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新华财经]: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这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这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2021-11-18新华财经风***
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这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1 / 6 请参阅本报告最末重要声明 作者:黎轲 电话:010-58352867 邮箱:like@xinhua.org 编辑:范珊珊 审核:刘 琼 【宏观洞见】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这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2021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把“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2035年美丽中国的基本实现和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要基础。 在“双碳”目标下,未来几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或将逐步到年均下降4%-4.5%的水平。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后期,人均自然资源消耗以及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均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快速增长——增速放缓——逐渐降低并稳定甚至回落”的三个阶段。 在绿色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预计将在未来数十年为可再生能源及储能、低碳工业发展、新基建及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带来超过10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机会。但同时,也将对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的产能带来诸多挑战。短期来看,本次电价上调对明年CPI中枢的推升作用约0.28个百分点,程度较为温和,对CPI的影响有限。 官方网站:cnfic.com.cn 客服热线:400-6123115 2021年11月18日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2 / 6 目录 一、从“拉闸限电”看绿色低碳发展 .................................................................... 3 二、加强全局统筹安排,避免运动式“减碳” ................................................... 4 三、关注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影响 ............................................................................. 5 3 / 6 【宏观洞见】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这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2021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把“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2035年美丽中国的基本实现和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要基础。 在“双碳”目标下,未来几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或将逐步到年均下降4%-4.5%的水平。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后期,人均自然资源消耗以及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均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快速增长——增速放缓——逐渐降低并稳定甚至回落”的三个阶段。 在绿色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预计将在未来数十年为可再生能源及储能、低碳工业发展、新基建及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带来超过10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机会。但同时,也将对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的产能带来诸多挑战。短期来看,本次电价上调对明年CPI中枢推升约0.28个百分点,程度较为温和,对CPI的影响有限。 一、从“拉闸限电”看绿色低碳发展 9月下旬,我国半数以上省份出现限电限产,经济、社会和民生领域受到较大影响。一方面,限电措施影响到部分居民、医院、企业用电。另一方面,相关上游工业品价格由于产量下降出现上涨,同时限电限产政策对经济和工业生产造成一定冲击。 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等因素将推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于2030-2035年间达峰。我国当前GDP增速基本保持在6%左右,而单位GDP能耗以年均约3.5%的速度下降,考虑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等于GDP增速与单位GDP能耗变化率之和减去GDP增速与单位GDP能耗变化率乘积,因此在“双碳”目标下,未来几年中国单位GDP能耗预计将以更快速度下降,有望逐步达到年均4%-4.5%的水平。 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渐次达峰将推动能源消费总量达峰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远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并且该产业的经济效益略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是,工业化进程决定了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并且现有的出口 4 / 6 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旺盛。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后期,人均自然资源消耗以及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均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快速增长——增速放缓——逐渐降低并稳定甚至回落”的三个阶段,即工业发展的“S”形曲线。重化工业产品产量的减少必然推动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的放缓甚至达峰。此外,因重化工业能源结构偏煤偏油,故其产品产量的回落也会间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推动总体能源结构优化。 图表 1:不同发展阶段人均能源资源消费水平特征 来源:新华财经 二、加强全局统筹安排,避免运动式“减碳” 实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近期出现了一些诸如“拉闸限电”的运动式、急转弯的行为,在经济、社会和民生等领域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须积极统筹应对。 减碳不能顾此失彼,应该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好,同时发达国家经济已过高速增长阶段。而我国情况有所不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更重要的是,我国具有继续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潜力。 5 / 6 在完成“双碳”目标过程中,应避免超出发展阶段的运动式节能减碳行为,应坚持并贯彻发展优先的原则,自上而下对政策目标、执行节奏等作出必要的调整。在发展优先的原则下平衡减碳和发展,一方面应该以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标准和规范为抓手,限制企业的不当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保护企业的合理生产用能需求,避免超出发展阶段的运动式节能减碳行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碳达峰”并不等于能源消费达峰。经济发展需要能源供应相应增长,实现“双碳”是要求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增加绿色能源比重。按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承诺,我国将在2030年将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0%左右,并非是要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因此,“双碳”目标的实质是运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以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 三、关注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影响 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施工图。具体而言,政府计划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16%提高至2025年的20%和2030年的25%,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这一总体规划预计将在未来数十年为可再生能源及储能(如光伏、风电、水电、氢能等)、低碳工业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新基建及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带来超过10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机会。 不过,控制和降低煤炭消耗,控制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的产能也会迎来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科技的发展需要时间,限制现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行业可能导致短期内能源和原材料短缺,从而拖累经济增长、推高物价。另一方面,部分传统行业的规模收缩也可能造成失业、资产质量恶化及银行坏账增加。 为激发火电厂的发电积极性,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要求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并将燃煤发电交易价格上下浮动范围扩大到均不超过基准电价的20%。基于此,各省也逐步开展了电价调整工作。电价上调最直接的影响是对下游价格的传导,导致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主要方式为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直接传导为电价直接作为CPI的组成部分推升CPI,间接传导为电价上升推动其它商品和服务成本,进而推高这些商品和服务价格。 6 / 6 直接传导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居民销售平均电价0.5248元/千瓦时,而当年居民用电量为9685.3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94千瓦时,即人均直接用电支出为364.3元,由此估算电价在CPI中权重为1.83%,据此可测算出电价上调对CPI的直接推升作用约为0.16个百分点。 间接传导方面,2018年非居民用电为58764亿千瓦时,按当年平均销售电价0.5993元/千瓦时计算,用电支出为3.5万亿元。根据2017年投入产出表可测算出2018年GDP对应的总产出为251.8万亿元,用电支出占比为1.4%。即电价上涨后,如果全部转化为中下游涨价,将间接带动CPI上涨0.12个百分点的涨幅。但考虑到中下游会通过压缩利润消化一部分,最终影响会低于此水平。 整体看,加总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本次电价上调对2022年CPI中枢的推升作用约0.28个百分点,程度较为温和,对CPI的影响有限。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研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不对外公开发布,仅供接收客户参考。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