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清华大学]:中国与新气候经济学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学

公用事业2022-10-14清华大学南***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学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China andNew Climate Economy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能科楼C座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Tsinghua UniversityEnergy Science Building, Tower C网址http://3e.tsinghua.edu.cnTel+86 10 6278 4805Fax+86 10 6277 1150China and New Climate Economy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第一章 未来 20 年的中国与世界|重塑未来3未来 20 年的中国与世界重塑未来0525375586118133安全的能源与气候系统新气候经济清洁的空气与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同治理战略与政策01020304050607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执行摘要01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执行摘要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执行摘要02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扩展人类的自由并为当代及未来提供一个更好、更安全以及更清洁的地球。因此经济增长仅是通向发展的路径,而不是发展的同义词。世界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虽然在未来的十五年,全球经济有继续增长50%的潜力,但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正在显现,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投下了阴影。在未来的十五年,中国有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潜力,因而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更甚于其他的国家。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执行摘要03经济能源环境在长达 30 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放缓, 最 近 2012 和 2013 年GDP 增长速度在 7.7% 左右,是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增速。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争论从未停止并且将继续持续。我们的分析表明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于资本投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未来由于投资回报率的降低,投资拉动的高经济增长趋势将不可持续,而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进步及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抵消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在乐观的情景下,中国经济虽然仍将回落,但可在近期维持 7-8% 的增速,并在 2030 年回落至 5%。如果中国不能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率有效应对资源约束的负面影响,则中国也有可能进入低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末期和城市化的中期,能源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国通过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提高能源生产率,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的能源供应仍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源进口国。即使中国保持目前的节能政策力度,在这一持续减排情景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也将全面超过供应能力,到203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5%,天然气将超过40%,煤炭也将大幅超出安全高效的科学产能,对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形成巨大压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相比,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及居高不下的第二产业比重也使得中国的经济更易受到能源价格变动的冲击,大约构成中国20%GDP 的经济部门极易受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数倍。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气污染在中国东部地区日益加剧,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中国大气污染的突出特点是高浓度颗粒物污染,导致大气灰霾事件在许多地区频繁出现。其中又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气污染最为严重。我们的研究显示,煤炭是中国 PM2.5的重要排放源,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污染区域,煤炭的贡献在50~70%之间。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中国保持目前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力度,到 2030 年,除珠三角能基本能够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外,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依然难以达标。而即便采取最为严格的末端处理措施,在不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度的情况下,到2030年仍然有接近半数的城市存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风险。能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这些地区空气质量难以达标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增速将在 2030 年回落至增长前景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进步及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抵消资源约束的负面作用;5%中国经济更易受到能源价格变动的冲击,受影响的产业部门占 GDP 的约如不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度,接近20%50%是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数倍;的中国城市到 2030 年仍存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风险,能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执行摘要04中国的领导人和决策者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领域同时面临世界上最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十五年,中国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不仅将塑造中国的未来,也将塑造世界的未来。中国有机会在 2030 年前跻身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并成为全球 GDP 总量最大的经济体,但需要在未来 20 年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机会主导世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引领世界能源的未来,但需要实现能源体系的重大变革,建立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中国有机会在全球低碳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向产业链上游移动,但需要进一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中国有机会以环境改善优化经济增长,但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质量。意识到经济、能源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本报告就未来十五年中国如何综合和集成这些领域的政策目标,通过清晰、一致和渐进提高的政策工具,实现向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转型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我们建议中国应尽早制定中长期的 CO2减排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构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速节能减碳的“倒逼”机制。报告着重分析了如下情景,其中中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在 2030 年左右停止增长并尽快开始下降,2030 年单位 GDP 的排放强度将比 2010 年降低约58%。实现该情景需要中国采取进一步的结构调整、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在这一加速努力情景下,中国可以有效的平衡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质量的多重目标,实现多个政策目标的同步改善。报告的分析表明,在这一情景下,中国将可以极大减少对化石能源和进口能源的依赖,在不增加能源成本的前提下改善能源结构,增强经济对能源价格变动的韧性。同时结合更加严格的环境治理政策,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可以达标,实现空气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适当的政策设计,这一低碳目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可以控制在 GDP 的 1%之内。并且如果考虑到降低空气污染的协同效益,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成本可以被抵消。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并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建议以渐进增强的方式引入这一目标,实现向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平稳过渡。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我们建议在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和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引入总量减排目标,并逐步扩展成覆盖所有行业和所有地区的全经济范围的总量减排目标。为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我们建议首先引入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煤炭消费总量应在 2020 年之后停止增长,并尽快实现绝对下降。这一渐进增强的建议也适用于碳价政策。通过价格改革使化石燃料价格体现隐藏的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投资向低碳基础设施倾斜,通过竞争性的市场鼓励企业投资于低碳技术,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的政策实践表明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才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未来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必须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创造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在各国之间分享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的共赢。未来中国可以证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的目标可以同步实现。我们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繁荣的城市中享受一流的教育、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这不仅是中国梦。也将成为世界梦,中国将带领着世界一同展开新气候经济的蓝图。在加速减排情景下,中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停止增长并尽快开始下降,203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约58%。为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应首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应在2020年后停止增长并尽快实现绝对下降。加速减排情景下,结合更加严格的环境治理措施,中国可以实现空气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质量多个政策目标的同步改善。 第一章 未来 20 年的中国与世界|重塑未来05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重塑未来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预计2030年左右经济总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的日益增加,环境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态势仍在持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中国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并将对全世界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章 未来 20 年的中国与世界|重塑未来06-1.1 变化中的中国:发展与成就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为世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中国的GDP 总量从 1980 年不足 1900 亿美元(美元现价,下同)增长到2012年超过82000亿美元,以不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图 1-1 中国的经济发展变价计算增长了20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均 GDP1980 年仅为 193 美元,2012 年突破 6000 美元,以不变价计算增长 15 倍。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总量方面,2012 年中国 GDP 已占世界 GDP 总额的 11.3%; 2001-2010年,中国经济新增量达到4.6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14.7%。同时中国是一个成长迅速、积极参与全球分工的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是 1978 年水平的 143 倍。其中,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比重 9.1%,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创造了超过 1400 万个就业岗位。注:以人均GDP衡量,中国在1995年之前属低收入国家,1995年-2001年属中低收入国家,2002年开始迈入中等收入国家时期。据国家发改委公开表示,中国有望在“十三五”时期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一章 未来 20 年的中国与世界|重塑未来07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国民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快速提升,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人民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口享受到了现代化生活。1980 年至 2012 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477.6 元上升到 24564.7 元,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9倍以上;在消费结构上,恩格尔系数从 56.9% 降至 36.2%;农村人均纯收入从 191.3元上升到 7916.6 元,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近 8.5倍;在消费结构上,恩格尔系数从61.8%降至31.3%。根据联合国标准,中国城、乡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降至 40% 以下,已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参见图 1-3)。以世界银行的绝对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图 1-2 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贫困标准(以PPP法计算每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消除贫困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1980 年,中国有 84%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9 年这一比例已降低至11.8%。以绝对人口数量来看,中国在三十年间消除了 6.67 亿贫困人口(参见图 1-4、图 1-5)。 第一章 未来 20 年的中国与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

hot

经济学文献不支持1.5℃的气候上限

公用事业
菲沙研究所2021-08-11
hot

新报告–经济学/战略

信息技术
摩根士丹利2016-12-19
hot

印度经济学 : 劳动 — — 新印度的技能

文化传媒
摩根士丹利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