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德勤]: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

机械设备2018-02-06德勤秋***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2018年2月 3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 | 前言前言“湾区”通常指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而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之为“湾区经济”。放眼全球,“湾区”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中国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新焦点的前瞻性战略。大湾区的发展在制度创新、城市共融、产业协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将呈现哪些趋势? 企业最关心的人才、技术、资金三大要素如何更高效地汇聚和流动? 带着这些问题,德勤走访了大湾区内各行业领先企业,主要发现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体 现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战略。 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制度多样性和互补性,唯有探索“中国模式”才能有效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的汇聚和流动,使其真正具备顶级湾区实力。 产业协同应立足不同片区现有资源特色,发挥已有制造业优势建立新兴产业生态圈,借助香港的融资环境和深圳的创新机制,打造产业、资本、科技的共生共荣。 粤港澳创新经历从模仿到引领,深圳作为创新之都已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未来将带领大湾区进一步嵌入全球创新网络。 即有经验与创新思想将频繁碰撞,企业需要重新审视与政府、其他 企业和消费者关系(B2G、B2B、B2C)。企业可以与政府在城市管理、共建创新生态圈、商业模式试验等领域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企 业之间则可以从产业、资本、创新等多角度寻找满足自身诉求的协同契机;面向消费者,企 业可以围绕数字身份、价 值认同和以人为本,为消费者打造便捷独特的消费体验和健康安全的宜居环境。 4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 | 打造湾区经济“中国模式”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 打造湾区经济“中国模式”5湾区经济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各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也应运而生。粤港澳地区横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其政策制定要以中央和粤港澳三地签署协议的协商方式推进,而非国家直接制定规划。这种由上至下与多方协商兼具的特性,决定了粤港澳需要共同探索的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同时提供了现有其他的世界顶级湾区所不具备的、制度创新的可能性。1.1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湾区的定位从泛珠三角时期的区域引擎跃升为跨行政区的国家级统一规划;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粤港澳大湾区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可以说,2017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力度的分水岭。“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辐射东南亚的重要试点,雄安新区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中国迈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标志。为何在当前的历史节点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战略规划,“粤港澳”又缘何被赋予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期许?我们认为,这背后主要有三大历史发展背景:世界“湾区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需培养新动能,以及中国深化对外开放、接轨全球经济需要一个支点。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区域,世界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世界著名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是世界500强、创新公司、研发资源和专利密集区1。湾区具备天然地理区位优势,国际航运和贸易发达,而贸易的发达又促进资金融通和人员自由流动,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新焦点的前瞻性战略。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又和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新常态,即重质量而非速度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中国亟需通过创新升级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攀升,培育经济新动能。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是探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培育能够拉动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新业态的实验室和孵化器。第三,“粤港澳大湾区”以其领先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水平和长期以来区域内的紧密合作,将在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成为对接全球经济的重要窗口和支点。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7月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六个重点方向,包括:1. 加 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 打造 全球创新高地。3. 助力“一带一路”,深化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进 一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打造CEPA升级版。4. 向 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加 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 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5. 共 建金融核心圈。粤港澳金融竞争合作协同发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台,扩 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开放与联通,打造引领泛珠、辐 射东南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 金融枢纽,形成以香港为龙头,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南沙、前海、横琴为节点的大湾区金融核心圈。6. 大 湾区优质生活圈:国际化教育高地,就 业创业服务体系,文化繁荣发展,生态宜居。一、打造湾区经济 “中国模式”1 “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在即”,南风窗,2017- 07 http://www.nfcmag.com/article/7155.html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 | 打造湾区经济“中国模式”61.2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中国模式”目前,世界上现有成熟的三大湾区,分别是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其核心定位各不相同。东京湾区是著名的“产业湾区”,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有庞大的港口群和世界上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为配套,以钢铁、石油化工、装 备制造、高新技术为核心产业,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均设于此。纽约湾区为“金融湾区”,是世界金融的心脏,汇聚众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和外贸机构,其金融业、奢饰品、都市文化都具有世界影响力。旧金山湾为“科技湾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拥有举世闻名的硅谷和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学,以及谷歌、facebook、苹果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企业的全球总部。对照“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顶级湾区。其拥有的占地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增速、港口吞吐量和机场通航量均超过现有三大湾区。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立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需求和实力,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全国12%的经济总量。如果仅以核心区来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的“深港核心区”是全国人口密度、资金密度、国际专利密度最大的区域。德勤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机制相对完善,资源分配和区内发展相对均衡, 核心区创新能力基础扎实。而从内部主要城市间联系的紧密度(对比环渤海湾区),以及国际化程度(对比环杭州湾区)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均有明显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中国其他四大主要城市群所没有的、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香港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可以给大湾区九市带来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还可以利用其先进的市场经济运作与管理,给大湾区九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湾区占地面积 (万 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 (万人)GDP (万亿美元)人均GDP (万美元)GDP增速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箱)第三产业比重主导产业东京湾区3.674,3831.864.243.6%76682.3%汽车、石化 等制造业纽约湾区3.452,3701.837.7 23.5%46589.4%金融服务、 房地产、 医疗保健旧金山湾区1.74 7680.8210.532.7%22782.8%科技创新、 专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5.656,7651.382.047. 9 %6,52062.2%科技创新、 金融服务、 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规模及核心定位比较(2016年数据)来源:人民网、中国指数研究院、德勤研究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 打造湾区经济“中国模式”7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有以下五大特点:综观其他湾区,无不是在同一政治经济体制下运行,唯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样性制度环境:不仅有“一国两制”方针下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还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广东自贸区的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三个片区。在这一湾区中,既有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也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中成长起来的世界制造中心和世界领先的科创中心。制度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为这一区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在大湾区的制度叠加效应,为贸易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和现有世界三大湾区已进入创新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向服务经济转型期,现有制造业的比重较大,未来应提高三产比例。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16年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为62%,而纽约湾区为89%,旧金山湾区为83%,东京湾区为82%。虽然深圳、香港等个别城市已经具备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征,但是区内大多数城市仍然处在由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因此,尽管深圳、香港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处在领先地位,大湾区的整体效应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发达经济区域无疑需要立体的交通配套设施。中国的交通市场化改革强调区域间互联互通以“多式联运”为核心,港澳在区域内交通配套整合上最具改革条件,而陆海空“多式联运”将有效提高货物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粤港澳在客运方面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已经国内领先,但在精度上仍具备成长空间,特别是信息化管理协调统一尚需打破固有壁垒。区域内很多城市间主导产业差异化程度尚不明显,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城市的核心定位,整合产业集群,用产业链的思维参与全球化竞争。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吞吐量虽具备优势,但区内港口间的运输类别存在重叠。粤港澳大湾区的整合就是要将港口功能差异化,以集装箱、能源化工、钢铁、军事等类别进行分工,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发挥港口间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生产效率。 区内拥有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华南理工等国内知名高校,同时也有比肩世界一流名校和三大国际湾区的雄心和举措。深圳拥有众多高新科技企业、高校人才资源和创投机构,未来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盟等平台,缩短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过程,减少沟通成本,寻求合作机会。基于以上五大区域特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无法照搬现有世界湾区的经验,而需探索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有学者提出,大湾区将带来珠三角地区发展的转型和关系空间的重塑:首先是重塑城市关系,改变原有强化城市等级关系的鱼骨型发展轴线,变为圆桌共餐的合作共建;其次是促进创新发展,形成面向全球的高端功能聚集环,嵌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当中;三是建设湾区高品质公共空间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2。这些都依靠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中国模式”,即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两种力量的交织推进,超越原有“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制度复杂性,利用其制度多样性进行重塑。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所,新财富杂志指标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世界500强总部数量16702822高校数量17 312073227世界100强大学数量4232四大湾区教育资源与企业实力对比3. 基 础设施仍具完善空间4. 城 市分工需进一步细化5. 创 新潜力有待深挖1. 制度多样性 2. 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2“学术对话:‘湾区的善治与创新’”,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2017-11-23 http://www.sohu.com/a/206250245_656518 8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 |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