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未来发电:2023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 创新与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未来发电:2023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 创新与

中国未来发电:2023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 创新与

2022年12月 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中国未来发电:本报告与以下机构联合完成© 北京郊区风力发电 WWF/Fred Dufour 32中国未来发电: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前言 2一、 全球共同的绿色低碳未来电力 4(一)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6(二) 全方位的转型行动与创新 81.可再生能源城市 82.社区能源 103.电动汽车V2G(VEHICLE-TO-GRID) 124.虚拟电厂 145.绿色电力消费 156.电网互联互通和市场融合 177.电转氢技术P2X(POWER TO X) 19二、 中国未来电力的愿景与场景 20(一) 中国未来电力发展的战略考量 221.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更高品质的现代能源和电力服务 222.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23(二) 中国205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情景 241.未来能源和电力发展情景 242.一次能源总体趋势与特征 26(三) 开放融合多元共享的未来电力场景 29(四) 落实中国未来电力愿景的重点政策与实施路线的展望 301.大力开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助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02.以终端部门的电气化需求引导能源生产持续优化 303.实施绿色电力转型的重点驱动政策 31三、 绿色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 32(一) 全方位协调融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格局 341.构建网格化、立体式资源勘查和集成规划体系 342.统筹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新场景 343.推动可再生能源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35(二) 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 351.电力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352.各主体应如何参与 37(三) 开放融合电力市场 381.进一步完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功能,构建多元竞争市场格局 382.提高跨区跨省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逐步构建区域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383.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参与市场交易的电力市场机制,激励主动消纳可再生能源 39(四) 有序推进绿氢的生产应用 391.绿氢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392.未来绿氢将逐渐具备经济性 403.不断提升绿氢生产消费占比 40(五) 企业的更多选择和角色 411.以绿电消费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 412.就近开发利用新能源 413.智慧企业参与灵活需求响应 41(六) 绿色能源让城市更美好 421.在城市市政运营中大力推广绿色能源 422.在城市范围大力推广绿色能源 42(七) 人人可成为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41.人人成为绿色电力和促进绿色转型的生产者 442.人人成为绿色电力的消费者 46目录 CONTENTS2015 年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C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C之内而努力。加快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共同努力实现全球碳中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截至 2021 年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了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90% 的 GDP 和 85% 的人口。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 2035 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推动 2050 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到 2060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 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电力转型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和碳中和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未来发电报告》总结了全球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引领的各类电力系统转型行动和创新,展望了可再生能源引领的中国未来电力发展情景,重点描绘了可再生能源电力驱动的全方位融合开发利用格局、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开放融合电力市场、有序推进绿氢的生产应用、城市绿色能源应用、企业的更多选择和角色、人人成为生产消费者等未来电力发展场景,通过构建和描绘未来绿色创新开放共享的场景,促进各部门和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未来电力转型,共同努力推动实现碳中和。前 言 54中国未来发电: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一、全球共同的绿色低碳未来电力在气候变化的现实威胁下,全球正在掀起一场减碳浪潮,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正逐步向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并以电力作为最重要的能源载体支撑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已越来越成为全球共同趋势。 76中国未来发电: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特别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成本持续下降、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进入高比例发展阶段。截至到 2021 年底,丹麦风电光伏发电量比重超过 51%,位居世界第一;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爱尔兰等国的风光发电量比重也达到 30% 左右。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比重也历史性地超过 10%,使得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 30%。可再生电力在碳中和中的作用。国际能源署的净零排放路径中,2050 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目前低 8% 左右,但全球总发电量需要达到目前的 2.5 倍以上,电力将占能源消费总量近 50%,近90% 的发电来自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光伏发电合计占近 70%。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世界能源转型展望报告》同样表明,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 2018 年的 21% 增加至 2050年的 50% 以上,届时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接近 300 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 92%,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 70 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 90%。各国家地区都将全面发展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风电和光伏将在各地区成为主要电源。(一)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图1-1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趋势图1-1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趋势来源: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Transitions Outlook 1.5oC Pathway图1-3全球电力装机及发电量展望来源: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Transitions Outlook 1.5oC Pathway 城市拥有全球 55% 的人口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同时还直接或间接贡献了全球 80% 以上的 GDP。城市对直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承诺正在增加。到 2020 年底,总共有 1300 多个城市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标和 / 或政策,覆盖人口超过 10 亿人(占世界城市人口的 25%);仅 2020 年一年就约有 260 城市设定新目标或通过新政策。其中,包括 72 个国家 / 地区的 830 多个城市至少在一个部门(电力、供暖和制冷和 / 或交通)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标,其中超过 600 个城市设定了在市政或者全市范围内未来实现 100% 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主要通过扩大绿色电力消费来实现。到 2020 年,约 800 个城市承诺未来要实现净零排放,巴黎、伦敦、纽约、东京、悉尼、墨尔本、维也纳、温哥华等,都明确要在 2030-2050 年间实现城市净零碳排放。为实现这些目标,城市政府以身作则,扩大公共建筑用电中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和购电比例。约800个市政府实施了监管政策、财政激励措施以及间接支持政策,城市层面的政策组合正在迅速扩展到电力部门之外。98中国未来发电: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将引领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城市、社区、企业都需要在引领城市能源电力低碳转型、全面推广绿色电力消费、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共建绿色电力收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二) 全方位的转型行动与创新图1-4 2020年前设定了100%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城市分布数据来源:REN21, Renewables in Cities 2021 Global Status Report. 1. 可再生能源城市图1-5 全球城市可再生能源政策一览数据来源:REN21, Renewables in Cities 2021 Global Status Report.城市案例 1:德国慕尼黑(310 平方公里,145 万人口)市政府为慕尼黑市政公司设立目标,致力于在 2025 年使绿色电力发电量满足全市年用电需求,在 2040 年成为第一个区域供热系统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热能)供给的德国城市。慕尼黑市气候保护方案计划从能源、建筑、供暖、工业、交通五个方面分别制定方案措施及支持政策。在电力领域,慕尼黑市政公司(SWM)拟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倾向于在慕尼黑市及其周边,新增水电站、光伏电站、陆上和海上风电场、生物质热电联产厂等发电设施。截至 2021 年底,SWM 在慕尼黑及其周边地区运营着约 60座可再生能源发电厂,2022 年绿电发电量已达到约 63 亿千瓦时,满足该市 90% 的电力需求,并有望在 2025年实现由绿色电力完全满足电力需求的目标。城市案例 2: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 (295 平方公里,28 万人口)2020 年,奥兰多公用事业委员会 (OUC) 开始制定其电力综合资源计划,目标是到 2050 年实现 100% 可再生能源发电。光伏将是新能源的主要来源,并将投资储能和其他相关技术,以确保电力的可靠性。OUC 在使城市能够获得可负担的太阳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 年以来通过长期购电协议从垃圾填埋场社区太阳能电站购买绿电,建设两个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场共同为 3 万户家庭供电。奥兰多还拥有超过 1 兆瓦的漂浮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持续研究漂浮式光伏发电的性能和可扩展性。2020 年,奥兰多市在其国际机场的水面区域安装新的漂浮式光伏,展示了这种独特的太阳能应用。同时政府还在城市内安装了几座“太阳能雕塑”和“太阳能树”发电,向公众宣传太阳能。专栏1 城市案例 1110中国未来发电:可再生能源引领绿色创新与开放共享发展图1-6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下的投资增长和社区能源数量增长情况比较数据来源:Kahla et al., Development and State of Community Energy Companies and Energy Cooperatives in Germany, 2017.“社区能源”的产生主要源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特点,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单体项目规模的提升,可再生能源可供应远超过一个家庭的用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渐向“隔墙售电”“社区共享电力”转变。在能源低碳转型的背景下,随着可再生能源补贴等政策为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可再生能源在为社区供能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投资和增加本地就业的作用,社区能源应运而生。 欧盟的 JCR 报告《Energy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of energy and social innovation》提出了“能源社区”的定义:社区能源是指促进民众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参与的集体能源行动,家庭、个人和企业共同投资于与能源有关的资产的开发和运营。“社区能源”为民众积极参与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