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能源基金会]:环保行业:“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环保行业:“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环保行业:“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典型 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Low Carbon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China Built Industry Parks BRI Countries 中能世通(北京)投资咨询服务中心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业委员会 二О二О年一月 前 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建章立制,脱“虚”向“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广泛建立全球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长的投资与经贸往来,以及数以百计的境外园区建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促进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使“一带一路”成为了共建共享之路、经济繁荣之路、绿色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境外园区作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合作的有效载体,凝聚多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为各方搭建了合作共赢的平台。近年来,境外园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东道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境外园区不仅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投资聚集地,也是国际资本和私人企业投资的新领域;不仅是降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国际化分工合作的新趋势;不仅是向沿线国家展示与分享中国经验、获取中国资金和技术支持的窗口,也是各国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实践。 发展是硬道理,绿色发展是主旋律。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中国建设的境外园区绿色化发展备受瞩目。尤其是对境外园区在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制造、绿色融资、绿色消费、绿色创新等绿色发展的现状及进展、绿色发展成果评估和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格外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机构已有的研究尚未给出全面、综合和准确的答案。 鉴此,在能源基金会的资助下,本报告分“现状评价、经验案例、问题建议”三个板块,从厘清中国境外园区的发展模式、投资规模、产业布局、投资主体、相关政策,以及园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入手,通过资源环境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两个指标体系分析与评价,结合境外园区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并借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实践经验和成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绿色发展政策建议,为境外园区建设的决策者、建设者、和运营者,以及国内外入园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境外园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本报告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戴彦德原所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荣春原副主任、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何平主任、联合国工发组织一带一路中心郭力主任、发改委“一带一路”中心牟雄兵副主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李晓文处长、中国国际贸易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3 促进委员会发展研究部杨挺副处长等领导及专家给予多次指导,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研究中心陈吕军主任、能源创新中国区何东全主任、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苗红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熊华文副主任、国瑞沃德(北京)低碳经济技术中心王健夫主任、安能翼科(北京)能源咨询发展中心桑晶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对本报告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报告依据系统、客观、科学的原则,注重政策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力求准确反映中国境外园区发展现状和境外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客观呈现典型案例,建议境外园区绿色化发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鉴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报告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再一次特别感谢能源基金会一直以来对我们及相关的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课题组 2020年1月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4 摘 要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不断扩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中国投资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个热点和亮点,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投资规模较2013年增加近20%。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直接投资用于建设境外园区,境外园区总数达到99家,总产值逾900亿美元,入园企业超过40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22.1亿美元。境外园区中工业园区占到绝大部分,数量达到69家,投资规模、入园企业数量、产值规模、上缴东道国税费规模均占“一带一路”所有境外园区相关指标的85%以上。境外园区的建立,不仅为中国国内产品出口提供了诸多机遇,推进了“一带一路”投资便利化,而且通过产业集聚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了稳定有序的环境,是中国深入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境外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受中国自身工业化演变和东道国国情和资源条件的共同影响,主导产业展示出强烈的时空特点和区域特色,园区建设企业和入园企业逐渐丰富产业门类,进行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随着主导产业不断向更加多元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境外园区类型也从单一制造、贸易物流园区向科技园及创新区域、海外研发中心型园区转变,逐渐出现了包括重工业园区(占比13.1%)、轻工业园区(49.5%)、高新技术园区(2.0%)、综合产业园区(5.1%)、农(林)业开发园区(18.2%)、商贸物流园区(12.1%)等诸多形式。目前,六成以上境外园区位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沿线国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空间都较为有限,绿色发展是境外园区的重要主题。因此,我们以“一带一路”境外园区为对象,对境外园区资源环境状况、绿色发展水平、投融资环境,以及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典型经验等内容进行研究,得到如下发现和结论。 一、六成以上境外园区位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沿线国家,境外园区绿色化发展是“一带一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境外园区,一方面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推动东道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短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等问题。2018年,逾6成境外园区位于碳排放强度大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沿线国家,境外园区能源消费量为2300万吨标准煤,碳排放量约为5300万吨二氧化碳,较2013年增长了四倍。未来,随着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5 善、招商工作全面开展和入园企业正常生产,境外园区能耗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也使东道国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通过与东道国生态环保政策、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对接,将中国在国内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融入“一带一路”工业园区项目中去,对于增强东道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境外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存在差异且发展不均衡 截至2018年,69个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为28.9分,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6年来开发建设的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上升趋势尤为明显,这些园区已意识到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充分认识到境外园区在资源共享和环境管理上的突出优势,开始重视园区增长质量和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平衡,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如中印综合产业园青山园区、中白工业园、中越(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等工业园区,是“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建设的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但总体来看,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建设主体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总体上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而导致园区绿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还与园区所在区域资源环境的差异性有关,资源环境差异不仅决定了不同区域境外园区绿色发展模式的差别,也决定了不同类型境外园区绿色发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高新技术园区(平均63.5分)绿色转型程度较高,加快形成集聚化、特色化、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势明显但需要注重全面发展。重工业园区(平均50.5分)绿色转型态势较好,一批中国企业建设的重工业园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汽、集中供水、集中处理污水”的管理模式,部分园区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目标,但在新兴产业占比、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短板依旧突出。轻工业园区(平均21.6分)和综合产业园区(平均24.2分)在绿色发展包容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园区绿色化运营管理、科技创新以及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境外园区工业能耗强度比东道国同类水平低50-60%,带动了东道国工业水平整体提升 境外园区建设不仅促进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带动社区就业率提升,还有力推动了东道国工业化进程及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参与度。近年来,入园企业实施的技术和能力提升措施显著提升了东道国技术和能效水平。截至2018年,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6 境外工业园区的工业能耗强度比东道国工业能耗强度低约50-60%。从“点”上来看,部分由龙头型产业引领的主题化产业园区,如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主的文莱大摩岛石油炼化工业园,以“镍铁+不锈钢一体化”为主的印尼青山园区,以“钢铁联合项目”为主的马中关丹产业园,产业链均较为完善、产业集聚度较高,不仅产能规模达到国际水平,工业技术水平也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实现了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物料循环利用、环保、节水、清洁生产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构建,园区产业不仅满足了东道国相关行业的需求,还帮助东道国发展下游衍生行业,成为中国境外园区实现合作多赢的样本。 四、境外园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等关键领域绿色化趋势明显,为园区绿色转型奠定重要基础 近年来,境外工业园区在促进包容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方面的绿色化趋势和能力越来越显著,成为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的有效之举。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取得突出进展的核心领域,对绿色转型综合指数的贡献率达到36.3%,90%左右的园区已开展全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并采取措施避免对周边动植物生存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5%的境外园区获得环境管理标准的第三方认证。产业绿色化指标的贡献率(20.8%),部分境外园区主动谋求战略转型,从产业结构优化入手,不断甄选绿色环保、特色鲜明、符合产业旨归的项目进行建设培育,营造更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氛围。此外,境外园区在基础设施绿色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贡献率为13.6%,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率为55.1%,部分园区已率先将绿色建筑和智慧交通理念融入园区的建设规划中,开展了绿色出行的推广与实践,打造了产业园区的标杆项目,为园区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全球先进工业园区相比,境外园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园区构建产业间循环链接的难度仍然较大,园区绿色化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园区绿色化、环保化、智能化、节能低碳的理念和功能配置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手段,助力境外园区关键领域绿色发展稳中有升。 五、园区建设和入园企业融资能力有限,推动境外园区绿色发展需要高质量、多元化融资体系的支撑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境外园区建设推进的重要保障和促进工具。截至2018年底,境外园区累计投资额以企业自筹为主,约四分之三的资金为企业自筹资金;4%的资金为财政补贴资金,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明显,带动直接投资的杠杆率达到1:13.6;21%的资金通过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