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北大经济研究所]: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

2016-01-07林卫斌、苏剑北大经济研究所望***
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

1 3月CPI同比增长率为1.4%,环比增长率为-0.5%,存在低通胀压力。对于较低的CPI同比增长率我们的理解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受2014年以来低通胀的影响2015年CPI的翘尾因素相对于往年较低;其次,受整体经济低迷的影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我们认为一方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内容提要:  供给侧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攻方向和政策着力点。本文从能源视角理解供给侧改革,分析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三个问题。从能源视角审视,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体系高能耗、能源结构高污染、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三个体系,并分析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四个方面的手段和方式。 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 ——林卫斌、苏剑 专题报告 2016年1月7日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学术指导:刘 伟 课题负责人:苏 剑 课题组成员: 蔡含篇 胡慧敏 李 波 邢曙光 联系人: 刘丹红 联系方式: 010-62767607 Jingjiyanjiusuo@pku.edu.cn 2 专题报告●2016年1月7日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并于 11月18日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李克强总理在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并于11月17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可见,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将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一、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管理而言。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两大主导因素,前者是指生产环节,即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后者是指生产环节所生产的产品的去向,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即通常所谓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增长中,供给和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没有需求的供给和没有供给的需求一样都无法实现经济增长。传统上,经济增长下行被认为是总需求不足的结果,即有供给无需求,使得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相应地,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需求侧管理,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扩大总需求,使实际产出回归到潜在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我国之前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着力点正是基于这一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理念。比如,2008年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我国政府出台了以“四万亿”瞩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 不过,需求侧管理隐含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供给侧没有出问题,即供给体系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同时也不存在没有供给的需求。如果这一前提假设不成立,就不能单纯从需求侧入手进行宏观调控。比如,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经济相继陷入滞胀,扩大需求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面对这一两难选择,“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3 专题报告●2016年1月7日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供给侧改革”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2]。当前,中央密集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判断是供给体系出了问题,仅靠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难以保障经济持续增长。那么,我国的供给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而,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这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所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如前所述,供给侧的本质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供给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就是生产要素低效率、低质量的“错配”。能源既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终端产品和生活要素,更是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工转换等环节所形成的行业本身就是供给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作为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能源的终端消费(生活用能除外)也是供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能源视角理解供给侧改革,分析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三个问题。 二、从能源视角看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体系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涉及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从能源的视角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能源行业自身的生产环节,二是其他行业生产过程中能源使用,后者又包括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下面,从能耗水平、能源结构和能源行业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能耗的产业体系难以为继 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能源消费快速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2.6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9倍,14年间年均增加近2亿吨标准煤。与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美国相比较,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美国1967年的水平(20.1亿吨标准煤),而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33.6亿吨标准煤)则相当于美国2007年的水平(33.9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在这一阶段的能源增长上我国仅用6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美国40年的历程1。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1 中国的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美国的数据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5》。 4 专题报告●2016年1月7日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从能耗强度看,2014年我国每万元美元GDP能耗为4.1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2.2倍、日本的2.9倍、英国的4.5倍(如图1所示)。 图1 能耗强度的国际比较(2014) 注:国内生产总值为2014年现价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5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BP世界能源统计2015》(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OECD及非OECD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其余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总值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2015年4月(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高能耗的产业体系难以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首先,创造同等价值的产品消耗更多的能源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那些过去依赖低能源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当能源成本优势不在的时候,产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比如,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得其国内天然气现货市场价格降低到每百万英热单位2美元左右,这必然会削弱我国化工行业的竞争力。其次,高能耗的产业体系使得依赖能源进口的产业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并且主要进口来源地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中东、西亚等地区,一旦能源供应安全无法保障,产业经济安全必然受到威胁。再次,高能耗产业体系的发展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别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的情况下,高能耗产业发展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严格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难以实现合意的政策效果。同时,在雾霾肆虐的背景下,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内需与日趋增长的清洁空气需求是相矛盾的。 2.4 1.6 3.7 4.1 1.9 5.2 4.4 1.4 2.7 1.2 1.8 2.8 8.9 4.5 1.2 2.1 0.9 2.8 1.0 1.4 012345678910吨标准煤/万美元 5 专题报告●2016年1月7日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二)高污染的能源结构加剧矛盾 如果说高能耗的产业体系难以为继,那么,我国高污染、高碳化的能源结构则使得问题更加突出。截至2014年底,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依然高达6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比OECD国家高47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5个百分点,比OECD国家低27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国家和地区一次能源消费结构(2014) 国家/地区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非化石能源 核能 水电 可再生能源 世界 30.0 32.6 23.7 13.7 4.4 6.8 2.5 OECD 19.1 37.0 26.1 17.8 8.2 5.7 3.9 非OECD 38.1 29.3 22.0 10.6 1.7 7.6 1.4 欧盟 16.7 36.8 21.6 24.9 12.3 5.2 7.4 中国 66.0 17.1 5.7 11.2 - - - 美国 19.7 36.4 30.2 13.7 8.3 2.6 2.8 俄罗斯 12.5 21.7 54.0 11.8 6.0 5.8 0.0 印度 56.5 28.3 7.1 8.1 1.2 4.6 2.2 日本 27.7 43.2 22.2 6.9 0.0 4.3 2.6 加拿大 6.4 31.0 28.2 34.4 7.2 25.8 1.5 德国 24.9 35.9 20.5 18.7 7.1 1.5 10.2 法国 3.8 32.4 13.6 50.2 41.5 6.0 2.7 英国 15.7 36.9 31.9 15.5 7.7 0.7 7.0 韩国 31.0 39.5 15.7 13.8 13.0 0.3 0.4 巴西 5.2 48.2 12.1 34.5 1.2 28.2 5.2 伊朗 0.5 37.0 60.8 1.7 0.4 1.4 0.0 沙特 0.0 59.3 40.7 0 0.0 0.0 0.0 印尼 34.8 42.3 19.8 3.1 0.0 1.9 1.3 意大利 9.0 38.0 34.3 18.7 0.0 8.7 10.0 西班牙 9.0 44.7 17.8 28.5 9.7 6.7 12.1 注:标准量按发电煤耗法计算。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5中国统计年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5》(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 6 专题报告●2016年1月7日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 高污染、高碳化的能源结构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全国大范围严重的雾霾天气使得大气污染防治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也日趋严峻。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悄然开启了化石能源终结时代,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