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金证券]:军工行业:核动力航母项目首获官方确认,海洋核动力平台加速建设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军工行业:核动力航母项目首获官方确认,海洋核动力平台加速建设

国防军工2018-03-01司景喆国金证券笑***
军工行业:核动力航母项目首获官方确认,海洋核动力平台加速建设

- 1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司景喆 时代 卞晨晔 赵玥炜 分析师 SAC执业编号:S1130517080001 (8621)60870938 sijz@gjzq.com.cn 联系人 (8621)60893123 shidai@gjzq.com.cn 联系人 biancy@gjzq.com.cn 联系人 zhaoyuewei@gjzq.com.cn 核动力航母项目首获官方确认,海洋核动力平台加速建设 事件 中船重工于近日在集团官网发布《新征程,新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船重工应该怎么干?纲要明晰前进方向》(以下简称《战略纲要》),提出“加快实现核动力航母、新型核潜艇、安静型潜艇、水下无人智能对抗体系、水下立体攻防体系和海战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攻关突破”,我国核动力航母项目首次得到官方确认。 评论 首次明确加快攻关核动力航母,海洋核动力平台迈向新征程:中船重工最新《战略纲要》重磅宣布未来海洋装备规划,首次明确表示将加快实现核动力航母的攻关突破,为海军2025年实现深蓝远海战略转型提供高质量武器装备。相比常规驱动,以海上浮动核反应堆为动力装置的航母具有更大的机动性与更强的续航力,更换一次燃料能够连续航行约50万海里,是远海护卫中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由于核动力装置在大吨位战舰上的应用十分复杂,目前仅美国海军已成功列装核动力航母,核动力在航母上的应用将成为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技术的重大突破。根据中船重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航母工程总指挥胡问鸣2017年11月在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工程现场指挥部的宣讲报告表述,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自主地设计和建造任何型号的国产航母”,我们预计我国的核动力航母研制大概率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首艘核动力航母有望在3-4年内开建。 军民领域应用广泛,千亿级建设投资正在开启: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前提,对船舰新动力、远洋作业、偏远岛屿能源供给等具有重要意义,现已明确列入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和核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前,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率先在军用潜艇上实现应用,结合本次《战略纲要》与2017年海军发布的装备预研创新项目,未来将会有更多先进的大型军舰配备核动力装置。同时,民用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大幕也已拉开。中船重工集团规划将批量建造近20座海洋核动力平台,预计总计投资额将达到500亿元左右,每年将形成上百亿的核动力装备制造产值。目前海洋核动力平台首个示范工程已投入建造,预计于2018年底完成建设。 关键技术实现“中国制造”,首推核心装备与技术龙头:海洋核动力平台的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针对海域的小型反应堆技术。目前,我国已实现针对中国海域的浮动核电反应堆技术自主化,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分别开发出了ACP100、ACPR50海上小型堆。随着我国海上核电反应堆国产化取得突破、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在核反应堆大型压力容器与关键技术上具备优势的龙头公司有望率先受益本轮建设投资。 投资建议 我们维持行业“买入”评级,建议围绕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的核心装备与关键技术挑选受益标的:1)中核集团战略合作者、参与三代核反应堆首台配套任务的压力容器绝对龙头:*ST一重(601106.SH);2)核电堆芯控制棒关键材料垄断企业:西部材料(002149.SZ)。 风险提示 1)核动力航母发展进程不达预期:核动力装置在大型船舰上的应用较为复杂,可能会面临多个技术难题; 2)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规划推后:如果发生核泄漏等不确定安全问题,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规划可能会推后。 证券研究报告 2018年03月01日 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军工行业研究 买入 (维持评级) 行业点评 行业点评 - 2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公司投资评级的说明: 买入:预期未来6-12个月内上涨幅度在15%以上; 增持:预期未来6-12个月内上涨幅度在5%-15%; 中性:预期未来6-12个月内变动幅度在 -5%-5%; 减持:预期未来6-12个月内下跌幅度在5%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的说明: 买入:预期未来3-6个月内该行业上涨幅度超过大盘在15%以上; 增持:预期未来3-6个月内该行业上涨幅度超过大盘在5%-15%; 中性:预期未来3-6个月内该行业变动幅度相对大盘在 -5%-5%; 减持:预期未来3-6个月内该行业下跌幅度超过大盘在 5%以上。 行业点评 - 3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上海 北京 深圳 电话:021-60753903 传真:021-61038200 邮箱:researchsh@gjzq.com.cn 邮编:201204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芳甸路1088号 紫竹国际大厦7楼 电话:010-66216979 传真:010-66216793 邮箱:researchbj@gjzq.com.cn 邮编:100053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长椿街3号4 层 电话:0755-83831378 传真:0755-83830558 邮箱:researchsz@gjzq.com.cn 邮编:518000 地址:中国深圳福田区深南大道4001号 时代金融中心7GH 特别声明: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版权归“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证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经过书面授权的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 本报告的产生基于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但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国金证券不作出任何担保。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可能会随时调整。 客户应当考虑到国金证券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而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本报告亦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邀请。 证券研究报告是用于服务专业投资者和投资顾问的专业产品,使用时必须经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国金证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报告本身、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也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国金证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国金证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本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故本报告所载观点可能与其他类似研究报告的观点及市场实际情况不一致,且收件人亦不会因为收到本报告而成为国金证券的客户。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报告仅供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用;非国金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擅自使用国金证券研究报告进行投资,遭受任何损失,国金证券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此报告仅限于中国大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