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JLL]:重构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

2021-06-17曾丽、黄志杰、张津铭JLL笑***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研究报告中国 | 2021年 2 |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2020年,仲量联行研究部正式对外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前行之路》,该报告旨在强调:城市之间日益加深的经济联系正在重塑大湾区未来的增长模式,基于香港、广州、深圳三个核心城市的多边城际合作将成为驱动大湾区发展的全新动力。一年后,我们以产业为切入点,选取一个依附于城市但更加深入的视角,进一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路径。和以往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篇报告采用如圈层及轴带发展等规划理论,首先从城市空间形态入手,通过产业组团、产业带及产业节点等一系列更细致的维度对大湾区未来产业布局进行全面剖析。报告最后,我们将阐述大湾区“内环”诞生、核心城市“多中心”发展格局以及产业互动不断赋能大湾区三大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湾区未来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节点。曾丽华南区研究部总监+86 (20) 2388 8088silvia.zeng@ap.jll.com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 | 3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呈现两种模式,分别为圈层式发展与轴带式发展。首先,圈层式发展模式是一种十分传统且普遍的城市空间形态。根据圈层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城市经济发展以中心城区为圆心,以圈层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也就是说,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种经济活动、用地方式、生活方式都是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圈层状的有规律变化。例如,北京以故宫为中心,规模以同心圆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相似地,成都的城市空间形态也围绕天府广场呈现标准的圈层状。01关于城市及区域空间形态的背景城市空间形态 ——圈层式发展资料来源:仲量联行资料来源:仲量联行说到广州的空间形态,它虽然不像北京和成都那样清晰地体现出圈层式发展模式的特点,但是近十年来珠江新城已发展成为广州核心CBD,肩负起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整个城市的商业活跃度也大致呈现由珠江新城向周边逐级递减的趋势。此外,珠江新城与周边如黄埔区、海珠区的产业联动也进一步巩固其在广州广州城市空间形态 ——圈层式发展深圳城市空间形态 ——轴带式发展的中心位置。因此在上述层面上,广州的空间形态很大程度上也属于圈层式发展模式的范畴。第二种城市空间形态模式是轴带式发展,这种模式通常是因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产生。深圳是这一空间形态的典型代表,城市呈带状分布,东西长,南北窄。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有利区位条件,多点启动,逐步形成了以沙头角、罗湖-上步、南山-蛇口为中心的东、中、西点式布局结构。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些点连接成轴,城市也因此体现由东向西的发展特征。轴带式发展与交通线路的线性分布为城市“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奠定基础。北京成都 4 |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港澳大湾区正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布局扩大至区域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正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形态布局。极点带动即香港、广州、深圳强强联合,发挥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通过深化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轴带支撑则是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上各城市间的联动性,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具体而言,这条轴带有效串连极点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并促成东西两环的形成,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和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其科技与制造特点也顺应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有利于打造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能形成轴带式发展的空间形态,一方面是受地理因素影响,即珠江三角洲将11座城市分隔在东西两岸。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该区域已发展出多个核心城市,具备建成轴带的基础条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香港、广州、深圳集聚了较多的创新要素,因此能很好地扮演轴带关键节点的重要角色。此外,因生产要素差异而形成的产业分工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有效连接各城市,这进一步促进了轴带的形成。核心城市产业分工地理因素粤港澳大湾区轴带形成的三大原因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 | 5哥本哈根案例分析 关于区域的空间形态布局,丹麦的哥本哈根也与邻国瑞典西部城市群采用了轴带式协同发展的区域规划方案。根据该大哥本哈根湾方案的设想,短期内一条37公里长的复合交通基础设施线将更好地连通哥本哈根老城和近郊多个发展滞后的产业区。在远景规划中(至2047年),这条城市发展的动脉将沿着松德湾南北一路拓展,最终合为一条170公里长的环状发展轴,将瑞典的赫尔辛堡、软件强市马尔默市、教育强市隆德市接入这一发展环,开启两国国际间要素流动和产业合作的新时代。新发展轴提供了适应不同产业组团的弹性,在不同的区域,既可以为大型公司总部提供高容量的交通运力和优质的办公空间,又有小型创意产业组团为区域内快速发展的中小型游戏、创意产业公司提供灵活廉价,方便共享的工作室社区,而研发机构将和大学共处同一生活社区,分享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大型能源生产节点和制造业组团也按照运力和产业链的需求沿着相匹配的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安置。沿轨道线路布置的清洁能源点、新能源车电站、慢行绿岛、休憩节点等多样化基础设施可以支撑未来大哥本哈根湾区的产业和生活方式上更多的可能性。哥本哈根170公里37公里马尔默隆德兰斯克鲁纳赫尔辛堡松德海峡赫尔辛格哥本哈根环状发展轴资料来源:仲量联行、公开信息 6 |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02 新时代背景下,湾区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城市发展方向各有侧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从城市层面来看,香港、澳门的服务业优势突出,三产占比均在90%以上。广州、深圳呈现典型的 “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其中广州通过新兴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在金融、批发零售、商务服务等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始终扮演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其中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成为众产业中含金量最高的两张名片。东莞与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逐渐发力,产业逐步转向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东莞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而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目前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型升级的需求较强。区域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形成了以珠江口东岸城市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口西岸城市为主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随着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我们认为给定产业链齐全的基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将充分发挥创新研发能力强、总部企业密集等优势促进区域范围内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双循环战略为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全新发展机遇双循环战略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历史使命。大湾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成熟的基础设施、高效现代物流体系、大体量而有活力的消费市场意味着大湾区必然是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大湾区还将有力地辐射珠江-西江经济带乃至中南、西南地区,起到中国南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此外,大湾区作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对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循环,深化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经济合作,其重要性不减。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历史传统使得大湾区有潜力成为连接RCEP国家的重要枢纽,通过整合国内和国际的优质资源,推进中国资本走进新兴经济体市场,积极参与区域规则制定等,以高水平的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反制逆全球化。双循环战略也是大湾区完善协调内部产业结构,打通城乡循环,平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新契机。大湾区通过产业升级、产业链优化、发力新基建等手段,更好地承担起双循环战略所赋予的任务,与此同时,大湾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也将迎来重构。核心城市的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的外溢有助于优化区域内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也为核心城市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并为周边城市输血造血,强化整体实力。而对新基建的投入,不仅能够在短期内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且为各类要素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内自由流动、经济动能有效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 | 703 湾区双环式发展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双环式发展。外环已初具规模,由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环”)以及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西环”)合力构建,而内环围绕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沿海重要平台建设,目标是打造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的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内环仍处在初期开发阶段,但日后内外环协同发展的宏大愿景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无限动能、带来无穷生机。依托广深科技走廊,新兴平台与节点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广东省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正式印发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在珠江东岸,这条将广州、深圳两大创新中心,以及“世界工厂”东莞连接起来的创新走廊意在促进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形成。不仅如此,它的崛起也将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鲜活样本。根据该项规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具体为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180公里,总覆盖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于上述走廊,十核,即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将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空间载体,而多节点则是在核心创新平台的带动下,逐渐发展为具有创新潜力且具主导功能的区块。显然,高速公路、城际轨道等交通廊道的日渐完善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结构互补和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成熟。在此背景下,穗莞深三市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优势,进而形成产业联动、功能贯穿、开放共享的创新经济带。具体而言,广州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东莞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优势突出。珠西装备制造产业带加速崛起,特色产业集群特征愈发明显珠江西岸地区虽已初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但整体创新密度与产品科技含量相比珠江东岸都相形见绌,大量传统制造业都有迫切的升级转型需求。为此,广东省政府早在2014年便启动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珠江西岸六市—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以智能制造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一系列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加速崛起、不断壮大,引进超亿元项目超千个,共培育了珠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佛山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山光电装备产业、江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肇庆汽车零部件产业等20个产业集聚区。可见,规模化、集约化、差异化的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这一产业带正形成以大型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代表、中小企业和配套产品为基础、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发达的发展格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可以预见珠江西岸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8 | 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东西环完成要素对接,推动创新成果在西环转化生产 基于上述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佛山在完成“东西环”对接方面具有天然地理优势。作为“西环”的北端发展极,佛山相较珠西其他城市更容易接触到广州高端服务业、科研、资金、国际交流等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广佛一体化进程在基础设施、政策框架、人才流动等领域的全面推进,该优势将在未来持续扩大。双城协作可以形成以广州和深圳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总部为创新大脑,以广州现代服务业为强力支撑,佛山先进制造为技术成果转化承接地的理想模式。日前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20-2025)》,提出了立足佛山制造业产业优势和深圳科创优势推动“深圳创新+佛山产业”的强强联合发展模式。同时,广佛也已经联合发布了《关于广州市、佛山市合作共建新一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