这些钱去哪里了呢?这些钱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税负,变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房地产企业支付一个员工的工资,支付一个股东的利润,然后变成了金融业的增加值。因为房地产企业要从金融行业融资,要给金融行业付利息,变成了金融行业的增加值。这个差值主要变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变成了金融行业的增加值,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这些收入一部分是卖地收入,一部分是税赋收入。从定义上来看,它主要变成这几部分。在2013年之前,这些地方政府加上房地产企业,加上金融行业,它拿到的比例是多少呢?拿到的比例中枢就是2%。2016年以后,他拿到的比例是7%,这些部门拿到的比例占GDP增加了5%。金融行业的增加值上升了一个点,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上升了一个点,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上升了一个点,税费也有一定的上升,房地产的税费也有一定的上升。如果把这些比例加在一起,大概是3.6个点或者是3.7个点。而刚才计算是上升了5个点。那么剩下1.4个点去哪里了呢?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倾向于认为是估计误差,是在税收的估计之中,在卖地收入等其他领域的估计之中,包括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包括影子金融体系里边的增加值。比如说中资美元债拿走了很多利息,然后信托理财拿走了很多利息,这些金融行业的增加值没有被完备的估计。我们倾向于认为,是因为这些估计领域的误差可能解释了这个事实,但总体的事实仍然是相对比较清晰的。就是地方政府卖地税收,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多的部分都被这些行业拿走。从而可以理解的事实是,当房地产市场剧烈调整的时候,谁最痛苦呢?就是这些年拿钱最多的人是最痛苦的。地方政府本来都拿走了可能两三个点,这两三个点没有了,他很痛苦。金融行业一两个点没有了,很痛苦,房地产行业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