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宏观观察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2020-12-08梁婧中国银行劫***
宏观观察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Ω 伦敦经济月刊(2013年1月) 2013年1月18日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 《中银调研》 ● 《宏观观察》 ● 《银行业观察》 ●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梁 婧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010 - 6659 4097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人:周景彤 联系人:叶银丹 电 话:010 – 6659 6874 * 对外公开 ** 全辖传阅 *** 内参材料 2020年12月08日 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 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 与“十四五”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有望实现5%左右的平均增速,人均GDP有望在2023年前后超过12500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重要推进期。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国内巨大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研究院 宏观观察 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 1 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有望实现5%左右的平均增速,人均GDP有望在2023年前后超过12500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重要推进期。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国内巨大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总体实现了规划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2016-2019年GDP年均实际增速为6.7%,2020年GDP增速在5.7%-6%就可以达到6.5%的预期目标。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预计全年GDP增速在2%以上,这也影响了“十三五”时期预期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但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仍是全球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GDP规模将突破100万亿元,为2010年的2.4倍。持续推动发展理念转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进展,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并未明确提出经济增速的目标要求,而是提出“在质量效 2 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 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速,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其实蕴含了对经济增速的定量要求。IMF定义的发达经济体2019年人均GDP平均为4.6万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区人均GDP在1.7万-3万美元之间。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2019年人均GDP为4.45万美元,其中中等偏下地区人均GDP在1.3万-3.2万美元之间。2019年我国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如果未来人均GDP增速为5%,人均GDP将在2035年达到2.2万美元,若人均GDP增速为7%,人均GDP将在2035年达到3万美元。根据各生产要素分析预测,伴随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和资本增速将放缓,而创新力度加大、要素配置改革持续推进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乐观、基准和悲观情境下2021-2025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1%、5.2%和4.9%,这意味着我国将大致达到发达国家中中等偏下收入水平。 表1:“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预测(%) 年份 乐观情形 基准情形 悲观情形 预测值 平均 预测值 平均 预测值 平均 2020 2.5 2.1 2.0 2021 8.5 6.1 8.0 5.2 7.5 4.9 2022 5.8 4.7 4.4 2023 5.6 4.6 4.3 2024 5.4 4.4 4.1 2025 5.3 4.3 4.0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二、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重要推进期 “十三五”期间我国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创新驱动主要指标看,2019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3.3件,已提前实现预期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接近60%的预期目标,互联网普及率在2018年提前完成预期目标。目前只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GDP)较为滞后,2019年为2.19%,与2.5%的预期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宏观观察 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 3 从产业结构看,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至53.9%,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与56%的预期目标仍有差距。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16-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平均增长11.2%,高于工业平均6.1%的增长水平,高技术产业投资平均增长15.9%,远高于全国投资6.7%的平均水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成长,2019年“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为16.3%,较2016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图1:R&D经费支出/GDP 图2:高技术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速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我国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投入和能力,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力量。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有望实现自主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有利于应对国际科技领域的激励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也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适应国内需求的新变化。 0.00.51.01.52.02.52000200320062009201220152018%0510152025200320062009201220152018高技术工业产业工业% 4 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持续进行。一是注重产业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将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仍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业发展以稳为主。同时,《建议》也明确“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2019年制造业在GDP的比重为27.2%,较2015年下降1.8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制造业比重将改变下降趋势,对服务业占比或不作要求。 二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十四五”时期传统产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将从2020年的1.26%上升到1.68%。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将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三是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新技术成熟以及疫情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将继续深度融合。5G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5年,5G技术发展将直接拉动GDP约1.1万亿元,间接拉动GDP约2.1万亿元;将提供约350万个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5G相关设备制造和电信运营环节。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许多新产业、新业态继续较快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三、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国内巨大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 “十三五”时期,在外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对于发挥内需作用的政策导向 宏观观察 2020年第46期(总第315期) 5 愈加明显,促消费、稳投资的政策不断出台。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6年至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00.8%。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61.9%,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伴随经济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总体稳步扩大。收入的增长是需求的重要支撑,2016-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发展,平均增长6.5%。2020年受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增速或大幅放缓,这将影响“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预期目标的实现。中产阶级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以典型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50万元的标准看,2018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突破4亿人,约1.4亿个家庭。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2020年将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 图3: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 图4:全面脱贫任务即将完成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 我国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把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动国内市场壮大、国内大循环畅通。一是持续推动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GDP有望在2023年前后超过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