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大国制造与国际竞争:世界工厂的成就与挑战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粤开宏观】大国制造与国际竞争:世界工厂的成就与挑战

机械设备2021-07-14粤开证券改***
【粤开宏观】大国制造与国际竞争:世界工厂的成就与挑战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www.ykzq.com 1 / 23 证券研究报告 | 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 【粤开宏观】大国制造与国际竞争:世界工厂的成就与挑战 2021年7月14日 分析师:罗志恒 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 电话:010-83755580 邮箱:luozhiheng@ykzq.com 研究助理:徐凯舟 邮箱:xukaizhou@ykzq.com 近期报告 《【粤开宏观】居安思危:从40个指标全面分析我国的经济安全》2021-07-12 《【粤开宏观】专项债与基建:政策演变、投向变化与2021基建增速测算》2021-07-05 《【粤开宏观】百年大党与大国财政:历史实践的启示》2021-06-30 《【粤开宏观】政府引导基金: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及对隐性债务的影响》2021-06-23 《【粤开宏观】制造业投资:当前五大特征与未来走势》2021-06-22 导读 当前逆全球化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化趋势明显,统筹发展与安全、强调发展的安全性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是综合国力竞争、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28%,稳居制造业第一大国位置。但是,我国制造业在结构、安全、品牌、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制造业产业体系的完善和深化。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下,我国制造业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重视提升效率效益、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品牌影响力,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打下基础,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在当前时点上,有必要厘清四个问题: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概况如何?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如何?我国制造业有哪些风险?未来我国制造业将向何处去? 摘要 一、中国制造业:规模第一、门类齐全、贡献巨大 1、从增加值规模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位居全球首位,是第二名美国的1.6倍。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万亿元,较1952年增长1041.6倍(按不变价格计算),复合年均增长10.8%。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28%。 2、从工业品产量看,我国各类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国粗钢产量已达到100万吨量级,占全球粗钢产量比重达53%。铝冶炼、乘用车产量分别占全球的57%、36%。 3、从出口看,2019年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额达到2.32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比重为18.2%,高于全部货物出口比重,反映我国制造业的贸易属性较强。我国纺织品、办公及通讯设备、服装企业大量供应海外市场,出口规模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别为39.2%、31.7%、30.7%。 4、从制造业门类看,我国建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在机械、电子、冶金、轻工等领域竞争力较强,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等产品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唯一拥有全部联合国产业分类的经济体。 5、从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看,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速,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制造业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居国内各行业首位。2015年以来,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5%左右,2020年贡献率为26.2%,为各行业门类之首。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部行业的22.3%,较第二名的建筑业高出9个百分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已达到26.7万元/人,相当于全员劳动生产率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www.ykzq.com 2 / 23 的232%。 6、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18年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0.7%,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 7、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中西部制造业结构各具特色。东部地区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比重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对制造业引领作用较强,中部地区制造业总体增长较快,产业结构以食品、建材、有色等传统行业为主,西部地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处于世界第三梯队。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竞争绩效指数(CIP)排行全球第二。我国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实力不强、制造业人均规模不高,相关指标位于G20中游水平。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处于7个国家的第4位,低于美、德、日,报告将美国列为全球制造业第一梯队,将德国、日本列为第二梯队,我国位列第三梯队。中国虽然制造业规模巨大,但效益、结构等方面的竞争力落后,从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的分项看,中国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分数合计值仅位列第六,与第一、第二梯队差距较大。 从制造业规模看,我国制造业总量指标领先,但人均指标落后于美日德。从增加值看,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远超其他单一经济体,相当于全球的28%,G20的1/3,美国和欧盟之和的84%,但从人均来看表现并不突出。2019年,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2726美元,在G20成员中排在第11位,仅为德国的30%,日本的36%,美国的40%,与主要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从劳动生产率看,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3.87万美元/人,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甚至不及同属发展中国家的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紧随我国之后,我国仍面临激烈竞争。 从研发创新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支出总额居全球前列,但研发强度和人均创新产出较低。从创新投入看,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4%,较2015年提高0.33个百分点,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2020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报告》显示,我国入围制造业企业研发支出强度(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4.6%,低于全球制造业企业平均值5.3%,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较弱。从创新产出看,2019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达5.92万件首次超越美国升至世界第一,但我国每万人PCT专利申请量仅有0.42件,略高于全球平均的0.35件,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 从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制造业在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达第一,但品牌效应亟待加强。从企业规模看,我国共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位列世界第一。从知名品牌看,2020年我国有15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品牌500强,数量名列全球第四,低于美国、日本、法国。我国虽然拥有若干大型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企业,但多在低端、代工领域,品牌影响力有限,在箱包、化妆品等时尚领域则尚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三、中国制造业之忧:哪些行业是“阿喀琉斯之踵”? 从供给看,我国燃料加工、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对全球产业链依赖性较强,“卡脖子”风险较大。我国燃料加工、电子、仪器仪表行业对海外供应链的参与 qRtQoQyRrQoOoRpMsNmQnM9PdN7NsQrRnPrQkPmMoRfQqRnRbRoPsNwMrQnRNZmRoP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www.ykzq.com 3 / 23 度较高,3个行业进口中间投入比达到47%、32%和28%,明显高出我国制造业平均的13%,更容易面临“卡脖子”威胁。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和交运设备对进口电子设备、进口仪器仪表的需求也相对较强。燃料加工受制于我国能源自给率较低,电子设备、仪器仪表进口中间产品的需求集中、应用广泛、替代品不足,相关行业是我国制造业的脆弱点。 从需求看,我国电子、纺织服装服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对出口市场依赖性强,尤可能受到针对性打击,有可能加大产业外迁风险。电子、纺织服装服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与营业收入之比分别达到0.48、0.21、0.18、0.17,对出口依赖性较强,面对外国打击时较为脆弱,近年来华为、大疆、新疆棉企及上下游企业被美国列入各类贸易限制“名单”即为例证。从中美贸易看,我国电子、纺织服装、电气行业对美出口占比较高,如果美国加强贸易管制措施,或加剧产业外迁风险。 四、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 制造强国建设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培育新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和两业融合(制造+服务),强化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兼具安全性和引领性的制造业产业体系。 产业基础能力已列于制造强国建设的首位。要保障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安全,就要构筑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逐步解决“卡脖子”问题。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与产业链建设互为补充,有必要结合市场力量和政府作用,结合产业变革方向,加快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建设。例如,可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有科研力量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也可灵活运用产业投资、风险补偿、公共采购等方式推动基础产品的示范应用和构建完整的供应链。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目的是发挥制造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关键在于优化营商环境,路径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包括降低成本负担、强化要素保障、破除经营障碍等,具体措施主要有减税降费、产业用地改革、扩大制造业贷款、电力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等。 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多元的融合发展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使制造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潜力。要统筹两化两业融合和新老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现代服务、基础设施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加快完善制造业产业生态,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支持新型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机构发展,发展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等。 风险提示:经济形势超预期变化。 宏观研究 请务必阅读最后特别声明与免责条款 www.ykzq.com 4 / 23 目 录 一、中国制造业:规模第一、门类齐全、贡献巨大 ................................................................................................... 6 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 12 (一)整体评价:中国制造业处于世界第三梯队 .............................................................................................. 12 (二)规模效益:规模总量领先,但人均指标落后于美日德 ............................................................................ 14 (三)研发创新:制造业研发支出总额居全球第四,但研发强度和人均创新产出偏低 ................................... 15 (四)企业竞争力:在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达到第一,但品牌影响力亟待加强 .......................................... 17 三、中国制造业之忧:哪些行业是“阿喀琉斯之踵”? ............................................................................................... 17 (一)从供给看,燃料加工、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对全球产业链依赖性较强,“卡脖子”风险较大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