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

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

第一消费金融 课题组负责人:曾 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李广子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 银行研究室主任栾 稀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李重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王 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王 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刘 伟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唐 蜜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第一消费金融 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1绪论目录 CONTENTS02 / 第一章 绪论06 / 第二章 普惠信贷业务发展普惠信贷发展现状与困境 07破局之道:聚合模式 0912 / 第三章 聚合模式:节点的解构获客节点 14风控节点 17增信节点 21资金节点 2326 / 第四章 聚合模式:节点的联结聚合模式的合作准入机制 27聚合平台的系统架构 27主导聚合的核心能力 3032 / 第五章 聚合模式的实践资金与获客、风控的单节点聚合 33多节点的全面聚合 3440 / 第六章 聚合模式的监管:初步探讨分业监管框架下的聚合信贷 41未来的展望 48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1目录第一消费金融 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2第一章绪论第一章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2第一章第一消费金融 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3绪论201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和IT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大规模普及,普惠金融在中国获得了爆炸式发展,人们对金融服务产生了大量新需求,金融业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2013年11月12日,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普惠金融理念正式走入国家级文件。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念融发展规划(2016-2020》,全面阐述了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思路。2016年,G20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数字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会议通过《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升级版及《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三个文件。其中《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是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并要求下大力气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2019年《 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政策层对普惠金融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政策引导、监管引领、各相关部门协同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储蓄、支付等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断延伸。截至2018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2013至2018年,全国人均拥有的银行账户数由4.1个增加到7. 2个,全国银行卡人均持卡量由3.1张增加到5.5张。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的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的融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如何提升现有金融体系对这部分人群的信贷供给质效成为下阶段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是我国普惠信贷供给端的主导力量,其他类型的机构,如村镇银行、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和保险等,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借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申请到贷后管理的全部业务环节,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也一度被移植到普惠信贷领域。但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第一消费金融 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4第一章联网接受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而单一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开展中,存在获客渠道单薄、自有数据风控效果不理想、风险自担情况下风险过于集中、资金供给受限从而影响规模成长等诸多问题,在业务可持续性上遭遇瓶颈,从而在“单打独斗”模式之外衍生出了“科技赋能”模式。赋能模式是指互联网企业向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弥补其技术短板,通过对既有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数据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改善用户体验。但是,互联网企业所能输出的能力存在明显的边界:即其优势仅存在于线上。一方面,纯线上经营模式能支持传统机构为移动互联网族群提供契合他们习惯的快捷服务,但难以覆盖大量存在于线下、互联网能力薄弱的长尾人群。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积累和融合的线上数据能够支持其有效进行身份识别和欺诈风险辨识,开展小额、短期、消费性贷款业务,但在中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甄别上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限制其对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服务能力。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模式——普惠信贷聚合模式——被提出并应用。对于聚合模式,我们将之定义为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开放平台,将在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等业务节点中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在聚合模式中,诸多业务参与方在遵循自身经营资质要求和机构间合作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沉淀、科技研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为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信贷解决方案。相比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和赋能模式,聚合模式更具灵活性与机动性,其实质是主动找到业务经营中的缺陷,整合在该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构,通过协同作用消除短板,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化解前两种模式无法突破的客群下沉瓶颈,同时通过最大化普惠信贷业务中各核心节点的产能,降低成本,惠及民生。需要指出的是,在2018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合BFA提出了“金融聚合器”的概念,将之定义为通过降低任意一方或双方的交易成本或风险,作为中介在大型金融服务供应商和目标客户之间提供服务的个人或实体,具有一定商业目标或公众协调力。这个概念与我们所提出的“普惠信贷聚合模式”虽然文字相近,但是第一消费金融 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5绪论内涵存在区别。首先,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开展普惠信贷的一种全新模式,其形成的是一个包含众多机构的金融生态体系,而“金融聚合器”是一类中间服务机构的概念,可以是科技公司、代理商或者本地商家。其次,我们探讨的“聚合模式”是为了让更多原本受到金融排斥的普惠金融人群得到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信贷服务;而“金融聚合器”作为中间商的功能是一方面为金融机构聚集客户、另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丰富的金融服务。最后,“普惠信贷聚合模式”当中包含着充当“金融聚合器”角色的机构,但其作用远远不限于此。在后续的分析中,我们将通过解构普惠信贷业务链,分析聚合模式中究竟连接了哪些机构,而这些机构在其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第一消费金融 06第二章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第二章· 普惠信贷发展现状与困境· 破局之道:聚合模式普惠信贷业务发展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06第二章第一消费金融 07普惠信贷业务发展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 普惠信贷发展现状与困境2005年,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被提出,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其中,普惠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为上述普惠金融群体提供借贷服务。近年来,我国的普惠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高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6958亿元;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9.3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9%,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9.2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1723.23万户,比年初增加455.07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四季度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7.0 2 %,较当年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小微企业传导政策红利。总体来讲,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制约普惠信贷发展的主要瓶颈将是优质资产的稀缺,已经接触到既有普惠服务的这部分人群,其金融需求即将被市场各参与主体争相挖掘殆尽,后续增量有限。因此,普惠信贷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要针对至今仍受到强信贷约束的长尾人群,进一步增量、扩面。普惠信贷重视消除金融排斥、实现社会公平。以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为例,银行信贷业务十分关注第二还款来源,不仅要求借款人征信良好并提供收入证明,往往还需提供担保或以房屋、车产等进行抵押,使得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可以通过对担保人进行追索或处置抵押物进行偿还。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较为谨慎的风险偏好来说无可厚非,但它却将那些没有房屋车辆、不具备户口社保、但却有真实金融需求的人群排除在外,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排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应用, 数字普惠或者“互联网+”普惠的模式兴起并被广泛应用。第一消费金融 08第二章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新技术的应用挖掘了社交、线上消费、支付等软数据的“变现价值”,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贷服务的门槛。但是,随着这种“互联网+”模式把线上用户的数据挖掘得越来越充分,新的金融排斥也随之产生:那些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线下,或者互联网应用能力和移动智能机操作经验不足的小微企业主、农户、城镇低收入群体具有合理、真实的融资需求,如果有风险价格合理的资金为其“造血”,他们完全能够在偿还本息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经营能力,却因触网概率低,缺乏线上行为痕迹而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真空地带。从需求侧看,除了普惠信贷可得性受到限制外,一些普惠金融机构也未充分挖掘借款人的需求,其产品额度、期限、还款安排等方面设计无法与潜在客群的用款需求匹配,业务流程在效率与便捷性方面也不能适应目标客户,导致用户满意度不理想,这又进一步形成对普惠金融人群的隐性排斥。面对这种新的金融排斥,大多数单一机构往往无计可施。所谓“普惠”,应该有“普”才能“惠”,即只有扩大客户群体覆盖面和服务供给量方能实现信贷定价的下行,这是符合经济学中规模效应的。当一个机构投入巨大资源在某一个地区进行专业化发展,雇佣专业的信贷经理提供服务、开展金融教育、建立当地数据档案;或者针对某类客户群体深耕细作,充分挖掘其信贷需求、分析风险因素,都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运营成本。这部分投入如果要弥补,一种方式可以通过较高的定价解决,但是这违背普惠的初衷;另一种方式,则势必要求对应一个规模庞大的资产端(即所谓“普”),用摊薄成本的方式,降低价格,达到“惠”及民生的目的。然而普惠金融的客户群体通常有着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参差不齐等特点,与之相对的是单一机构往往囿于其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于同时兼顾专业化、规模化和风险可控三个目标,从而带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在金融机构独立完成普惠信贷全部业务环节这一“单打独斗”的模式中,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客群的下沉、客户体验的提升与定价的降低不可兼得,即“普”与“惠”的矛盾。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各类普惠信贷从业机构在获客网点铺设、地面团队搭建、技术研发等方面势必存一定的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一消费金融 09普惠信贷业务发展普惠金融聚合模式研究报告 破局之道:聚合模式面对普惠信贷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聚合模式应运而生。所谓聚合模式,就是将普惠信贷中的环节拆分解构,形成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