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区域研究|安徽省及安徽城投面面观~2023年度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区域研究|安徽省及安徽城投面面观~2023年度

区域研究|安徽省及安徽城投面面观~2023年度

2023年11月1日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工商企业评级部 刘蝶 liud@cspengyuan.com 杨雯琪 yangwq@cspengyuan.com 王贞姬 wangzj@cspengyuan.com 更多研究报告请关注“中证鹏元评级”微信公众号。 独立性声明: 区域研究|安徽省及安徽城投面面观-2023年度主要内容: 安徽省经济财政总量全国中等偏上,2022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2023年上半年恢复明显;2022年常住人口净流入,但人均产值和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均值。全面“入长”以来安徽省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2年安徽省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位列全国第10位,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安徽省经济增速分别为3.50%和6.1%。2022年安徽省人均GDP为全国人均产值的86.84%,位列第14位,排名略有下滑。2022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率有所提升,达60.2%。 安徽省内各市发展不均衡,合肥经济首位度持续增长,财政实力遥遥领先,除省会外各地级市经济实力差距呈现收缩态势,其中合肥都市圈内经济总量较大,毗邻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地市经济水平较优。省会合肥2022年实现GDP超1.2万亿,经济首位度持续增长至26.67%,202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1%,2022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9.25亿元,合肥拥有省内近半上市公司且城镇化水平省内最高。全省经济实力前三名的地市均在合肥都市圈内,2022年城市GDP不足2,000亿元的地级市仅占约37.50%,经济实力差距逐步缩减。人均产值方面,2022年仍仅有5地人均产值超过全国平均,2023年上半年宣城市人均产值也超过全国平均。 全面“入长”以来,安徽省依托地理优势、矿产资源丰富、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提升区域粮食供给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安徽省是全国五个主要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且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了农产品加工、材料、化工、汽车及 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 规渠道,通过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零部件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近年安徽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动能,扎实推进第三产业,2022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6%。安徽省上市公司数量处于全国第7位,新上市企业集中在合肥市且以电子和医药生物等行业为主。 安徽省债务水平整体全国中等偏上,广义债务率增长较快;地级市中亳州、滁州、阜阳2023年待偿还债券规模较大,亳州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马鞍山债务率下降明显。2022年末安徽省地方债务余额1.33万亿元,2022年末广义债务率增长约40个百分点达到289.14%;各地级市中,蚌埠、亳州广义债务率省内较高,债务负担偏大,其中马鞍山2022年广义债务率下 降明显。从债券到期分布来看,亳州、滁州、阜阳2023年待偿还规模较大, 其中亳州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其2023年待偿还债券金额为2022年一 般预算收入的1.10倍,马鞍山债务偿还压力有所减弱,截至2022年末马鞍山待偿还规模同比下降约20%。 安徽省高级别平台较少,区县平台数量较多;近年债券净融资呈增长趋势,地级市平台为融资主力;省内未发现有信托、融资租赁等非标违约,整体信用环境较好,商票逾期以非公司原因为主且逾期余额均已结清。2022年以来安徽省债券净融资额持续增长,其中合肥、阜阳、安庆、淮南近年净融资金额较大,而池州、黄山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平台数量等因素,净融资表现较弱,马鞍山由于债务率较高,再融资受到一定限制,但2023年1-9月开始产生净融入。安徽省共有存续债平台155家,其中AAA平台调级新增1家、AA级别平台占平台总量约60%、区县平台占比近半;债券融资向地级市平台转移,融资主体级别主要集中在AA和AA+,AA-及以下级别平台持续净融出。2022年以来安徽省城投债未发现非标违约,但发生过3起商票违约,主要原因系非公司原因或技术性违约且逾期余额均已结清。 近一年安徽省主要地级市利差呈收窄趋势,实力较强的合肥、芜湖等地利差表现较优,蚌埠利差下降明显,马鞍山利差位于安徽省首位。安徽省各级别城投债利差基本维持波动下行趋势,近一年与全国同级别城投债利差呈现收敛,其中AA级城投债利差下降相对较快;从地级市来看,蚌埠利差下降明显,马鞍山利差位于安徽省首位,2022年以来马鞍山城投债利差与全省水平有所走扩;从城镇布局来看,合肥、芜湖、滁州、宿州信用利差水平均低于全省水平,合肥都市圈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在二级市场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一、安徽省经济财政概况 1、经济与产业 安徽省经济总量全国居中偏上,2022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2023年上半年恢复明显;2022年常住人口净流入,但人均产值和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均值。根据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定位为“把握其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附第广阔等四大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构建绿色发展样板区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全面“入长”以来,安徽省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群辐射联动效应,并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22年安徽省GDP规模为4.50万亿元,位列全国第10位,经济增速为3.50%,增速同比2021年有所放缓,2021-2022年经济增速分别为全国第8位、第13位。叠加2022年常住人口呈现净流入态势,常住人口增长至6,12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2022年安徽省人均GDP7.36万元,为全国人均产值的86.84%,位列第14位,排名略有下滑。2023年上半年全国31省经济排名与2022年基本一致,安徽省GDP规模为2.31亿元,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保持稳定,经济增速为6.1%,2023年上半 年经济增速同比2022年恢复趋势明显,其中第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增速分别为6.5%和6.1%。图1202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GDP总量及增速 资料来源:中证鹏元城投中心,中证鹏元整理 安徽省内各市发展不均衡,合肥经济首位度持续增长,人均GDP和城镇化水平最高,除省会外各地级市经济实力差距呈现收缩态势,其中合肥都市圈内经济总量较高;整体来看,毗邻南京都市圈、杭州都 市圈的地市经济水平较优。省会合肥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十四五”期间安徽省目标进一步提升省会城市合肥的首位度。合肥市2022年地方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实现GDP超1.2万亿,经济实力省内遥遥领先,此外,2022年经济首位度持续增长,增长至36.37%,2023年上半年实现GDP0.58万亿,同比增长6.1%,与全省2023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保持一致。整体而言,合肥都市圈经济实力较好,全省经济实力前三名的地级市均在合肥都市圈内(芜湖市,0.45万亿;滁州市,0.36万亿),此外,另有占比约37.50%的地级市城市GDP不足2,000亿元,集中于皖南文化绿色城镇示范区。2022年区域内地市经济总量差距对比2021年呈现收缩态势,2023年上半年区域内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差距与2022年趋势一致。2022年各地级市中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共5市,仍为合肥市、芜湖市、滁州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其中芜湖市工业基础好,滁州市、马鞍山市靠近江苏,经济实力较强,铜陵市经济总量小、人口数量较少,人均产值较高;2023年上半年宣城人均GDP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宣城市位于合肥都市圈内,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之一,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较强。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六安市、淮南市5市2022年人均GDP仍不足6万元,其中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和六安市人口数量较大且农业基础较好,淮南市受支柱产业发展不佳影响,GDP增速低于全省水平,人均产值偏低。黄山市受制于制造业体量偏小,GDP在省内排名最低,但黄山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其人均GDP位于省内中上水平。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合肥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64%,位于省内最高且人口持续向城镇输入,城镇化率超过70%的仍为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但以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为代表的皖北农业大市城镇化水平仍不足50%。整体来看,毗邻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安徽西部城市。 图2合肥市经济实力省内遥遥领先 资料来源:中证鹏元城投中心、2022年安徽省及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证鹏元整理 图3安徽省城镇空间布局 资料来源:《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证鹏元整理 全面“入长”以来,安徽省依托地理优势、矿产资源丰富、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提升区域粮食供给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安徽省自全面“入长以来”,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积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厨房”,提升区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安徽省北部依托位处淮北平原的地理优势,发展了较好的农业基础,目前是全国五个主要粮食调出省份之一和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地区。2022年安徽省第一产业“两强一增”成效显著,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水稻种子出口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另一方面,安徽省依托矿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壮大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达67种,是国家级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并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拥有海螺水泥、铜陵有色、马钢集团、奇瑞汽车等一批知名企业。在传统基础材料产业受到环保、限产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安徽省持续落实“调转促”,在保障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交通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22年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高技术产业1投资增长37.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8%,其中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分别增长59%和33.6%。再者,安徽省依托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化“两心同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目前安徽省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近年安徽省以“融会观通”(现代金融、会展经济、文旅观光、商贸流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由2021年的7.8:41.0:51.2调整到2022年的7.8:41.3:50.9,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左右,快递业务量增长10%左右,蚌埠市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安徽省2023年上半年进出口表现突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7%,占出口额的比重为68%,比去年同期提高6%,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219.3亿元,增长51.7%,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4%。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看,截至2023年9月19日,安徽省上市公司同比2022年二季度初新增24家, 1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