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财报]:华工科技:2023年半年度报告 - 发现报告

华工科技:2023年半年度报告

2023-08-20财报-
华工科技:2023年半年度报告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代码:000988 2023年8月21日 第一节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马新强,财务总监王霞及财务部经理刘莹声明:保证本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次半年报的董事会会议。 本半年度报告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本半年度报告无需遵守特殊行业的披露要求,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1 第二节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5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7 第四节公司治理20 第五节环境和社会责任21 第六节重要事项26 第七节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32 第八节优先股相关情况35 第九节债券相关情况36 第十节财务报告37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二、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体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 告的原稿。 以上文件置备地点: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释义 释义项 指 释义内容 中国证监会、证监会 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深交所 指 深圳证券交易所 大股东、控股股东、国恒基金 指 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国恒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公司、本公司、本集团、华工科技 指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单位 指 除在本公司及其控股公司,本公司大股东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 元 指 人民币元 报告期 指 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 第二节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 华工科技 股票代码 000988 股票上市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公司的中文名称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如有) 华工科技 公司的外文名称(如有) HUAGONGTECHCOMPANYLIMITE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如有) HGTECH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马新强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刘含树 姚永川 联系地址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电话 027-87180126 027-87180126 传真 027-87180139 027-87180139 电子信箱 lhs@hgtech.com.cn yyc@hgtech.com.cn 三、其他情况 1、公司联系方式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 2022年年报。 2、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媒体名称及网址,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2022年年报。 3、其他有关资料 其他有关资料在报告期无变更情况 四、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否 本报告期 上年同期 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减 营业收入(元) 5,023,673,249.55 6,217,583,250.33 -19.2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元) 581,797,639.92 563,309,061.55 3.2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元) 545,057,845.35 529,767,485.71 2.89%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 355,698,761.90 -225,539,052.63 257.71%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58 0.56 3.57%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0.58 0.56 3.57%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6.85% 7.35% -0.50% 本报告期末 上年度末 本报告期末比上年度末增减 总资产(元) 17,458,428,153.34 16,792,712,903.66 3.9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元) 8,724,488,394.22 8,237,558,502.46 5.91% 截止披露前一交易日的公司总股本: 截止披露前一交易日的公司总股本(股) 1,005,502,707 用最新股本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 支付的优先股股利 0.00 支付的永续债利息(元) 0.00 用最新股本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元/股) 0.5786 五、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不适用 项目 金额 说明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1,999,416.91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39,986,190.22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5,785,768.43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2,272,541.26 减:所得税影响额 8,736,749.05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 22,290.68 合计 36,739,794.57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200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2015年评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 “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投资发展传感器产业。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以及激光防伪包装业务三大业务格局,公司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为目标,坚持“创新至上”,围绕“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四化、工业数智化”开展协同创新,丰富产品链,完善产业链,深入拓展高端市场,打造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业务: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和工业激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致 力于为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激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致力于为3C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微电子、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提供“激光+智能制造”行业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 在激光智能装备及自动化产线制造领域,公司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两大优质赛道,在持续优化高功率平面、坡口、管材、异形件激光切割、焊接智能装备及自动化产线的基础上,重点契合“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瞄准新能源、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清洗方式替代的需求,自主研发了效率高、精确可控、绿色环保的新一代汽车轮胎模具在线式激光清洗智能装备、新一代汽车轮胎模具离线式激光清洗智能装备、新能源动力电池绝缘膜激光清洗智能装备、机车制动盘激光清洗自动化产线、LNG罐体激光清洗自动化产线、管材激光清洗自动化产线、桥梁U肋板激光清洗自动化产线等激光清洗产品,将激光清洗与客户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助力行业升级,以绿色“清”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公司持续升级IC载板缺陷识别及分拣数字化智能装备、3C电子产品自动化 产线、脆性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加工智能装备、无线充裁切去漆智能装备、线束裁切焊接智能装备、激光封边智能装备、氢能双极板焊接自动化产线、新能源结构件盖板自动化产线,重点推出铝合金结构件中功率焊接智能装备、晶圆全自动激光切割智能装备、半导体衬底外观缺陷检测智能设备、全自动大幅面 汽车玻璃智能智能装备、三维多轴超快激光精密加工智能装备、扁线电机自动化产线等系列专精特新产品。 联接业务:公司拥有业界先进的端到端产品线和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光电企业, 服务全球顶级通信设备和数据应用商,智能终端业务力争打造个人、家庭智能融合通信终端的世界级企业。公司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系列产品的垂直整合能力,产品包括有源光器件、家庭终端、网络终端等。公司围绕5.5G、F5.5G、Net5.5G(数据中心)、智能网联车四大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解决方案,产品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感知业务: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多功能传感器研发制造技术,聚焦物联网“感知层”,为新能源及其 上下游产业链提供PTC加热器、温度、压力、湿度、光、空气、雨量等多维感知和控制解决方案,NTC温度传感器、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伴随“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置换周期的到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传感器作为“感知层”的核心零部件倍受关注。公司积极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四化”、工业智能化方向,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出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车用温度传感器、光伏储能及电力终端用温度传感器、光雨量多合一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系列“专精特新”产品,并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丰富传感器种类和产品矩阵,向着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公司拥有国内外领先的光学微纳结构技术和全产业链的IMD核心技术,依托电化铝、纸张、水转印和IMD四大战略产品矩阵,产业链从传统纸质基材延伸至玻璃、陶瓷、新型塑基表面装饰领域,致力于为证卡、烟草、白酒、家电、3C及汽车等多个领域的知名客户提供防伪和表面装饰整体解决方案。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2023年公司将高水平建设中央研究院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以建设国内一流的中央研究院为目标,计划将中央研究院打造成为公司的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创新人才聚集平台及创新策源地,从基础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突破等维度突破光电子信息、激光智能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3年6月28日,首批核心研发骨干入驻中央研究院总部大楼,在公司层面实现相对封闭式运行,确保核心人才团队、资金、优势资源集中调配管理,探索形成基于项目的多专业融合、跨专业耦合研发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及战略产品的研发落地。 报告期内,公司组建了中央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签约20余名专家,其中院士9名,并签约了包括 高校、国家级智库、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的11个支持合作单位,共同围绕公司产品创新规划、人才育成、成果落地等开展深度合作。按照中研院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研发项目相关管理办法,遴选出 2批14个中研院研发项目,在华工科技集团层面立项,主要为基础前沿难度大的项目,布局公司第二成长曲线的发展方向,集中集团资源保障实施。同时,在各核心控股公司层面立项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