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大国雁阵模式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大国雁阵模式

2021-11-17苏庆义、王奉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看***
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大国雁阵模式

1 / 27 Working Paper No.202103 Nov 17, 2021 苏庆义:mathe_sqy@163.com 王奉龙:wangfenglong@ucass.edu.cn 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大国雁阵模式① 内容提要: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形成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本文通过现实观察分析中国大国雁阵模式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确实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大国雁阵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发生具有省份的异质性,不同省份转出或承接产业的情况不同,而且中部和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情况不同。大国雁阵模式的演进并非是线性的,会出现停滞甚至是逆转的情况,而且其推进速度较慢。中国未来应该更加主动地推进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 关 键 词:新发展格局;雁阵模式;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 ① 苏庆义,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王奉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本文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发表于《China Economist》2021年第5期。 2 / 27 一、引言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将致力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三十年作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将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认为,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关于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中国学者的研究也很多。如高培勇(2021)认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黄群慧(2021)认为,新发展格局的 战略内涵是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战略。其实,总结起来看,应该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视角理解新发展格局。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每年尽可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二是不会出现经济突然失速的情况。这必然要求中国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经济增速,并且尽可能不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需要做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qRnQqOqQzRsNvNtRnQwPrN9PdNaQsQpPnPmNiNpOsQjMoOoP8OoPrRNZnRsRvPtQzQ 3 / 27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难度加大。从供给侧来看,人口红利消失和老龄化、资本报酬递减、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潜在经济增速。从需求侧来看,收入不平等制约消费增长、投资潜力有限、外需不确定性增强等不利因素影响潜在经济增速的实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的事实证明 了这一点。2012~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年均下滑0.2个百分点。如果GDP增长延续这个趋势, 中国2035年的经济总量将只比2020年增加90%,难以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杨伟民,2021)。为此,中国需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格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发力。 既然新发展格局可以被理解为目标导向,则中国为了实现新发展格局,其手段必然是多样的,不应局 限于某一个方面。其中,利用中国地广人多的特点,布局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之 一。雁阵理论最早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 Akamatsu)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类似于Vernon(1966)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Kojima,2000)。该理论的主要内涵是,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会将低端产业转移至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所拥有的产业档次不同。很显然,该理论是用来解释国家之间的产业布局情况的。 4 / 27 由于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地区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相当于一个国家,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安排完全可以实现雁阵理论的预测。中国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类似于各国之间存在的发展水平差异。具体而言,东部沿海省份最先发展起来,而中西部省份的发展水平还较低,东部地区的低端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中国的大国雁阵模式。2008年,东部地区的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18980元,明显高 于中部的13845元和西部的14751元。2020年,东部地区的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63601元,依旧明显 高于中部(48861元)和西部(50510元)(见图1)。 为何大国雁阵模式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么重要呢?从供给侧 5 / 27 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有助于更充分地利用劳动力,缓解人口红利消失对增长的限制;更多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有助于解决资本报酬递减问题;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侧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中西部地区就业问题,提升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从而起到扩大消费的作用;为解决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提升投资潜力;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有助于维持外需。从维持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这一角度,中国也应该推动大国雁阵模式。根据郭克莎和彭继宗(2021)的研究,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占GDP比重应保持在28%~30%,但是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低于这一合理比重的情况。为了延缓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将其尽量留在国内,从而维持适当的制造业比重,中国应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转移到中西部。 有不少学者从经验分析的角度去讨论雁阵理论的说服力,也有不少关注中国大国雁阵模式的经验分析 论文。如Dowling和Cheang(2000)通过对亚洲地区各经济体产业发展的分析证实了雁阵理论。1970~1995 年,产业确实存在从日本转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再转到亚洲代表性经 济体(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现象。Ginzburg和Simonazzi(2005)通过分析1978~2001年东亚经济体、中国、美国的电子产业 6 / 27 发展,证实了雁阵理论。关注中国雁阵模式的文献也有不少,蔡昉等(2009)发 现中国东北和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有更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和贡献率,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实现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式。刘红光等(2011)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现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Ruan和Zhang(2014)发现纺织 服装产业在2005年左右开始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张其仔(2014)使用2000~2010年的数据发现了中国大国雁阵模式的形成。 本文旨在通过数据观察分析中国是否形成了大国雁阵模式,并讨论未来的趋势如何。现有对中国大国雁阵模式的观察存在两个局限:一是观察的时间最多到2010年,无法观察2010年以来的变化;二是仅仅使用单一指标进行分析,还无法全面地了解大国雁阵模式。本文旨在弥补上述不足:一是观察的时间序列是 2003~2015年,尽可能包括了最近的变化;二是通过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情况、加工贸易转移和转型情况、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观察。 二、观察思路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海关和中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国海关数据展示了HS5 六位码各省对各经 济体的进出口额,时间跨度 7 / 27 是2003~2015年。中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来自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编制的2007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刘卫东等,2012)。该表存在6部门和30部门两张表,本文使用30部门的表,以便使研究的产业层次更细。 本文通过三类指标观察中国的大国雁阵模式是否形成。第一类指标旨在观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情况,用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占全国该类型产业总出口比重表示。基于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产业可以被划 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如果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比重下降,中西部地区劳动密 集型产业出口比重上升,则表明大国雁阵模式的形成。本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界定参考Hanson(2021),包括纺织纱线和织物;卫生、管道、供暖和照明设备及配件;家具和零件;旅行用品、手袋和类似容器;服装和服 装配件;鞋类;自行车、滑板车和残疾人车厢;塑料制品;婴儿车、玩具、游戏和体育用品;办公室和文具用品。分别对应 SITC(rev4)6 代码中的纺织(纱)丝、织物、未列明的有关成品及产品(65),预制建筑物;未另列明的 卫生、水道、供暖和照明设备及配件(81),家具及其零件;床上用品、床垫、床垫支架、软垫及类似填制的家具 (82),旅行用具、手提包及类似容器(83),各种服装和服饰用品(84),鞋类(85),未另列明的杂项制品(89)。然 后再 8 / 27 根据SITC与HS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产品:50010010-67049000(服装、纺织、鞋类等),94060000(活动房屋),94011000-94049090(家具,寝具、褥垫、弹簧床垫等),42010000-43040020(提箱、化妆包等,毛皮、 人造毛皮等),49030000-49119900(印刷品),39231000-39269090(塑料制品),87150000(婴儿车及其零件), 95030010-95089000(玩具、游戏以及体育用品),96011000-96180000(杂项制品)。 第二类指标旨在观察加工贸易转移和转型情况,用各地区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比重和加工贸易国 内增加值率表示。根据海关数据库对贸易类型的分类,加工贸易包含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的形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就是加工贸易,一度占到中国对外贸 易总额的将近1/2。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工贸易比重逐年下降,2020年占外贸总额的比重已不到1/4。加工贸易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其在加工组装环节的成本优势。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仍具备发展加工贸易的潜力。中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多次发布促进加工贸易从东 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文件,并配套相关政策措施。 9 / 27 10 / 27 三、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 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比重 图2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2003年的92.62%下降到2014年的83.47%;中部地区劳动 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2003年的4.06%增加到2015年的6.41%,但2012~2015年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增长停滞甚至轻微下滑;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从2003年的不到3.32%增加到2014年的 9.42%。也就说,中国的大国雁阵模式确实形成了,开始形成的时间点是2007年。从2007年开始,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明显地转向中西部地区,且转向西部地区的多于中部地区。此外,转移进程并非是线性的。 2012年以来,转移进程明显放缓,甚至在2015年出现了逆转的情况。 另外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按照现在的转移速度,完成转移需要多少时间?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讨论中西部地区最终承接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合适的。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最高时超过90%。考虑到东部地区需要继续保留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的理想目标至少应该是50%,即最终能够承接全国一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比重下降的平均速度是每年下降0.83个百分点。按照现在的速度,大概需要40年左右才能完成产业转移。很显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11 / 27 分省份来看,2003年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34.70%,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