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锦泰期货]:2014年豆类年报:增产预期打压,豆类静待利空出尽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2014年豆类年报:增产预期打压,豆类静待利空出尽

2014-01-10胡启雷锦泰期货简***
2014年豆类年报:增产预期打压,豆类静待利空出尽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2014年豆类年报 增产预期打压 豆类静待利空出尽  [摘要] 豆类期价在2013年经历了供需格局转换引起的下跌,大豆、豆粕和豆油的走势强弱也明显分化。进入2014年,在全球大豆丰产压力之下,豆类价格区间的重心或将继续下移,但下跌区间将明显收窄,期间存在阶段性反弹机会,而中国收储政策如何变化是除天气以外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具体来看: 大豆方面:一季度,中国需求强劲,再加上可能出现的南半球天气炒作以及北半球播种面积炒作,预计大豆期价将呈现震荡偏强走势;二季度,南美大豆上市,现货承压,北半球播种面积也相继明确,大豆期价将以回落为主,需要关注南美的运力物流问题;三季度将迎来北半球的天气炒作,预计大豆期价将剧烈波动;四季度,北半球大豆上市,供应充裕,需求将成为市场焦点,预计大豆期价呈现偏弱走势。大致判断美豆全年价格区间在1000-1400美分/蒲式耳,国产大豆价格在4月底之前有收储价格支撑,之后则要看政策的变化情况,预计连豆价格区间为4000-4800元/吨。 豆粕方面:年初生猪出栏较多,1-5月份是饲料消费淡季,豆粕价格或将弱势下行,但由于大连豆粕远期高贴水、现货高升水的特征,预计期价下跌有限,甚至不排除远月合约呈现向现货价格靠拢的震荡上涨势头;6-9月份养殖户开始补栏,饲料需求转旺,豆粕价格逐步上扬,此阶段需要关注外盘天气炒作对豆粕期价的影响;10月份以后,家禽家畜的出栏量再度增加,饲料消费下滑,再加上北半球大豆上市,豆粕价格趋于回落。预计大连豆粕全年价格区间为2900-3700元/吨。 豆油方面:一季度,春节前消费需求提振国内植物油价格,春节之后,消费需求下降,价格回落,豆油高库存将始终对价格形成压制;二季度,清明节和劳动节会增加国内油脂消费量,有望支撑豆油价格反弹;三季度,国内油菜籽大量上市挤占豆油市场份额,油脂供应压力加大,再加上本身是油脂需求的季节性淡季,豆油价格将继续回落;四季度,油脂消费需求旺季来临,豆油价格有望企稳回升。预计大连豆油全年主要波动区间为6200-7500元/吨。 锦锦泰泰期期货货研研发发 研究 创 造 价值 用心、诚心、专心、贴心 锦泰期货研发部 胡启雷 025-83116158 Hu-qilei@hotmail.com 从业证号:F0230659 投资咨询号:Z0000625 2014年豆类行情展望 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增产预期打压 豆类静待利空出尽 ——豆类行情2013年回顾及2014年展望 第一部分 行情回顾 大连大豆指数 数据来源:文华财经 2013年豆类品种间行情出现明显分化,豆粕走势偏强,全年呈现区间震荡格局;大豆、豆油偏弱,全年下跌幅度可观。一季度,因南美大豆丰产预期已有所消化,且美豆出口较为乐观,豆类整体震荡偏强,美豆期价在1350-1470美分之间震荡运行,国内连盘市场的波动幅度与高低点出现的时机基本与美豆相一致,上涨高点出现在2月中旬,随后进入调整趋势。4-5 月份豆类市场波动加剧,南美大豆陆续上市,阶段性供给压力凸现,但巴西、阿根廷运输受阻,国际大豆现货库存持续回落,供应紧张,豆类走势先抑后扬。进入6月份后,南美大豆集中到港,国内大豆供应紧张氛围缓解,油厂开机增加,大豆、豆粕、豆油现货价格回落,美豆现货进入出口淡季价格出现松动,而美豆产区天气良好,新作生长亦较为正常,天气炒作并未得逞,期价在6-7月连续下滑。8月份市场炒作美豆产区干旱天气,美豆及国内豆类期价反弹,其中大豆和豆粕成为领涨品种,但进入9月之后降雨逐步恢复,减产忧虑得到缓解,期价逐步回落,不过美豆的低结转库存仍限制了期价的跌速,但国内出现国储大豆收储将取消改为直补农户的传闻,连豆大幅下挫。10月份之后,内外盘豆类以及豆粕期现货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美豆收割进度加快带来丰产压力,增产预期逐步实现,而出口尚未有效恢复,导致美豆盘面弱势回调,连豆亦跟随回调,国内豆粕也出现下跌走势,除了受到美豆的连带影响,还因为国庆后饲料消费旺季结束,再加上市场对后市供应趋于宽松的预期增强。总体上看,尽管豆油现货需求依然旺盛,但豆油期价表现疲软,创下近年新低,同期豆粕期价表现强劲,截至12月底已经回升至年内震荡区间上沿。 2014年豆类行情展望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第二部分 基本面因素分析 一、大豆基本面 (一)全球大豆基本面 全球大豆供需平衡表(USDA) 单位:百万吨 产量 进口量 国内压榨 使用总计 出口量 期末库存 06/07年 237.44 69.06 196.08 225.52 70.86 62.69 07/08年 221.21 78.33 202.86 229.74 78.77 52.96 08/09年 211.95 77.39 193.21 221.34 76.89 42.57 09/10年 261.08 86.83 209.52 238.01 92.86 59.99 10/11年 263.59 88.84 221.17 251.96 92.64 69.93 11/12年 239.15 93.43 227.83 256.96 92.27 55.15 12/13年 268.02 95.18 229.10 258.30 99.86 60.18 13/14年 284.94 105.12 240.47 270.87 108.77 70.62 美国农业部(USDA)农产品供需报告显示,12/13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26802万吨,总消费量25830万吨,期末库存恢复至6018万吨。预计13/14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28494万吨,较上年上升1692万吨,总消费量增加1257万吨至27087万吨,期末库存增加1044万吨至7062万吨。 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 数据来源:大智慧 2014年豆类行情展望 4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总体上看,近几年全球大豆消费量的增长较为平稳,而产量的波动非常剧烈。2011/12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大幅下滑,库存消费比由2010/11年度的27.8%跌至21.8%;2012/13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又强劲反弹,库存消费比数据有所改善;预计2013/14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再创新高。USDA12月公布的供需报告上调明年美国大豆产量至32.58亿蒲式耳,高于今年的30.34亿蒲式耳。南美方面,巴西大豆的收割工作即将开始,目前天气有利于大豆最后阶段的生长和收割,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2014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可能达到创纪录的8800万吨;阿根廷今年大豆的播种面积也明显增加,阿根廷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表示,2013/14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可能达到5500万吨,高于上年的实际产量4830万吨。《油世界》预计,2013/2014年度南美5个主要生产国大豆播种面积将达5420万公顷,比去年提高200万公顷;其中巴西播种面积达创纪录的2900万公顷,高于去年的2770万公顷;阿根廷播种面积达到1970万公顷,同比提高3%;预计南美大豆产量将达1.45亿吨。到目前为止,南美主产区大豆生长状况良好,但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后期南美天气也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大豆期价的天气炒作还会出现。 (二)国内大豆基本面 1、国内大豆供需情况 中国大豆供需状况 数据来源:USDA 虽然国家提高了东北大豆收储价格,但大豆种植收益仍明显低于玉米和水稻, 2013年东北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产量连续第三年下滑,预计2014年的大豆播种面积也很难有改观。国内大豆进口和压榨却呈现截然相反的局面,近几年的大豆进口量和压榨量持续增加。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14年度,预计中国大豆产量为122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60万吨,预计中国大豆压榨量为6835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40万吨,年末库存增加147万吨至1366万吨,库存消费比上升到19.9%。总体上看,2013/14年度,中国的大豆供需情况宽松。 2014年豆类行情展望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5 2、国内大豆进口 国内大豆月度进口量 数据来源:大智慧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至11月累计进口大豆559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6.5%。进口数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下半年,这也和下半年国际大豆价格大幅回落有关,目前国内大豆港口库存在550万吨附近,较以往600万吨的正常水平偏紧,主要原因就是进口压榨企业利润良好,企业开工率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3年国内大豆总进口量将达6200万吨,较上年的5838万吨增加36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3、压榨利润 国产大豆(黑龙江)和进口大豆(江苏)压榨利润走势 数据来源:大智慧 从大豆压榨利润走势图分析,2013年8月份以来,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压榨利润都为正,但进口大豆的压榨利润显著高于国产大豆,主要是政府的物价调控导致国产大豆有价无市,较进口大豆缺乏优势。受较高压榨利润的影响,预计加工企业在2013年一季度的大豆进口热情依然高涨。 2014年豆类行情展望 6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二、豆粕基本面 (一)国内豆粕供需情况 中国豆粕供需情况 数据来源:USDA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2/13年度,中国豆粕产量为5144万吨,国内豆粕消费量为5009万吨,预计2013/14年度,中国豆粕产量为5415万吨,国内豆粕消费量为5310万吨。从数据上看,近五年来,国内豆粕消费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增速逐年略有下滑,但依然远远高于国内植物油的消费增长,这反映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