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泰证券]:中泰: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纪要20170413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中泰: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纪要20170413

2017-04-13中泰证券看***
中泰: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纪要20170413

20170412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袁隆平院士育种进展:本世纪初叶,第一期超级稻最大年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平均产量在550公斤/亩左右,主要品种是两优培九;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亩产800公斤左右的指标于2004年实现,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从2006年开始推广,2015年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0公斤左右,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的代表品种是Y两优1号;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于2012年是实现,代表品种Y两优900;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于2014年取得突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验收,在湖南溆浦县百亩片亩产达1026.7公斤(15.4吨/公顷)。基于上述已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以及水稻在理论上的产量潜力,启动了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育种攻关,产量指标为16吨/公顷,即1067公斤/亩,计划于2020年前实现。2015年有5个示范片亩产达到1000公斤,特别是云南个旧示范片突破16吨/公顷的第五期产量目标。海南、广东、广西等11个省市创造了水稻高产历史新纪录。超级稻选育技术路线(形态改良、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杂交稻育种的灵魂思想是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这也是突破一期又一期超级杂交稻目标的核心科学思想,更是未来持续突破更高产量目标的最佳技术路线。超级稻的株型发展趋势:稻谷产量=生物学产*收获指数,目前,半矮秆品种收获指数(HI)已非常高,一般在0.55左右,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已相当有限。下一步要提高水稻产量,主要依赖提高生物学产量。提高生物学产量的途径:1)增加株高;2)增加茎秆壁厚(增加茎秆壁厚比增加株高难度更大)。中国粳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陈温福一、发展粳稻的必要性2010年5月6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部常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口粮供给的重点是稻米,稻米供给的关键是粳米。粳稻不是一个普通的粮食品种,扩大粳稻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整体,关系品种结构,地域优势发挥,特别是关系到管理好通胀预期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粳稻消费量不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近15年,中国的粳米人均年消费量不断增长,已从50斤增加到70斤以上,年均增加1.3斤/人左右。粳米市场价格反应敏感。2003年中国粳稻减产,导致10月份和次年4月份谷价两次暴涨,几乎酿成口粮危机。2010年粮食价格再次上扬,当时江浙地区的粳米价格同比上涨了30%,高于其他粮食品种20%以上。全球粳稻生产国有限,粳米总产量和贸易量减少,进口调剂的余地很小。全球粳稻生产国和出口国只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埃及等少数国家,粳米国际贸易量只有350万吨左右,还不到中国粳米消费量的5%。换言之,若要满足中国粳米消费市场的需求,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依靠进口调节的余地很小。2012年以来,中国稻米进口量快速增加,到2015年,进口总量已达到335万吨,进口的稻米基本上都是低价籼米。 粳稻价格优势明显,发展粳稻比较效益高。2015年粳稻市场收购价格为156元/50kg,分别比早籼稻和晚籼稻高出18%和13%,比玉米、小麦高出51%和31%。东北地区种植粳稻的净利润分别比玉米、大豆高3,4倍和2.8倍。南方籼粳稻交错种植区如河南和安徽两省,一季粳稻亩均净利润分别比一季中籼稻高58%和50%。结论:随着中国人均粳米消费量快速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成为影响口粮安全的关键因素。由于国际市场粳米贸易量有限,中国只能靠自己解决粳米供应问题,因此,扩大粳稻生产势在必行。2014年东三省粳稻、玉米和大豆亩均净利润2014年河南和安徽粳稻、中籼稻净利润二、中国粳稻生产形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国粳稻种植面积已达到1.44亿亩,总产7262万吨,分别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32%和总产量的35%左右,平均单产越上了504kg/亩。收购价格高,市场走势强劲而稳定。2016年早籼、中晚籼、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kg133元,138元和155元,粳稻分别比早籼稻、中晚籼稻高17%和12%。收购价格变化稻米消费总量下降,粳米消费却在增加。2000-2015年,全国人均稻谷消费总量从152.8kg下降到141.8kg,但其中的粳稻人均消费量仅从37.0kg上升到52.8kg,上升了15.8kg;籼稻人均消费量则由111.3kg下降到了98.7kg,净降了12.6kg。从地域分布上看,北方地区居民出现了“面改米”的消费倾向,消费以粳米为主;南方城镇居民消费粳米量也在逐渐增加。过去中国出口稻米以优质粳米为主,现在进口稻米则几乎全是低价籼米。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粳稻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总产量持续增加;收购价格比较优势明显,市场走势稳中偏强;稻米人均消费总量下降,但粳米人均消费量却在增加;过去出口稻米主要是优质粳米,现在进口稻米则主要是低价籼米。结论:中国的粳稻生产总体上呈上行趋势。三、世界粳稻生产形势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生产水稻,主要集中在亚洲。产稻国90%以上以籼稻为主,粳稻生产国很少。粳稻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东亚、地中海、北美和澳洲。20世纪日本、韩国等传统粳米消费国在达到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人均粳米消费量开始稳步下降,日本人由1961年的120kg降至现在的58kg,年均减少1.2公斤;韩国则由1961年的127kg降至现在的80kg,年均减少0.9公斤。需求量的减少促使粳稻生产总量明显下降。2014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粳稻总产量分别为1055万吨、564万吨、173.2万吨,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分别减少了257万吨、208万吨和55万吨。因此,尽管国际稻米贸易总量从2007年的3200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4167万吨,其中粳米的贸易量却不增反降,比 重从2007年的10.9%下降至2015年的8.1%,减少2.8个百分点。2015年国际稻米贸易量4167万吨,其中粳米贸易量338万吨,仅占8.1%;籼米的贸易量3127万吨,占75.0%。结论:与籼稻相比,世界粳稻生产国较少、生产总量有限,国际市场粳米贸易量很小,粳稻生产总体上呈下行趋势。四、中国发展粳稻生产面临的问题问题之一:耕地质量下降。我国是世界上耕地复种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耕地利用强度大,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耕层变薄、地力下降。例如: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35%。特别是近30年,耕地占优补劣问题突出,更加重了优质农田和优质耕地的流失,劣质农田大量涌现。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耕地占补平衡中确实存在着占优补劣、占水补旱的“狸猫换太子”现象。问题之二:东北地区的“井灌稻”比率过高。尤其是黑龙江省,由于水利工程缺失,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3.3%,比全国低14.5%,“井灌稻”比率更是占到70%以上,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可持续发展。问题之三:受灾风险增加。北方特别是东北稻区:粳稻推广品种多样性不足,遭受低温冷害、稻瘟病等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龙粳31号在黑龙江稻区连续多年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5左右,一旦抗性丧失,势必造成严重减产。南方粳稻区:由于粳稻叶色较深,病虫害发生常常终于籼稻,特别是生长后期稻曲病发生严重,对稻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问题之四:投入的生产成本较高。在北方地区:与玉米和大豆相比,粳稻的化肥、农药、用工和机械作业投入都较多。以黑龙江为例,2015年粳稻亩均投入510元,分别比玉米和大豆高175元和295元。其中人工成本344元,比玉米和大豆分别高125元和204元。在南方地区:与籼稻相比,粳稻对废水的要求更高,投入也更大。以南方籼粳稻交错种植区江苏省为例:粳稻单产水平高,但每亩化肥用量也高达37kg,氮肥折纯用量20kg以上,比同等产量水平的籼稻施肥量高出40%左右。问题之五: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由于粳稻产区集中、销区分散,造成运距远、成本高。特别是东北稻区,收获期短而集中,调运量又大,常常因季节性调运不畅而出现“过剩”现象。五、粳稻生产发展战略基本思路:逐步提高粳稻生产和消费比重,形成与东南亚籼稻生产的品质优势和日韩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促进粳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2020年达到1.55亿亩,单产520kg,总产8060万吨;2030年达到2.0亿亩,单产530万吨,总产10600万吨。发展战略:稳定东北优势区和西北特色区优质粳稻生产,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的“籼稻改粳稻”,优化粳稻发展布局。具体措施: 1、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包括东北区内盐碱地开发种稻;江淮稻区和传统籼稻区的“籼改粳”,以及西南特色粳稻区的拓展等。传统稻区的籼改粳-以台湾为例:台湾极北在北纬25°56’30,通过引进和选育粳稻种,90年代,粳稻已经占全台湾水稻面积的95%,目前已经粳稻化。2、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优质高产:包括加强育种和生产技术研究,培育抗病、抗逆、优质新品种;开发省力、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等。3、加强生物与非生物灾害防控与预警技术开发:包括远程病虫害防控技术、灾害性气候预警和防范,东北低温冷害、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预警与防范等。4、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投入力度,改善生产条件:包括加强水利与田间工程建设,实现井水替代;改造中低产田等。5、实现水稻生产现代化:包括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水稻生产服务社会化等。供给侧改革与杂交水稻提质增效探索——隆平高科青志新一、行业现象与形式挑战大米进口量持续攀升。我国大米进出口量在2012年发生逆转,至今进口量远高于出口量,据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通过海关渠道进口大米高达353万吨,较上年增加18万吨,创历史新高。国内市场供大于求。2016年我国稻谷期初库存约2850亿斤,总供给量约4211亿斤,总需求量约3894亿斤,年度结余317亿斤,期末库存约3167亿斤,库存压力较大。种业面临“倒春寒”。2016年杂交水稻种子生产2.8亿公斤,加上期末有效库存0.8亿公斤,2017年可供种子总量3.6亿公斤,预计2017年杂交水稻种子需求量约2.4-2.5亿公斤,期末余种1.1~1.2亿公斤,供过于求。政策信号明确,2017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130元/100斤,下调3元,中晚籼稻136/100斤,下调2元,粳稻150元/100斤,下调5元。50多家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近年多数企业销售额和利润下降,只有少数企业增长。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升级。以往,杂交水稻以产量为主攻方向,把品质放在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品质较差的大米,在市场销售欠佳,优质的杂交稻受到欢迎。二、发展趋势与应变思路政策导向: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优”“绿”“新”三大调整要求。调整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要培育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应对思路:优质产能不过剩,提质增效是关键。高产、优质、广适、高抗水稻品种将是水稻品种创新的主流。 三、隆平高科的探索实践公司概况公司以杂交水稻、玉米、蔬菜、小麦种业为核心,以棉花、油菜等种业为延伸,率先在国内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主要农作物研发创新能力及规模居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的十年战略目标(2015-2025)是进入世界种业企业五强。发展历程三大举措1、坚持科研创新,建立一流商业化育种体系。自2006年起开始构建自主研发体系,并将科研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2011-2016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7亿元,占营业收入超过8%;广泛开展科企业合作。2、坚持市场导向,创新以客户和消费需求为核心。成立育种方向决策委员会,由研发、市场、销售人员等共同组成;从2007年开始从“单一高产”转向“安全、优质、高效”育种。3、调整产品结构,主动停售非优质品种。实施品种退出机制,主动清退需肥量高、抗性一般、米质一般的品种。创新成果2016年共计18个新品种通过国审,其中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米品种12个,占同期全国同级37.5%;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