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自然资源部]: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 (试行)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 (试行)

2023-05-15-自然资源部秋***
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 (试行)

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试行)自然资源部二〇二三年五月 I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对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作出了部署要求。党的二十大对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为认真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夯实技术工作基础,自然资源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开展了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工作。分区立足自然地理格局,借鉴了中国生态地理分区、近海生态分区、气候区划、植被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成果和美国、加拿大生态区划框架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地质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生态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地理国情监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三维模型等多类型、多时相、高精度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并在全国构建了数千个植被-土壤-风化壳-基岩一体化的野外观测实测点,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嵌套方式开展不同尺度分区,利用空间分析技术、遥感综合判释技术 II和野外实地验证,多方案比对综合确定分区,将全国陆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尺度上分为一级生态区6个、二级生态区47个、三级生态区233个。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是一项基于自然与人为要素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其在目标定位上,面向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履行的技术支撑需求,旨在为分区分类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等工作提供技术性基础框架和参考。分区成果可服务于生态监测站网布设、生态问题识别监测、重大生态风险预警、生态恢复力评价与模拟、生态修复参考系设置、基于自然的区域生态修复导则制定、分类施策开展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价、生态保护修复状况公报编制等;在分区因子综合分析上,突出地上、地表、地下自然要素一体化考量,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统一基底,采用高精度、现势性强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充分分析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生态相似性、分异性特征,并与“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自然格局相衔接;在分区的命名和生态保护修复主要方向上,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重要规划进行了衔接。本分区不涉及国土空间利用和管控规则,服从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统筹布局和管控要求。本分区为试行,随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工作的深入和相关技术的提高,将适时进行优化修订。 目录一、总体要求...........................................................................................2(一)指导思想.................................................................................2(二)基本原则.................................................................................2二、分区方案...........................................................................................3(一)一级生态区...............................................................................3(二)二级生态区...............................................................................5(三)三级生态区.............................................................................11 2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考虑生态特征、生态禀赋、生态机理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开展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为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监测评价预警工作等提供技术性基础框架和参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助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二)基本原则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分区立足我国自然地理格局、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内在规律,借鉴国内外生态区划理念,根据生态区域内相似性、区域间分异性,保持自然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连续性。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从满足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需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出发,一体化考量地上、地表、地下自然各要素,进行不同区域尺度综合分区。3.实用性与协调性相结合。分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等,作为分区分类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的基础框架和参考。分区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34.空间化与现势性相结合。分区与国家土地利用现状相衔接,分区边界利用空间分析与遥感技术手段,根据生态综合特征和地理边界确定,随着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的提高,分区边界的确定将更加精细化。二、分区方案(一)一级生态区一级生态区共6个(图1),旨在为国家宏观尺度生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框架,划分依据主要考虑季风气候影响程度及温度水分差异、现代地势轮廓及大地构造格局、生态系统景观差异,并与“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自然格局相衔接。分区命名方式为大地理位置+生态区,分为东北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东南生态区、青藏高原生态区、西北生态区。一级区编号一级区名称一级区基本特征与主要保护修复方向1东北生态区属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东段,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占比63%,自然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为主。本区生态问题主要为森林带屏障功能需要提升,长期受高强度采伐利用或自然灾害形成的次生林结构不合理、稳定性较弱,冻土区沼泽湿地退化较严重,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地总面积19.86%、土层变瘠薄,土地沙化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存在矿产资源开采破坏生态系统等问题。本区着眼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我国东北生态安全屏障。 4一级区编号一级区名称一级区基本特征与主要保护修复方向2黄河重点生态区1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和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位于华北陆块区,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黄土和第四系冲洪积物广泛分布,生态基质不稳定。本区自然生态系统现状占比为51%,自然植被类型以阔叶林和草原为主。区内生态本底脆弱、水资源短缺、水源涵养能力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土地沙化程度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矿山开采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本区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提升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属东部湿润季风气候,主体位于扬子陆块区,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岩溶地貌广泛分布。本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占比57%,自然植被类型以阔叶林为主。区内生态问题主要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退化,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石漠化土地面积近10万平方千米,矿山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严重。本区着眼于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巩固和增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功能,推动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4东南生态区属东部湿润季风气候,位于武夷—云开造山系,主要由山地和丘陵地貌类型构成。本区森林生态系统占比65%,自然植被类型以阔叶林为主。本区生态保护修复空间与利用空间矛盾较为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突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足,人工林占比接近50%,红壤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矿山开采对山体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本区着眼于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推进山系、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承载力。5青藏高原生态区属高原高寒气候,位于西藏—三江造山系和秦祁昆造山系,主要由山地和高原等地貌类型构成,冰川和多年冻土广泛发育。本区自然生态系统现状占比约为99%,自然植被类型以高寒草原、草甸为主。受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双重驱动下造成的生态风险加剧,40年来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沙化土地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本区着眼于青藏高原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强草原黑土滩化和沙化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加大冰川雪山、水源涵养林封禁保护,加强冰川、雪线、冻土动态监测,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服务功能。1黄河重点生态区包含黄淮海平原。 5一级区编号一级区名称一级区基本特征与主要保护修复方向6西北生态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西段和塔里木陆块区,主要由高原、山地和盆地等地貌类型构成,第四系风积物、冲洪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广泛分布,生态基质不稳定。本区自然生态系统占比为93%,自然植被呈地带性分布,由东至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区内生态系统敏感脆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广阔,沙化土地面积约11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68%,部分河流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甚至干涸,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系统破坏较突出。本区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强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统筹开展退化草原修复、河湖湿地修复、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二)二级生态区二级生态区47个(图2),是一级生态区的进一步划分,主要面向区域景观尺度生态问题与风险监测评价,以及生态结构、格局、质量、功能等方面的生态修复成效评价。划分依据主要考虑大地貌组合类型特征、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区域断裂及成土母岩(质)型特征。分区命名方式为大地貌类型+生态区,并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分级编号,如1.1大兴安岭生态区。二级区编号所属一级区二级区名称二级区基本特征1.1东北生态区大兴安岭生态区属寒温带湿润和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330~56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为主。土壤以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为主,多年冻土广泛分布,成土母岩以中等风化型为主。本区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是黑龙江、嫩江等水系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