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北京大数据研究院]: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BiB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2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治数科技2022年9月 BiB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R目录01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01(一)研究背景02(二)指标体系03(三)数据体系04(四)计算方法04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05(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前15强省份06二)大数据产业发展前20强城市08(三)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先城市对比10(四)大数据产业发展区域对比1203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指数评析15(一)产业政策与环境18(二)产业规模与质量21(三)头部企业情况24(四)产业创新能力27(五)产业投资热度2904展望与建议31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1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1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一)研究背景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以来,大数据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彰显了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决心。2021年11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推动大数据产业从培育期进入高质量发展期,描绘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线图”和“施工表”,对加快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新时代产业变革新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为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明晰各城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水平,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相关团队在2020年、2021年连续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的研究基础上,聚焦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各领域的进展和趋势,深入调研了各地大数据政策环境、大数据产业和企业发展状况,编制了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力求科学评判客地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为各地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为数字中国建设赋能添力。 报告搜一搜更多金融干货下载800000+份行业研究报告长按识别关注公众号ID: reportsys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1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二)指标体系通过综合研究国内外大数据发展情况,结合产业生命周期、产业链产业竞争力等基本信息,设置产业政策与环境、产业规模与质量、头部企业情况、产业创新能力、产业投资热度等5个维度、13个二级指标与22个三级指标。表1-1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公备注政策环境出台大数据政策数组织建设是否设置大数据管理机构反映各地区大数据产业政策与环境产业政策氛围、机战路布局是否是国家大数摆综合试验区所在地构设置等发展环境综合情况支撑服务大数据产业联盟、研究机构数量产业规模本地区大数据企业总数量总注册资本产业规模与质量反映各地区大数据企业质量大数据企业网站建设情况产业发展成效人员总规模上市企业数量总市值上市企业总净利润TTM平均技术人员占比反映大数据行业优实部企业情况质企业区域分布情独角兽企业数量况以及区域企业竞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总估值争力水平瞪羚企业瞪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R&D经费占GDP比重软件著作权数量反映大数据产业发产业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专利数量展所需的技术投入情况和产出情况商标数量总融资额产业投资热度融资情况反映大数据产业领总融资轮数域投融资活跃度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1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三)数据体系基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自建大数据企业数据库,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和150个重点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维度包括:政策、组织、产业、企业、创新、投资等。大数据企业数据库收录7472家全国优质大数据企业与合作方的数据资源,建立包括企业工商信息、运营情况、研发情况、投融资情况、产品情况等在内的122个企业维度指标,并设有头部企业库和产品库。(四)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企业数据库、北大法宝政策数据库以及政府公开信息。本指数采用“改进向量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具体方法如下1.构建指标体系:结合产业分析理论、产业结构、产业相关指标体系,构建大数据产业指标构架体系。2.数据处理:用极差正规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Xi-minxmax xi-min xi负向指标标准化:X=max xiximaxx;-minx3.确定权重:用“改进向量法为指标赋权。使用欧氏距离度量样本特征向量和“最优向量”的相似程度V(xa xb)2+(Ya -yb)2+(za -Zb)2nkindexk=Wki*Xki=1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前15强省份产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但差异和分化态势显著1北京市2广东省0.8293浙江省0.724上海市5江苏省6山东省7四川省0.558天津市9福建省10安徽省0.4711重庆市0.4412湖北省0.43913辽宁省14河南客120015湖南省0·3760.0001.000图2-1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省级得分热力图从大数据产业发展省级得分来看,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和分化态势显著,具体情况如下:,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效应突显,中西部地区特色应用驱动赶超:·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绝对优势明显,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引领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山东、四川、天津、福建、安徽、重庆等地紧随其后,追赶势头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前15强省份“京津沪渝”增长势头强劲,成为大数据发展增长极100090重庆上海排2北京动-200.1 *0.2 0.50.70.8*大数据产业指数-6-8-10图2-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省份排名情况与上一年度排名相比,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大数据产业政策与环境持续改善,较上年排名提升显著,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北京超越广东跃居榜首:上海超越江苏和四川,位列全国第四。天津和重庆不断以产业政策和发展环境为驱动,推动大数据产业指数排名快速攀升,有望成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增长点。表2-1省份总指数得分与各一级指标排名(前5名)省市2022总指数产业政策与产业规模与头部企业产业创新产业投资排名环境排名质量排名情况排名能力排名热度排名北京151广东212224浙江344342上海43433江苏555在产业政策与环境方面,广东得分遥遥领先,表明当地政府部门注重构建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大力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与质量、头部企业情况、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投资热度方面,北京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依托良好的企业发展基础及创新基础,不断吸引大数据领域优质企业、创新能力和资本等要素集聚广东、上海、浙江紧随其后,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7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二)大数据产业发展前20强城市东部发达城市优势明显,区域不平衡现象仍突出北京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各项指标表现突出,与第二名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发达省份的主要城市优势明显,依然是大数据产业领先地区,重庆、西安、成都等西部城市依托政策优势,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指数排名提升明显,推动东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差距逐渐缩小总体来看,南北地区差距在逐渐拉大,南方地区大数据产业整体提升步伐整体快于北方。表2-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城市级排名(前20名)省份地级市2022大数据产业2022大数据产业2021大数据产业2020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发展指数排名发展指数排名发展指数排名北京市北京市0.94811-广东省深圳市0.810222上海市上海市0.80433广东省广州市0.705tt4浙江省杭州市0.70255n江苏省南京市$09'066天津市天津市0.584710o0四川省成都市0.5829江苏省苏州市0.5799810安徽省合肥市0.52910712重庆市重庆市0.52811tI11湖北省武汉市0.5181211江苏省无锡市0.496131317福建省厦门市0.495141213山东省青岛市0.493151919陕西省西安市0.472162118广东省珠海市0.469172223河南省郑州市0.468181615福建省福州市0.463191516山东省济南市0.4582023228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二)大数据产业发展前20强城市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持续,第二梯队发展竞争激烈1.0006'0第一梯队: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0.800.70第二梯队:1南京、天津、成都、苏州、台肥、重庆、武汉0.600.50第三梯队:无锡、厦门、青岛、西安、珠海、郑州、0.40福州、济南0.300.20图2-3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城市排名散点图从梯队和排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第一梯队绝对优势明显,引领大数据产业发展排名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5个城市。这些城市实力雄厚,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指数排名稳居全国前五,第二梯队追赶势头强劲,大数据产业规模扩大排名依次为南京、天津、成都、苏州、合肥、重庆、武汉7个城市,这些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相对集中,排名位次变化较大,市场竞争激烈,其中重庆、天津、成都排名上升较快,合肥、苏州、武汉等城市排名有所下滑。第三梯队发展趋势良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排名依次为无锡、厦门、青岛、西安、珠海、郑州、福州、济南这些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整体趋势较好,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需加快追赶步伐。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三)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先城市对比领先城市排名相对稳定,北京产业发展优势突显第一梯队五大城市发展相对稳定,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前五,且排名次序未变,具体情况如下:,北京各项指标上都表现突出,以明显优势稳居第一名,与第二名差距进一步拉大;深圳仍居大数据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第二位,但产业政策与环境,产业规模与质量、头部企业情况排名有所下滑,与排名第三位的上海差距逐缩小。北京市一深圳市一上海市广州市一杭州市产业政策与环境0.6产业投资热度产业规模与质量0.28产业创新能力实部企业情况图2-4领先城市各领域指数雷达图 BiBR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三)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先城市对比领先城市排名相对稳定,北京产业发展优势突显·北京、广州整体发展水平相对稳定,五个维度指数排名相对均衡;:上海整体发展趋势良好,随着头部企业情况得分排名大幅提升,推动整体指数上升,与第二名深圳差距遂渐缩小,与第四名广州差距逐渐拉大;杭州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产业投资热度方面表现格外突出但产业政策与环境和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在领先城市中存在明显短板在政策制定、机构设置、战略布局等方面仍然与“北上广深”存在差距。产业政策与环境产业规模与质量头部企业情况202020212022202020212022202020212022000北京市000北京市100北京市2深圳市223深圳上海市3广州市44杭州市54杭州市?上海市55广州市5广州市1313杭州市23产业创新能力产业投资热度2020202120222020202120221北京市深圳市0D北京市上海市222杭州市广州市3A434深圳市5广州市910杭州市图2-5领先城市各一级指标近三年排名变动11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02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总体评价(四)大数据产业发展区域对比算力节点集聚效应显现,区域协同生态遂渐形成随着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全面启动,不断加速推进大数据产业向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国家算力枢

你可能感兴趣

hot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信息技术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2022-09-17
hot

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

信息技术
北京大数据研究2021-10-25
hot

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

信息技术
赛迪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