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亿翰智库]:房地产行业:房企退地的背后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房地产行业:房企退地的背后

房地产2021-07-26于小雨、王玲亿翰智库九***
房地产行业:房企退地的背后

电话:021-80197619邮箱:yihanzhiku@ehconsulting.com.cn 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成都 上海亿翰商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亿翰智库·专业出品 1 所属行业 房地产 发布时间 2021年7月26日 行业研究 房企退地的背后 核心观点: 房企退地事件的出现反映了行业资金承压的客观事实,若非如此,也不至于甘愿损失掉5000万保证金,但是若要说企业退地了,企业就是不行了,市场要转向了,那倒也还不至于。而且房企退地事件短期内不可能成为集体性事件,市场也不会因此出现转折。 相关研究: 2021年5月地产月报丨集中供地改变投资结构,警惕住宅集中供应下的去化难题【第35期】 20210606 重磅|2021年1-5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TOP200研究报告【第83期】 20210531 重磅|2021年1-5月中国典型房企新增货值TOP100研究成果【第41期】 20210530 2021年4月地产月报丨集中供地已至,中小房企短时获利,但长期生存难度依然偏高【第34期】 20210506 研究员 于小雨 rain_yxy(微信号) yuxiaoyu@ehconsulting.com.cn 王玲 W18705580201(微信号) wanging@ehconsulting.com.cn 电话:021-80197619邮箱:yihanzhiku@ehconsulting.com.cn 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成都 上海亿翰商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亿翰智库·专业出品 2 “打算去央企了,看这个趋势,以后房地产行业能活着的只有央企了”。一个朋友发来这样一句话,从他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他的焦虑和无奈,我也能够理解他的感觉,但没有预想到是竟然悲凉至此。 焦虑可能是当下行业的关键词,无论是房企还是上下游,亦或是相关行业及从业人员, 焦虑的情绪仿佛是头顶弥漫的乌云,久久不散。 宅地供给“两集中”实施,大家更是深陷焦虑之中,拿地前,房企在拿不拿地,能不能拿到地,哪里拿地,哪里来钱去拿地?拿地后,房企又进入到新的焦虑之中,拿的地或不能有效盈利,或无力承担后续开发运营的高额投入,或不能做好项目开发管理,如巨石压顶。无论是字面交流,还是面对面的交谈,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房企的焦虑已经深入骨髓,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一天就不在这个行业了”。 7月21日,有房企开始退回首次集中供地中获得的土地,这在行业内又再度引发了热议,大致方向有两个:城市房地产市场要转向了;中小房企前途堪忧,总体情绪偏悲观。对此,我们认为,还是需要更加客观、理性看待: (1)退地的行为是否常见?为何当前热议更多? (2)企业为什么会选择退地?原因在自身还是在外界? (3)退地是否代表了企业的前途命运? (4)个别房企的退地行为会不会成为趋势? (5)退地是否意味着市场的转折? 退地事件的出现反映了行业资金承压的客观事实,若非如此,也不至于甘愿损失掉5000万保证金,但是若要说企业退地了,企业就是不行了,市场要转向了,那倒也还不至于。 目录 1、杭州房企退地并非先例 ............................................................................................................. 3 2、为什么当前退地的关注度更高 ................................................................................................. 3 3、为什么要退地? ......................................................................................................................... 4 3.1非理性拿地,高价拿地,盈利无法兑现 ........................................................................ 4 3.2资金不足,后续资金无法负担开发 ................................................................................ 5 3.3产业、配建、自持等附加条件过多,操作吃力 ............................................................ 6 3.4项目产权不清,纠纷较多,项目推进难度大 ................................................................ 6 3.5合作地块,相关方利益未达成一致 ................................................................................ 7 3.6回笼资金,调整布局 ........................................................................................................ 7 4、退地是否会成为趋势? ............................................................................................................. 7 5、空有规模,而无力量,风险可能随时会爆发 ......................................................................... 8 pOyQzQtQoRmPnOmMwPrNxP8ObP6MoMrRpNrQfQrRtMjMsQoQbRmNtPuOoPqQNZmQpN 电话:021-80197619邮箱:yihanzhiku@ehconsulting.com.cn 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成都 上海亿翰商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亿翰智库·专业出品 3 1、杭州房企退地并非先例 7月21日,宋都股份发布公告,将5月5日在杭州首次集中供地取得的杭政储出【2021】8 号地块退还政府,公告一出,行业内讨论的热火朝天,毫无意外,清一色的偏向都是悲观论调。 在宋都之前,同样发布公告退地的还有瑞安房地产,7月9日,瑞安房地产发布公告,将2007年在佛山拿到的岭南天地中的7号、8号地块退还给佛山政府,同时获得26.53亿元的现金赔偿。 回看历史,退地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宋都的退地,还是瑞安房地产的退地,都不是首例。雅戈尔于2010年获得杭州两宗土地,楼面价均在1.8万元/平米,创下当时板块楼面价新高,后因政策严厉调控,企业面临开工难和盈利薄双重压力,只得将土地退还给政府以降低损失。 退地事件时常出现,也并不是到了今天才出现,可能只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行业对此并无太多关注,也更多的认为这种个例的出现并不会造成比较深刻的影响。 2、为什么当前退地的关注度更高 其实对于房企退地,我们也需要客观理性的去看待,房企退地在过往也并非没有先例,而且也非一例,当时未并在市场中掀起水花,如今相同事件再发,时移世易,当前的环境下,仿佛其意义更大,预示性更强。 这轮调控之前,政策虽也有过收紧,但相较于当前,政策可以称之为是宽松的:(1)政策还是集中于消费者一端,像限购、限贷,重心在于限制需求,供给端的政策限制有限;(2)没有全方位封堵企业的资金来源通道,一端受限,另一端仍有调整的可能,失之桑榆,收之东隅;(3)政策的调控有一定的周期,短周期之后,政策便收回,退出,而且还出现过救市操作。所以,即使以前年份,企业有过相同的动作,行业的预期也不会表现的如此悲凉,因为影响全局的政策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企业留空间。 2016年开始房地产行业的新一轮调控至今,调控的步伐从未停滞,即使新冠疫情对国民经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干扰,“房住不炒”的底线都没有出现任何降低,房地产行业调控只会紧不会松的信号传递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020年开始,政策的调控不再局限于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行政性政策和相应的市场监管举措,2020年8月针对房企的“三道红线”出台,以净负债率,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三个财务指标划分企业档位,不同档位的企业,其有息负债的增长上限会有显著差异,毫无疑问,企业的财务指标更优,其所受约束也越小,首批试点执行这一政策的企业有12家,指导企业有序推进降杠杆、稳杠杆的工作,确保企业对于财务杠杆的使用空间压缩到最低水平,最终管控住风险。2021年7月8号,有政策出台将商票同步纳入监管,这其实也是堵了房企可利用的另一间接融资渠道。 电话:021-80197619邮箱:yihanzhiku@ehconsulting.com.cn 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成都 上海亿翰商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亿翰智库·专业出品 4 2020年12月针对金融机构的两道红线横空出世,直接从源头上控制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资源总量,让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可用于加杠杆,同时,也同步影响到房企的回款,企业在资金端的压力可想而知。 除此之下,企业非标融资,表外融资受到严格封堵,从中国人民银行每月公布的社融数据来看,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甚至于银行承兑汇票都保持着加速下滑态势,从眼下到未来,表外融资、非标融资的口子只会更加严格的堵住,绝不会留有任何可以调整的可能。这对一些对此类型融资方式高度依赖的企业无疑是最大的打击之一,一下卡住脖子,没有任何准备。 2021年一季度,宅地供给“两集中”政策开始实行,与“三道红线”逻辑一致,首批选取了22座城市试点,土地集中公告,集中出让,一年出让次数不多于3次,虽然集中供地仅仅改变了土地出让的时间点,但是短期的集中的土地供出,就要求企业短期内筹集大量资金去做好土地竞拍的准备,这不仅仅考验企业的资金实力,更考验企业的资金调度能力、安排能力。 也正是由于各类型、各环节的融资限制,多数企业的资金链压力可想而知。加之,行业内不断有企业爆出风险,从三盛宏业、福晟集团、泰禾集团到华夏幸福、蓝光发展,“大而不倒”已经不再适用,出问题的企业不再仅仅是小型的企业,规模型企业也逐渐释放出风险信号,这更加重了行业的担忧,不知道哪家企业会突然倒下,所以对于企业的动作都会做更多的联想与解读,把地退了是不是也就意味着资金链已经承受不住了? 3、为什么要退地? 至于企业为什么拿了地,甘愿损失保证金也要将土地退回,其实原因有很多,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3.1非理性拿地,高价拿地,盈利无法兑现 随着行业的成熟,市场的竞争也是与日俱增,而且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拿到手,那就真的可能真的“不在牌面上了”,所以为了能够继续存在,房企必然会更加勇敢的去拿地,即使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就会不断创造出高价地,拿到地后,再复盘测算,利润根本无法达标,甚至会出现亏损,既然如此,何必再苦苦挣扎,早日退地,损失也能降低。 当然,拿到高价地可能也会有不理性的因素存在,为了拿地而拿地,当真正拿到地之后才更发觉行为决定过于冲动了,既无法盈利,也不能对品牌影响力打造有正向作用,那也没必要再留着土地,退了干净。 首批集中供地的结果已经出来,各地块的盈利情况也清楚明确了。从数据上看,各城市成交的土地,总体盈利情况并不理想,地货比超70%、80%甚至超100%的地块也不时出现,若加上工程成本支出、利息支出、配建、自持、产业配套等要求,项目可能会陷入严重亏损状态,都是发展诉求驱使叠加资源稀缺的必然结果。对于拿到高价土地的企业而言,未来的考验不会缺席。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