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ERIA]:全球化的企业层面分析 : 一个综述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全球化的企业层面分析 : 一个综述

2008-12-01ERIA「***
全球化的企业层面分析 : 一个综述

ERIA - DP - 2008 - 01ERIA 讨论论文系列全球化的企业层面分析 : 一个综述和诺布 HAYAKAWA§日本发展中经济研究所跨学科研究中心Fukunari KIMURA印度尼西亚庆应义大学经济学院 , 日本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所智弘 MACHIKITA日本发展中经济研究所跨学科研究中心2008 年 12 月Abstract:本文的目的是广泛回顾利用微观数据分析全球化现象的实证研究。首先,我们建立了一个流程图,描述全球化的政策措施如何导致国家生产力的提高。其次,我们总结了 12 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献中探索的假设和方法,该流程图是映射。最后,我们讨论了微观数据分析的进一步可能途径。关键字:企业层面的数据 ; 全球化 ; 生产率。JEL 分类 :F15; F23通讯作者。 Hayakawa Kunobu , 地址 : 发展中经济研究所跨学科研究中心经济一体化研究小组 , 3 - 2 - 2 Wakaba , Mihama - ku , Chiba - shi , Chiba 261 - 8545 日本。电话 : 81 - 43 - 299 - 9754 ; 传真 : 81 - 43 - 299 - 9763 。电子邮件 : kazunobu _ hayakp. @ go.这项研究是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所 ( ERIA ) “深化东亚经济一体化第二部分 : 企业层面分析 ” 项目的一部分。第一作者想欣赏先生所以 Umezai 在 ERIA 逗留期间的热情好客。作者对该项目的成员提出的宝贵建议深表感谢。本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唯一责任,并不反映 ERIA 的观点。 11.Introduction自 1980 年代后半期以来,对公司公司或机构的微观数据分析完全重新定义了经验政策研究的范围。事实证明,这是调查经济因果关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常对于在总体上理解经济后果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在微观和面板 / 纵向数据使用方面的进步已成为大量学术文献发展的强大支柱。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 , 对全球化公司活动的实证分析当然需要单个公司公司的观点。全球化为公司公司提供了增强的竞争压力和新的业务机会。如何适应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公司的异质性特征。直到最近才在国际贸易理论文献中正式引入公司异质性。国际贸易理论有着保持一般均衡框架的强大传统,并在严格的理论模型中形式化全球化公司活动方面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在处理跨国企业或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经济文献已落后于国际商业文献 ; 在国际商业文献中,通常在不考虑经济均衡的情况下对单个公司战略进行分析。Melitz ( 2003 ) 的重大突破是在不施加严格的市场清算条件的情况下承认异质公司的共存。通过思维方式的这一重要变化,可以为经济逻辑提供更严格的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我们使用公司或机构级别的微观或面板数据观察到有关全球化影响的实证研究的大量积累。因此,有组织地对文献进行认真的调查是值得的。这种努力对于东亚经济学家来说似乎特别有用,因为与北美和欧洲相比,东亚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落后,东亚尚未充分探索的统计数据仍然丰富,东亚经济包括国际经济的形成都具有巨大的活力。 2生产和分销网络。本文的目的是全面回顾实证研究,通过使用微观数据来分析全球化对法人公司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一个流程图,描述了全球化的发展或与全球化相关的政策措施如何导致国家生产力的提高 ( 图 1 ) 。全球化影响市场运作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各种政策措施加速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如降低关税 / 非关税壁垒和降低投资成本。作为进一步全球化的后果,一些现有的公司将被迫关闭,一些新的公司将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幸存的公司将改变他们生产的产品种类和 / 或扩大他们的生产。或者,这些公司将改变他们集中使用的主要生产要素和 / 或扩大生产要素的需求。因此,这些变化和扩张应该会提高幸存企业的生产率。除了这类企业生产率的上升之外,由于生产率低的企业和新进入者的关闭,国家生产率应该上升,这导致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图 1 中的流程图涵盖了在下一节中审查的各种文献。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微观数据分析的可能途径。2. 评论本节总结了每个全球化文献中要检验的假设和采用的方法。前四篇文献研究了不同公司对这些措施的反应有多不同。第一个文献是关于出口商和投资者的选择 [I] 。例如,它检查了什么样的公司在国外投资。第二和第三篇文献分别研究了跨国企业 ( MNEs ) 在 [II] 投资的国家类型及其进入方式。这些文献是众所周知的位置选择和进入模式选择分析。第四篇文献考察了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生存和退出的特征 [四] 。 3政策与全球化 [I] (对内和对外投资与贸易)进入 [二] [三]退出生存宏观生产率上升图 1. 全球化与经济增长流程图[IV][X][XI][XII]接下来的四篇文献讨论了幸存的公司采用的策略。第五和第六篇文献分析了幸存企业生产的产品。第五研究对产品数量做出的决定,并调查什么样的公司生产更多的品种 [V] 。第六个考察了当幸存的公司改变他们的生产时产品线的变化 [VI] 。第七篇文献与第六篇文献相似,研究了幸存的企业在改变投入时所经历的生产要素的变化 [VII] 。第八篇文献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国内生产率的影响 [VIII] 。第九篇文献分析了内向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IX] 。它有两个主题 : 直接影响 ( 跨境并购 ) 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企业生产力的提高 [VIII] [IX]资源再分配 / 扩充 [七]产品转换 / 专业化 [V] [VI] 4影响 (溢出) 。最后三篇文献分析了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 国家生产 [X] , 国家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XI] 和国家生产率 [XII] 。例如 , 第十二篇和最后一篇文献研究了对国家生产率提高贡献最大的渠道 : 企业的主动进入和退出以及幸存企业的效率提高。2.1. 投资和出口的选择自过去十年以来,已经撰写了许多关于公司海外活动与其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论文。这一研究的主题是 “企业异质性 ” 。Melitz ( 2003 ) 的开创性研究从理论上表明,尽管为出口付出了沉没成本,出口企业仍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率。由于生产率高的公司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营业利润,因此即使这些公司为出口承担沉没成本,也可以获得非负毛利。后来,Helpma,Melitz 和 Yeaple ( 2004 ) 将这种 Melitz 模型应用于企业对外投资的背景下,发现投资企业的生产率相对较高。这些基于生产力水平的选择在出口和投资活动中被称为 “选择效应 ” 。最近,这些理论研究变得复杂,因为公司将采用的模型中有多种选择。例如,Helpma 等人的模型。( 2004 ) 有四个选择 : 退出,仅服务于国内市场,通过出口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而且服务于国际市场,通过投资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而且服务于国际市场。最近的研究被证明是更加灵活的,因为他们考虑了更多的选择。Atras,Grossma 和 Helpma 研究了公司向 1 提供产品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公司有两个维度 : 国内 / 海外和公司内部集团 / 公司间集团。例如,Atras 和 Helpma ( 2004 ) 表明,生产率最高的公司向海外公司内部集团合作伙伴提供产品。另一方面,Grossma,Helpma 和 Szeidl ( 2006 ) 扩展了 Helpma 等人的研究。(2004) 在两个潜在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方面。1 见 Antras ( 2003 年、 2005 年 ) 、 Antras 和 Helpman ( 2004 年 ) 、 Grossman 和 Helpman (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 、 Grossman 、 Helpman 和 Szeidl ( 2005 年 ) 、 Helpman ( 2006 年 ) 和 Nunn ( 2007 年 ) 。 5国家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和商品 ( 成品和中间产品 ) 的生产过程。不仅根据企业的生产率 , 而且根据每种商品的贸易成本 , 企业的生产区位模式有很多情况。These theory propositions have been tested by many empirical studies. The hypothesis by Melitz (2003) has been tested in many countries. In those studies, the following equation is estimated:Pr (比例 = 1) = β 0 + β 1 生产率 +γ Xit + ε it 。exportit 是一个指标变量 , 如果公司 i 在时间 t 从事出口活动 , 则为单位 , 否则为零。生产率 it 表示公司 i 在时间 t 的生产率。X是几个控制变量的向量。在该等式中, 期望通过 probit / logit 估计方法对 β 1 进行正估计。代表性论文如下 : 美国的 Berard 和 Jese ( 1999 ) ; 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的 Clerides,Lach 和 Tybot ( 1998 ) ; 德国的 Berard 和 Wager ( 2001 ) ; 东亚国家 ( 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 的 Hallward - Driemeier,Iarossi 和 Sooloff ( 2002 ) ; Aw 和 Hw,台湾 ( 1995 )(2000 年) 代表韩国 ; Baldwi 和 G (2003 年) 代表加拿大 ; Kimra 和 Kiyota (2006 年) 和 Mraami (2005 年) 代表日本。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都获得了生产率的显着正系数。Helpman et al. (2004) 的假设 , 即投资的选择 , 也已经被 Murakami (2005) 和 Kimura 和 Kiyota (2006) 等几篇论文进行了实证检验。Pr (FDIit = 1) = β 0 + β 1 生产率 +γ Xit + ε it 。FDIit 是一个指标变量,如果公司 i 在时间 t 从事外国直接投资,则为单位,否则为零。因此,先前的研究获得了支持投资选择的结果。此外,虽然 Helpma 等人。( 2004 ) 考虑外向外国直接投资,有许多论文分析了内向外国直接投资,表明外资企业比国内企业更具生产力。这些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 Doms 和 Jese 。 6i( 1998 年 ) 美国 ; 英国的 Girma , Thompson 和 Wright ( 2002 ) ; 东亚国家 ( 印度尼西亚 , 韩国 , 马来西亚 , 菲律宾和泰国 ) 的 Hallward - Driemeier 等人 ( 2002 ) ; 以及日本的 Fukao 和 Murakami ( 2005 ) , Fukao , Ito 和 Kwon ( 2005 ) , 以及 Kimura 和 Kiyota ( 2007 ) 。最近,更复杂的理论假设也得到了实证分析师的检验。Atras,Helpma 和 Grossma 的理论著作部分得到了 Tomira ( 2007 ) 的实证分析的支持。Tomira 经验表明,在日本,投资公司的生产率高于出口公司,与海外公司内部集团公司进行交易的公司的生产率高于与海外公司内部集团公司进行交易的公司。然而,村上 (2005) 发现后一种类型的公司更有生产力。此外,格罗斯曼等人的理论预测。(2006) 也部分得到了 Aw 和 Lee (2008) 的支持。2.2. 到哪些国家 / 地区本小节中的文献调查了跨国公司投资于哪些国家或地区。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区位选择分析。采用通常的新经济地理模型 (即 CES 效用函数、迪克西特 = 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和冰 - 伯格贸易成本), 文献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