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格林大华期货]:二月经济数据多项历史低点,外部疫情扩散延缓复苏趋势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二月经济数据多项历史低点,外部疫情扩散延缓复苏趋势

2020-03-17刘洋格林大华期货杨***
二月经济数据多项历史低点,外部疫情扩散延缓复苏趋势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研究员:刘洋 邮箱:Liuyang18036@greendh.com 从业资格:F3063825 二月经济数据多项历史低点 外部疫情扩散延缓复苏趋势 摘要: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1-2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导致中国前两个月特别是2月份经济大幅回落,多项数据创历史低点,并大幅低于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时期的经济数据,显示本次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损害远远超过2003年非典的影响。中国国内疫情在得到有效控制后,随着积极推进复产复工,国内经济形势从3月份开始将逐步好转。目前新冠疫情在境外持续扩散,尚未有得到初步控制的迹象,疫情对域外经济增长也将带来大冲击,并通过进出口和金融市场等反作用于国内经济,延缓国内经济的复苏步伐。虽然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逆周期经济政策,但疫情严重冲击供给和需求两端,并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放大各国之前积累的社会经济矛盾,将对全球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 格林大华研究所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一、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4.5% 国家统计局3 月16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自1992年以来第一次跌落到0值以下, 1-2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上年同期为增长6.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938亿元,同比下降26.4%,上年同期为增长7.5%。从环比速度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27.38%。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幅度更大,2月受疫情影响最大,可能成为全年最低点。2003年上半年非典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没有一个月数据低于3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没有一个月低于25%。今次新冠疫情对投资的冲击可见比非典要严重许多。 图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在前两个月同比都大幅下降2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投资558亿元,同比下降25.6%;第二产业投资9158亿元,下降28.2%;第三产业投资23607亿元,下降23.0%。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7.5%。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3.8%;制造业投资下降3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6.4%。采矿业位于产业链上游,且劳动力密集度低,投 dUaXuZtVlUnUlXdUNAqQnQaQ8QaQsQoOnPnNlOqQmPjMoPpQaQtRnNxNrMtPwMpMsR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资降幅最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属于公用事业型,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主导,且涉及基础民生,复产复工快,投资降幅也相对不大。 为对冲疫情冲击,加大基建投资是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前两个月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30.3%。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下降28.5%;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32.1%;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28.9%;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31.7%。这显示为了控制疫情采取的隔离措施,限制了物流、人流,2月份复工复产的节奏还比较慢,基建投资尚未发力,预期3月份基建投资会显著改善。 前两个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10115亿元,同比下降16.3%。其中,住宅投资7318亿元,下降16.0%。前两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7.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6.5%,降幅小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受疫情冲击影响相对较小。 图2: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基建、房地产开发、高技术产业 1-2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10370万平方米,下降44.9%;房屋施工面积6942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房屋竣工面积9636万平方米,下降22.9%。新开工面积大幅回落受到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大幅放缓的影响。各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地为防控疫情扩散,许多城市售楼处被要求关停,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9.9%,销售金额同比下降35.9%。 图3:房地产开发 图4: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增速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二、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3.5%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从环比看,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26.63%。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5%,制造业下降1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1%。与投资类似,采矿业作为上游受到疫情影响较小,制造业受到的影响最大。 图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9%;股份制企业下降1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1.4%;私营企业下降20.2%。国有企业在2月份的复工复产情况相对较好,中小民营企业复工复产慢,受到的影响更大。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只有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1%,烟草制品业增长6.9%。39个行业增加值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下降31.8%,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8.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28.2%,纺织业下降27.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24.7%,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4.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1.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3.8%,因为消费需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求下降和物流不畅影响,农副食品加工业也下降16.0%。 非典时期2003年5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正增长13.7%为当年最低值。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7月开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逐步回落,至2009年1月达到当时最低值为-2.93%。今年受疫情影响,2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低于-20%,远低于03年非典时期和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期,表明新冠疫情对生产的短期冲击也远大于非典时期和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三、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业实现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商品零售47936亿元,下降17.6%。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实现收入16022亿元,同比下降22.2%;汽车类零售实现收入3654亿元,同比下降37%。 1-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3712亿元,同比下降3.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增长3.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疫情爆发期间,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仅小幅增长,无法弥补网下消费的大量流失。 图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56.0%,5G手机占比创新高,5G手机出货量238万部,占总出货37.28%。乘联会数据,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下降78.5%,新能源车同比下降77.7%。去年底发布的宏观年报中我们认为汽车和手机今年会出现正增长,但受疫情影响,现在看来全年同比下滑已经不可避免。3月以后随着逐步复产复工,消费会逐步的恢复,但我们认为像2003年非典疫情后消费那样快速报复性反弹的概率较小,餐饮、旅游、娱乐的恢复会是逐步的,因为疫情影响了收入,一些消费者的购车和5G换机的消费也会延后。 四、1-2月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下降11% 1-2月,进出口总额5919.9亿美元,下降11%。其中,出口2924.5亿美元,下降17.2%;进口2995.4亿美元,下降4%,贸易逆差70.9亿美元,去年同期为顺差414.5亿美元。2003年非典时期,外贸受疫情影响不大,在非典疫情严重的3到6月份出口同比增长都保持了30%以上的正增长。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因为外部需求的大幅下降对进出口的冲击更剧烈,从08年11月至09年11月出口都是负增长,连续多月负增长超过20%。 图7:进出口金额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今年前两个月外贸进出口下降,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和春节假期延长等因素影响,2月初期中国部分海运港口的出口量同比最多下滑50%,全月平均跌幅达20%至30%。从货运量来看,1-2月海关监管进出境货运量7亿吨,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1.9亿吨,下降3.7%,进口5.1亿吨,增长5.5%。由于大宗商品装船期和企业进口订单在疫情爆发之前已经确定,前2个月进口仅有小幅下降,疫情对进口的影响尚不明显,但对2月出口影响较大,导致前两个月贸易逆差明显加大。前2个月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明显下降,机电产品出口1.2万亿元,下降14.9%,占出口总值的58.8%;服装出口1122.6亿元,下降18.7%;纺织品962.3亿元,下降18.7%。 展望未来,因疫情冲击中国需求下降,将对澳洲、巴西、加拿大、智利这些出口国形成一定冲击。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疫情持续扩展,需求收缩、航运和港口等交通运输受到影响,将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疫情对全球密切联系的产业链产生冲击,如果疫情进一步在全球扩展,将对中国今年的进出口产生很大影响。 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政治局2月21日会议为应对疫情提出了两个“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 财政政策在应对疫情造成的困难时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疫情发生严重的地区,对于战胜疫情起直接作用的医疗卫生行业,对于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中小微企业,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补助、减免税费、延迟或减免缴纳社保等方式进行帮助。今年可能会适度增加财政赤字超过3%。市场关注今年扩大基建的规模有多大,我们的观点是基建规模会适度扩大,但不会很大,不会“大水漫灌”。一方面四万亿投资的负面影响会使再来一次类似的大规模基建投资更加谨慎,另一方面目前地方政府的财力受到制约,今年因为疫情增加了支出,还同时税收减免和企业业绩下滑也少收了一部分税收,房地产市场受到疫情影响导致政府的卖地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今年基建投资的方向将会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还会包括本次疫情暴露出来出的短板,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 央行1月31日设立了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截至3月13日已经发放专项再贷款1840亿元,优惠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56%,财政贴息50%以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大约是1.28%。 2月26日央行宣布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其中,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分别为1000亿元、3000亿元,再贴现额度1000亿元,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截至到3月13日,受到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已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1075亿元。 央行在春节后积极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使银行间回购利率保持低位,并通过降低逆回购利率、降低MLF利率引导2月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央行3月16日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此次定向降准可以释放长期资金有效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每年还可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85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促进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支持实体经济。 图8: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 央行3月16日MLF操作利率为3.15%,与此前持平,没有调降,这样3月 宏观专题 2020年03月17日 日 LPR有可能不降低。央行从中长期来说还是希望尽可能保持正常的利率政策环境,货币政策也更多是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