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发改委]:十三五全国海水利用规划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十三五全国海水利用规划

公用事业2019-04-01发改委最***
十三五全国海水利用规划

附件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 目录一、总体要求.............................................................................1(一)发展现状与形势.....................................................1(二)指导思想.................................................................3(三)基本原则.................................................................3(四)总体目标.................................................................4(五)整体布局.................................................................5二、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5(一)建设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5(二)保障沿海海岛及船舶用水安全.............................6(三)扩大产业园区海水利用规模.................................7(四)拓展西部苦咸水地区应用.....................................8三、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9(一)推进核心材料装备国产化.....................................9(二)提升工程服务能力...............................................10(三)建设公共服务平台...............................................11(四)推进技术持续创新...............................................12四、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13(一)建立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协调机制......................13(二)完善海水利用财政投入与激励政策..................14 (三)加强海水利用全过程管理...................................14(四)健全海水利用标准体系.......................................15五、推动海水利用开放发展...................................................15(一)引入全球创新资源...............................................15(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16(三)开拓技术服务新空间...........................................16六、强化规划实施保障...........................................................16(一)强化规划组织与实施...........................................16(二)建立多元投入保障体系.......................................17(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7(四)加大舆论宣传引导...............................................18 1海水是重要的资源,海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沿海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为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制订《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规划涉及的海水利用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以及海水利用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规划期2016-2020年。一、总体要求(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十二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海水利用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相继出台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和专项规划,促进了海水利用迅速发展、工程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达到100多万吨/日,其中海岛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11万吨/日。最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10万吨/日,最大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20万吨/日。年冷却用海水量达到1125亿吨,海水循环冷却循环量达到94万吨/小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海水淡化技术,开展了10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的示范应用,发布了40项海水利用国家及行业标准。新增了一批从事海水利用关键材料和设备、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实施了“以电补水”、“供电价格优惠” 2等政策,探索建立了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园区“点对点”海水淡化供水、控制用水指标促进海水淡化应用、海水淡化与自来水公司一体化运营等助推模式。海水淡化装备出口海外,开展了对外技术支持、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国际上,海水淡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主流技术日趋成熟,新技术研发活跃;海水利用产业朝着工程大型化、环境友好化、低能耗、低成本等方向发展。全球海水淡化年增长率达到8%,淡化工程规模已达8655万吨/日,60%用于市政用水,可以解决2亿多人的用水问题。一批沿海国家加强政策制定、加大资金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不断扩大海水淡化应用规模。“十三五”期间,水资源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和“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随着沿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沿海形成了一批钢铁、石化等产业园区、示范基地,高耗水行业呈现向沿海集聚的趋势,海岛保护性开发出现了新的态势。与此同时,沿海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性缺水严重等问题,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寻找新的水资源增量。“一带一路”倡议及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海水利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海洋强国”建设需要加快提高海水利用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增强海水利用产业实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目前海水利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 3海水淡化规模偏小,利用量较少,且多为分散供水,海水利用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协调协作机制尚不健全,淡化装置产能闲置与城市缺水并存。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偏弱,部分关键部件和材料仍依赖于进口,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因此要抓住机遇,突破核心技术和体制机制瓶颈,大力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全面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扩大海水利用规模、培育壮大产业为主线,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关键装备材料的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条,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水利用对国家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能力。(三)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海水利用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融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核心技术,提升关键装备自主创新率,增强海水利用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坚持统筹协调。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入手,统筹国家和地方、部门间的政策、资金等资源,建立促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的综合协 4调机制,提高海水利用全过程管理水平,为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分类推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用水安全、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公益性海水利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商业化海水利用工程建设。坚持开放共享。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依托国际合作平台,建立海水利用合作研发合作机制,开展协同创新。鼓励自主技术装备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我国海水利用的国际竞争力。(四)总体目标到2020年,海水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自主海水利用核心技术、材料和关键装备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备,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政策与机制更加完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4万吨/日以上。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达到1400亿吨/年以上,海水循环冷却规模达到200万吨/小时以上。新增苦咸水淡化规模达到10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10%。 5(五)整体布局结合沿海地区海水利用产业基础,引导研发、设计、制造、施工、测试、运维等海水利用上下游相关机构集聚发展,形成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基地、企业等统筹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撑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推动海水利用技术应用于西部苦咸水地区,促进海水利用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形成城市保障、海岛示范、园区率先、行业深化、苦咸水拓展、“一带一路”延伸的新格局。二、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和西部苦咸水地区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园区等的建设,推广可复制的海水利用典型模式。(一)建设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在沿海缺水城市,集中支持建设2-5个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增强沿海城市供水保障能力,保障民生基本淡水需求和应急供水需要,降低淡水供应风险,增强沿海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开展技术政策试点示范,探索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模式及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建设与城市最低民生用水相适应的海水淡化厂,建设区域大型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及配套管网。加强城市水 6源建设方案比选,对远程调水、开采地下水和海水淡化从工程经济性、适用性和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在有条件的沿海城市,加快推进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用水补充水源。探索海水淡化水为近海特大城市供水的有效方式,优化城市用水结构,多渠道保障水资源供给。专栏1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通过改造、新建,在天津、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建设5万吨/日及以上的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地方配套建设海水淡化水输水管网,开展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技术政策示范,逐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占区域用水量的比例。(二)保障沿海海岛及船舶用水安全针对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性开发以及船舶作业生产对淡水资源的迫切需求,实施海水淡化“百岛工程”、“进岛上船”计划。大力推进海岛和船舶海水淡化自主技术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以解决海岛军民饮用水和船舶补给为目的的海水淡化工程。在面积较大的有居民海岛,发展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保障驻岛居民饮水安全。在面积较小、人口分散的有居民海岛和具有战略及旅游价值的无居民海岛,建设小型海水淡化装置,促进旅游开发、生态岛礁建设,服务海岛开发与经济发展。支持海洋渔船加装海水淡化装置,提升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