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清华大学]:《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2022-08-31-清华大学温***
《区域动态》东南亚地区

区域动态 总第四十四期 2022年9月上 1 区域动态(东南亚) 【区域动态】安东尼·瑞德《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聚焦世界变局下的东南亚 编者按:东南亚地区“区域动态”栏目于2022年9月正式改版。改版后的“区域动态”将关注近年来东南亚研究领域的学术新作,主要选取领域内国际知名刊物的书评栏目、学术评论等为素材,通过主题聚焦、综合编译等方式,定期产出关于东南亚研究重要议题的学术内容。本期区域动态聚焦东南亚地区通史的写作,汇编了关于安东尼·瑞德所著《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和米尔顿·奥斯本(Milton Osborne)所著《东南亚史》(Southeast Asia: An Introductory History)的学术书评。东南亚地区的族群、历史和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一直以来,编写东南亚通史的核心挑战在于对这一多元地区的建构性融合。西方学界对东南亚历史的研究历经了殖民主义、冷战等时期西方主导的视角,如今正展现出对“西方中心”的批判和更加本土化、在地化的研究态势。得益于近年来西方和亚洲学者丰富的研究成果,东南亚通史正逐渐走向内部与外部视角更为平衡的叙事。2022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持了“社群视角下的东南亚史(Southeast Asia: Communities and Histories)”系列讲座,以社群离合、多元包容的视角对东南亚历史研究的重要学术关切进行了回应,赋予东南亚历史新的解读。本系列的三篇书评是对这一研究趋势的再引介。 区域动态 总第四十四期 2022年9月上 2 (图片来源:Wiley) 亚洲研究领域知名期刊Asian Studies Review于2016年7月发布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Green Bay)历史学教授克雷格·洛卡德(Craig A. Lockard)关于安东尼·瑞德所著《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书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记述东南亚通史的先驱性著作发表于学界。这批著作主要强调了东南亚地区1500年以前印度文化的影响以及1500年之后西方主导下历史进程,反映出冷战的背景和殖民主义时代学术研究的色彩。受到当时资料来源和学术研究的局限,这批著作的关注点大多是东南亚的政治发展,例如:国家建设、王权、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历史学家开始对“欧洲中心论”的学术著作进行批判,并发展出一套“亚洲中心(Asia-centric)”的、强调东南亚历史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的研究路径。荷兰社会学家凡·勒尔(J. C. van Leur)提议,“应当从印尼的海岸而非荷兰舰船的甲板上来看待东南亚的历史发展”。该视角聚焦于东南亚当地的文化、社会和动态(dynamics),而并不一定强调东南亚外部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或外人对当地的影响。自此之后,得益于西方和亚洲学者层出不穷的学术成果,东南亚通史的教科书呈现出内部与外部视角更平衡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的历史叙述。 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的《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一书引人入胜、富有创新性和可读性,为上述东南亚史叙述视角的讨论做出了巨大贡献。瑞德长期任职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是最多产、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尊敬的东南亚研究学者之一。他发表了诸多关于东南亚,特别是海岛东南亚地区,现代早期 (Early Modern)和现代时期的重要论文及专著。没有人比瑞德更具资历来呈现这样一部全景式的东南亚通史,其既囊括了近年来日益丰富的学术成果,又参与了领域内詹姆斯·斯科特、维克多·利伯曼等其他学者的学术讨论。瑞德将东南亚当地及其传统置于叙史的中心位置,但也没有忽视东南亚地区之外的影响。瑞德全面的叙述涵盖了数个世纪以来东南亚地区从缅甸到菲律宾大大小小的国家社会,他不仅考察了地区的共性、本土的特性,还将东南亚与其他欧亚社会进行了比较。 与许多历史学家一样,瑞德认为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语言和历史的整体,是各地人民、思想、技术和商品交汇融合的“关键的十字路口(critical crossroads)”。本书的突出之处在于作者对历史主题的选择以及对东南亚历史发展自主能动性研究视角(“autonomous” approach)的广泛运用。瑞德强调了东南亚地区值得世界史学者关注的三个 区域动态 总第四十四期 2022年9月上 3 独特原因:首先,东南亚地区危险的地理构造(尤其是火山)影响着欧亚大陆和全球气候;其次,与欧亚大陆其他社会相比,东南亚地区的女性拥有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自主权;再次,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南亚的国家在塑造社会经济文化统一性上的重要程度更小。瑞德延续了斯科特的观点,较少着墨于政治和国家构建。他认为,国家是外来入侵者,直到20世纪才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写道,“在试图理解......东南亚根深蒂固的多元主义时,我们必须放弃来自欧洲和中国历史的......关于文明伴随国家共同崛起的假设。”相较之下,作者关注于其他因素。“与国家行为相比,将‘国家’推下神坛为讨论当地环境、宗教、社会、文化、人口、健康和智识变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此外,瑞德还在书中讨论了经济议题。 本书共分为20个章节,涵盖了东南亚编年史上的主要主题,如:“[1500年前]贸易及贸易网”、“本土特性:1660—1820年”、“热带大农场的形成:1780—1900年”、“消费现代:1850—2000年”。基于大主题的叙述略有些跳跃。第一至三章和第四至五章的部分内容巧妙地总结了关于东南亚1500年以前历史的最新学术研究。第四至十一章主要论述了东南亚的近代早期和早期殖民地时期(约1350-1900年),并在许多方面构成了本书最有力的部分。其中的一些内容,如“贸易时代(Age of Commerce)”、女性作为文化中介者(women as cultural mediators)、交趾支那的多元南方边疆(Cochin-China’s plural southern frontier)、“华人世纪(the Chinese century)”、最后的亚洲自治地区(the last stand of Asian autonomies)等,读过瑞德早期著作的读者应该是熟悉的。第十二至十五章讨论了东南亚地区1830-2000年的许多议题,而第十六至二十章则讨论了东南亚1930年以来的历史。 瑞德的《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是一部学术界极为宝贵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其有着专题性的论述、阐释性的洞见、实用的参考书目和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丰富信息。这些专家学者们极为看重的特点或许使其成为一部在学生们(尤其是本科生们)看来感到令人困惑、过于详细、难以跟上的教科书。本书索引零星,人名和地名缺少充分的阐释。与所有编写地区通史的人一样,瑞德必须做到重点突出,从而造成了对非重点议题的边缘化。东南亚地区政治发展叙述的边缘化造成了一些重要的遗漏,这可能会让学生或普通读者感到困惑。例如,读者对欧美殖民政权的机制,或美国对菲律宾革命、越南战争的干预知之甚少。瑞德在东南亚的性别议题、奴隶制和华人社区等社会经济议题上文笔流畅,但其实东南亚农民的生活(包括家庭结构和宗教信仰)更值得关注。尽管如此,本书仍然是东南亚研究以及世界史、欧亚历史学者们所应该阅读和讨论的杰出学术著作。 (英文原文见Craig A. Lockard (2017)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Asian Studies Review, 41:1, 167-168, DOI: 10.1080/10357823.2016.1202172,编译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区域动态 总第四十四期 2022年9月上 4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主办期刊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于2017年11月发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Michael Yeo关于安东尼·瑞德所著《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书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编写东南亚通史的核心挑战在于将这个多元异质的地区作为一个概念加以建构和论证。托马斯·佩平斯基(Thomas Pepinsky)将这一挑战称为东南亚研究的“根本性焦虑(fundamental anxiety)”。不仅如此,一个人越是深入到远久的历史,就越难维持一个在文化、政治、语言和宗教上差异巨大之地区的一致性,甚至有可能误入将现代国家的存在投射回早期历史的歧途。在《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一书中,安东尼·瑞德较为完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编写出一部展现东南亚地区上千年历史的杰出教材。 瑞德将东南亚地区定义为一个“产生了许多具有共性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潮湿热带环境”,其在一定程度上于域外模式的同化之中“保存了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尽管瑞德叙述了东南亚与南亚、东亚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他也特别强调了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东南亚影响的局限性。 东南亚地区的历史特征是一个“十字路口(crossroads)”,商品、人口和思想在此地相对便捷地流动。为了弥补许多历史叙事对政治精英的过度关注,瑞德在记叙中将国家“推下神坛”(dethrones the state),而倾注了大量笔墨研究文化、人口、环境、性别、健康和思想对东南亚人生活的塑造。实际上,直至第19章的末尾,他才带领读者走马观花式地领略了现代东南亚国家的建构。在叙述19世纪以前的历史时,他尽可能地使用地理术语而非当今国家的名称来描述地点。 与其他东南亚研究的概论性著作,如尼古拉斯·塔林(Nicholas Tarling)主编的两卷本《剑桥东南亚史》相比,瑞德的著作之于学术界的独特贡献在于其综合了大量学术成果,并以一个精通该地区历史的学者之笔调对其进行了提炼。本书意在成为一部全面的介绍性通史,瑞德着重写作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主题。他从三个方面认为东南亚及其历史的研究至关重要:一、东南亚地区危险的地理构造影响着全球的气候;二、东南亚地区的女性拥有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自主权;三、东南亚的国家在塑造社会经济文化统一性所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些都是该地区悠久历史中微妙但关键的因素,在本书中均有所提及。 本书按照时间和主题的顺序分为20个章节。这种叙史的组织方式规避了严格的历史分期问题,例如:19世纪既是新帝国主义时代(High Imperialism),也是东南亚国家构建和 区域动态 总第四十四期 2022年9月上 5 遭遇“现代性”的时代。本书的第一至二章概述了东南亚从早期至14世纪的地理、民族和经济体系,以及印度教和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互动;第三至六章论述了东南亚现代早期的贸易、宗教和“亚洲与欧洲的相遇(Asian European encounters)”;第七至八章以全球贸易的兴衰为重点,阐述了东南亚17至18世纪的历史;第九章聚焦于东南亚地区中华文化不断扩大的影响,叙述了15世纪的越南和1740年至1840年的“华人世纪(the Chinese century)”。 本书的其余部分讨论了东南亚地区殖民主义和现代性的历史经验。第十至十三章探讨了东南亚的殖民地时期及其对当地人、环境和国家的重塑。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聚焦于东南亚地区通过引入新商品、新实践和新政治,特别是“国族概念(national idea)”,从而与“现代性(modernity)”相遇的历史。东南亚与现代性的张力在二十世纪中叶经济大萧条、日本占领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系列动荡中达到了顶峰。第十七至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