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文字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美联储在对抗通胀过程中实现“软着陆”的能力及历史案例。以下是关键点的总结:
主要结论
- 美联储能力:如果对抗通胀的策略不是过于激进,并且没有发生重大不利事件(如战争或供应冲击),美联储在过去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即经济没有陷入衰退或衰退轻微。
- 历史回顾:自1965年以来,美联储在11个紧缩周期中尝试实现软着陆,其中多数情况符合“偏软着陆”(softish landing)的标准。
- 案例分析:
- 1965-1966年:经济过热导致通胀压力,美联储采取紧缩措施,尽管利率变化不大,但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 1967-1969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合行动,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但仍可视为软着陆。
- 1972-1974年:面对严重的供给冲击,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 1977-1980年、1980-1981年:沃尔克时期,尽管对抗高通胀,但并未成功实现软着陆。
- 1983-1984年、1988-1989年、1993-1995年、1999-2000年、2004-2006年、2015-2019年:多数情况下,美联储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关键数据
- 1965-2022年:11个紧缩周期。
- 软着陆定义:实际GDP累计下降不到1%或在紧缩周期后至少一年内未出现经济衰退。
- “偏软着陆”:实际GDP累计下降少于1%,或在紧缩周期后一年内未出现NBER定义的衰退。
结论
美联储在对抗通胀的过程中展现出实现软着陆的能力,特别是在过去几个周期中。然而,经济软着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政策策略的适度性、外部冲击的影响以及经济本身的适应性。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疫情带来的供应中断、石油冲击和食品冲击增加了实现另一次软着陆的难度,需要美联储运用足够的技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