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东吴证券]:电子行业深度报告:华为赋能自动驾驶,国内智驾产业发展加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电子行业深度报告:华为赋能自动驾驶,国内智驾产业发展加速

电子行业深度报告:华为赋能自动驾驶,国内智驾产业发展加速

1 / 5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报告·电子 电子行业深度报告 东吴证券(香港)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华为赋能自动驾驶,国内智驾产业发展加速 2023年11月27日 分析师 陈睿彬 (852) 3982 3212 chenrobin@dwzq.com.hk 行业走势 相关研究 《库存去化与AI PC浪潮加速PC行业复苏,华为PC份额提升趋势明显》 2023-10-29 《消费电子布局正当时,关注需求复苏、格局变化、技术创新》 2023-10-17 特此致谢东吴证券研究所对本报告专业研究和分析的支持,尤其感谢马天翼、鲍娴颖和王润芝的指导。 增持(维持) [Table_Summary] 投资要点 ◼ 华为新车智驾与座舱体验升级,国内智驾产业迎来需求拐点:华为持续推进自动驾驶方案升级,2023年4月,华为问界M5智驾版首次搭载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自新问界M7上市后,智驾体验叠加智能座舱升级受到客户高度认可,推动问界M7成为爆款车型,9月17日至10月7日期间订购车型中智驾方案选装率提升至60%-70%,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接受度明显提升,带动其他车企智驾方案选装率上提。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接受度明显上升,国内智驾产业需求端出现拐点。 ◼ 巨头入局智驾方案触发“鲶鱼”效应,车企竞速城市NOA:2023年9月,华为提出计划12月实现城市智驾NCA开通至全国,特斯拉FSD计划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两大巨头智驾方案加速落地触发“鲶鱼”效应,各大车企也竞相加速高阶智驾方案落地:理想汽车计划到12月将NOA覆盖全国100个城市,智己汽车则计划其城市NOA方案将于2024年覆盖全国100+城市......城市NOA相较于高速NOA交通道路复杂程度呈倍数级增长,对自动驾驶软硬件要求程度更高,城市NOA的普及意味着汽车能够在更复杂的环境中自主驾驶,标志着汽车智能驾驶真正从高阶辅助驾驶逐步迈向自动驾驶。 ◼ “轻地图重感知”城市NOA加速落地,自动驾驶硬件迎放量机遇:城市NOA即将步入规模量产期,受限于高精地图本身覆盖度、成本和更新频次等问题,“轻地图重感知”自动驾驶方案成为众多车企主流选择,“重感知”技术路线驱动下,激光雷达、高像素车载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快速上车应用:1)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自动驾驶升级推动车载摄像头单车装载量逐步提升,同时为满足更高等级自动驾驶需求,车载摄像头像素提升带动车载摄像头价值量。2)激光雷达加速上车:纯视觉感知方案在特殊场景下仍存风险,且对算力、数据训练量存在极高要求,在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加速趋势下,激光雷达以其不依赖算法训练、算力要求低且障碍物检测更敏感等优势成为各大高阶智驾方案主流选择,当前伴随高阶智驾方案车型逐步规模化量产迎来放量机遇。3)连接器、HUD等其他相关硬件加速应用:汽车自动驾驶传感器数据依赖高频高速连接器实现数据传输,高阶自动驾驶持续升级与上车量产带动连接器需求量持续提升,HUD显著改善自动驾驶体验,市场需求量有望稳步增长。 ◼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感知层硬件激光雷达产业链公司水晶光电、蓝特光学、凤凰光学、永新光学、炬光科技、长光华芯、高伟电子,车载摄像头产业链公司舜宇光学、联创电子、欧菲光、韦尔股份、思特威、格科微,连接器公司电连技术、永贵电器、意华股份、徕木股份。 ◼ 风险提示:国内车企智驾方案升级速度不及预期、智能化渗透率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Table_Tag] Error! Unknown document property name. 2 / 5 行业深度报告 东吴证券(香港)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1. 巨头入局赋能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迎行业奇点 自动驾驶体验持续升级,带动消费者智驾方案接受度迎来拐点。2023年多家车企巨头升级智驾系统,推出城市NOA功能,向L3等级自动驾驶持续推进。2023年年底,小鹏将在全国50城开放无图NOA,华为将在全国普及无图城市智驾方案,应用场景的拓宽将持续激发消费者需求感知,自动驾驶行业迎来需求端拐点。 特斯拉FSD持续研发升级。马斯克表示FSDV12有望于明年初落地,更好地实现L3能力,持续引导智驾格局。在硬件方面,特斯拉自动驾驶方案自2014年逐步从HW1.0硬件系列至HW4.0硬件系列共五次迭代,以实现算法不断升级迭代对感知层和决策层的要求提升,同时保障硬件成本处于可接受水平。 华为ADS2.0感知融合方案遥遥领先,多项更新加速智驾落地。2023年4月,华为在问界M5智驾版首次搭载升级后的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数据方面,ADS2.0借由华为AI训练集群构建丰富的场景库。截至2023年9月,ADS2. 0长距离领航平均接管里程已经提升至200km(4月为114km)。 小鹏XNGP持续升级,无图化+AI助力智驾功能提升。小鹏作为国内智驾方案的领先者之一,于2022年9月公布第二代高阶智驾系统XNGP,在第一代XPilot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NGP、高速NGP和VPA记忆泊车的功能。系统实现了城市路况下全程智能辅助驾驶,可以在没有高精地图的情况下,完成自动跟随、自动变道、自动超车等功能,同时针对用户通勤和高频路线提供“AI代驾”功能,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产业链端技术持续迭代推动智驾方案成本下降,消费者选购智驾方案意愿不断提升。智驾功能体验升级和智驾选购包价格持续下降,消费者群接触智驾功能的意愿也在逐步增强,智驾需求实现快速增长。 政策支持推动高阶自动驾驶有望早日上路。高阶自动驾驶从特定场所逐步走向个人乘用车。城市NOA加速铺开,智能驾驶迎来革命性拐点。城市NOA相较于高速NOA交通道路复杂程度呈倍数级增长,对自动驾驶软硬件要求程度更高,城市NOA的普及意味着汽车能够在更复杂的环境中自主驾驶,标志着汽车智能驾驶真正从高阶辅助驾驶逐步迈向自动驾驶。 2. “轻地图重感知”智驾方案成为长期趋势,自动驾驶感知层硬件迎来放量机遇 “重感知,轻地图”成为智驾方案长期发展趋势,有望强势带动自动驾驶感知层传感器放量。1)自动驾驶持续升级,车载摄像头迎量价齐升机遇:车载摄像头凭借灵活的探测距离、高传输速率、成本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自动驾驶方案中重要传感器。高像素摄像头成为行业趋势,车载摄像头价值量有望持续提升。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带动车载 Error! Unknown document property name. 3 / 5 行业深度报告 东吴证券(香港)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摄像头数量增加。国内车载摄像头镜头厂商加速成长,并逐步向模组端拓展提升盈利能力。2)激光雷达引领自动驾驶新方向,定点上车迎来量产拐点:激光雷达可以很好地弥补纯视觉方案下的缺点,直接获取三维信息,是自动驾驶融合感知方案不可缺少的一环。补盲激光雷达或带动行业增长第二曲线。补盲激光雷达相较于常规激光雷达更加专注于解决侧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性能冗余,降低配置成本。激光雷达进入拐点放量期,大批定点带动激光雷达规模化量产价格下行,有望实现应用车型价格持续下降。激光雷达行业集中度低,国内厂商实力不俗。3)4D毫米波雷达助力业界突围,感知融合助力量价齐升:毫米波雷达能够全天候工作、具有较远的探测距离、更易小型化等优点,与其他传感器良好互补并提供了兼具感知性能与成本的性价比传感器选择,是智能汽车感知层重要组成部分。4D毫米波雷达助力业界突围,有望代替部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持续升级带动毫米波雷达市场需求,4D毫米波雷达有望加速上车。海外产商主导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国内厂商追赶实现“国产替代”。毫米波雷达硬件部分主要由高频PCB天线、射频前端收发组件、数字信号处理器及雷达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 3. 智驾方案持续升级,其他整车零部件迎来增长新机遇 智能驾驶方案带动价值量提升,高速连接器市场加速扩张。自动驾驶传感器需要使用高频高速连接器实现连接与数据传输。高阶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高频高速连接器市场需求规模将持续提升。高阶自驾方案数据传输需求提高,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外厂商主导市场,国内厂商加速追赶。2021年中国汽车高速连接器市场中,森博格、泰科、安费诺三家企业占据了约92%的市场份额,而国产企业以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正处于加速追赶的阶段。 AR-HUD助力智能驾驶体验升级,成本下降带动厂商快速放量。TFT-LCD为AR-HUD技术主流,华为入局LCoS有望改变技术格局。国内厂商主导本土AR-HUD市场。在2023年1-9月AR-HUD中国市场中,份额排名前十的供应商几乎被中国本土供应商包揽,其中水晶光电以2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市场cr3达到75%。PGU为AR-HUD成本核心,占AR-HUD整机BOM的30%~50%。 4. 行业梳理 建议关注激光雷达产业链公司水晶光电、蓝特光学、凤凰光学、永新光学、炬光科技、长光华芯、高伟电子,车载摄像头产业链公司舜宇光学、联创电子、欧菲光、韦尔股份、思特威、格科微,连接器公司电连技术、永贵电器、意华股份、徕木股份。 5.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智能驾驶技术创新低于预期;华为智能驾驶推广不及预期。 免责及评级说明部分 分析师声明: 本人以勤勉、独立客观之态度出具本报告,报告所载所有观点均准确反映本人对于所述证券或发行人之个人观点;本人于本报告所载之具体建议或观点于过去、现在或将来,不论直接或间接概与本人薪酬无关。过往表现并不可视作未来表现之指标或保证,亦概不会对未来表现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之声明或保证。 利益披露事项: 刊发投资研究之研究分析员并不直接受投资银行或销售及交易人员监督,并不直接向其报告。 研究分析员之薪酬或酬金并不与特定之投资银行工作或研究建议挂钩。 研究分析员或其联系人并未从事其研究/分析/涉及范围内的任何公司之证券或衍生产品的买卖活动。 研究分析员或其联系人并未担任其研究/分析/涉及范围内的任何公司之董事职务或其他职务。 东吴证券国际经纪有限公司(下称「东吴证券国际」或「本公司」)或其集团公司并未持有本报告所评论的发行人的市场资本值的1%或以上的财务权益。 东吴证券国际或其集团公司并非本报告所分析之公司证券之市场庄家。 东吴证券国际或其集团公司与报告中提到的公司在最近的12个月内没有任何投资银行业务关系。 东吴证券国际或其集团公司或编制该报告之分析师与上述公司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东吴证券国际编写,仅供东吴证券国际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如任何司法管辖区的法例或条例禁止或限制东吴证券国际向收件人提供本报告,收件人并非本报告的目标发送对象。本研究报告的编制仅供一般刊发,并不考虑接收本报告之任何特定人士之特定投资对象、财政状况、投资目标及特别需求,亦非拟向有意投资者作出特定证券、投资产品、交易策略或其他金融工具的建议。阁下须就个别投资作出独立评估,于作出任何投资或订立任何交易前,阁下应征求独立法律、财务、会计、商业、投资和/或税务意见并在做出投资决定前使其信纳有关投资符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界限。本报告应受香港法律管辖并据其解释。 本报告所载资料及意见均获自或源于东吴证券国际可信之数据源,但东吴证券国际并不就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形式的声明、陈述、担保及保证(不论明示或默示),于法律及/或法规准许情况下,东吴证券国际概不会就本报告所载之资料引致之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不应倚赖以取代独立判断。 本报告所发表之意见及预测为于本报告日的判断,并可予更改而毋须事前通知。除另有说明外,本报告所引用的任何业绩数据均代表过往表现,过往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可靠预示。在不同时期,东吴证券国际可能基于不同假设、观点及分析方法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分析中所做的预测收益可能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改变可能会对本报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