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IT桔子]:2024年新能源产业融资保持活跃,融资金额超800亿元,深圳领跑全国 - 发现报告

2024年新能源产业融资保持活跃,融资金额超800亿元,深圳领跑全国

金融2025-03-17-IT桔子机构上传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4年新能源产业融资保持活跃,融资金额超800亿元,深圳领跑全国

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与能源结构转型的加速推动下,新能源行业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融资规模始终处于高位,虽然2024年有所回调,但仍保持强劲韧性。这不仅源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得益于光伏、储能、氢能等技术的商业化突破与全球能源权力格局的重塑;也是技术、资本与政策深度影响的见证。 我们还观察到,长三角产业集群、中西部资源型城市正在差异化崛起,业界对于氢能、甲醇燃料到核聚变的颠覆性探索还在持续进行中,行业在狂飙突进中显露出结构性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图景。 一、新能源行业融资情况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0日,2024年中国新能源行业一级市场融资数量达380起,较2023年同比下降4.04%;融资金额降至815.27亿元,同比下降30%,主要原因是10亿元以上的大额融资数量同比缩减了一半,不过仍处于较高活跃水平。 回顾近十年新能源行业融资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融资数量仅63起、融资总金额27.16亿元,2016年因单笔大额融资金额激增使总金额达到202.74亿元。早期新能源行业受政 策驱动和技术突破影响,直到2021年是一个关键拐点,融资数量和金额大幅攀升,标志着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在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2021-2024年新能源行业融资总额达3,594亿元,占过去十年总规模的83.4%。这种资本聚集效应与我国"双碳"目标推进节奏高度吻合——2021年碳中和政策落地后,年均融资规模较大幅增长,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24年新能源行业融资轮次呈现显著的“早期化”和“战略布局”特征。 天使轮和A轮分别以88起和150起位居前两位,合计占比达62.4%,表明资本大量涌入初创企业,聚焦技术验证与市场拓展,主要集中在电池研发生产类项目,如专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生产的“欣视界”,钠离子电池提供解决方案提供商“天钠科技”;还有像“洛希能源”等储能相关项目也较为突出。 可以发现,早期项目普遍瞄准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瓶颈,如储能密度、材料成本、氢能安全性,通过差异化的技术路径进入市场,如固态电池、钠电替代、飞轮调频。 而种子轮仅有4起,占比极低,这些项目主要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核心,投资方看重团队背景、技术潜力及市场前景,愿意在早期阶段押注高成长性领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临一云川”解决了气体泄漏问题,驻空时长超25年,2024年获得中科创星数千万 人民币种子轮融资。 战略投资以77起位居第三,占比17.1%,传统能源巨头、车企及跨界资本加速通过股权投资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例如,广汽集团投资苏州广汽能源,旨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障产品推广;南方电网资本等投资智光储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后期融资比例明显收缩,B轮、C轮及D~Pre-IPO轮合计仅占13.6%,部分进入后期阶段的项目主要凭借各自具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方面的潜力获得后期融资,如星翰科技在光伏材料/浆料领域的技术优势,致德新能源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实力,瀚氢动力在氢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优势等。 2024年国内新能源行业融资城市分布呈现“区域集群主导(珠三角、长三角)、多点协同突破”的特征。 深圳以47起融资高居榜首,主要得益于珠三角完备的锂电、光伏产业链与活跃的创投生态,获投代表企业有智光储能、陆巡科技、阳光新能源。 苏州以38起融资紧随其后,以制造业为基础,代表企业如苏州广汽能源、博盛氢能,同时中科深蓝汇泽、星科源等科技创新企业也展现出潜力。 北京、上海凭借政策红利与资本枢纽地位,2024年发生33次和32次新能源融资,获投代表企业有明阳氢能、链宇科技、中科氢易,聚焦氢能、储能等新领域。 合肥凸显“政府资本+龙头牵引”模式,在蔚来中国的带动下,2024年新能源融资18次,居于第五,成为唯一上榜前10的中部省会城市,获投的代表企业有阳光新能源、聚变新能NeoFusion,深耕新能源重卡领域的“苇渡科技”等,在动力电池、核聚变领域异军突起。西部代表城市西安,新能源融资事件16次,获投企业有星环聚能、奇点能源、质子汽车等,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相关领域。 长三角地区的无锡、常州、南京分别发生12、10、9起融资事件,无锡在新能源科技领域表现比较突出,如领声科技;常州在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方面具有优势,如常州锂源;南京则在氢燃料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专长,如协氢新能源和知申禾行。 2024年新能源行业投资方呈现差异化布局策略,头部机构聚焦技术前沿与产业链协同,区域资本则强化本地产业生态。 中科创星以出手12次成为2024年最活跃的新能源投资方,聚焦新能源上游材料与颠覆性技术,投资包括星环聚能、新宸新材料、盛开新能,覆盖盖核聚变、固态电池、钙钛矿光等重点领域。中科创星通过早期介入实验室技术转化,覆盖“材料-器件-系统”全链条,与国家实验室如中科院技术转化高度协同。 同创伟业以出手7次紧随其后,押注成熟技术规模化与产业链配套。偏好营收过亿的中后期项目,侧重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的补链强链,投资了广东高斯宝、中腾微网、坎德拉新能源等公司。 麟阁创投出手6次,瞄准技术颠覆性赛道,如氢能电解槽、钠离子电池和智慧能源管理等,投资了翌晶能源、氢科未来、因方新能源、理谷新能源、云山动力、知申禾行。 早期投资机构险峰在新能源领域也偏好前沿技术高风险高回报,以天使轮/A轮投资为主,单笔投资规模较小,通过“广撒网”的方式捕捉技术黑马。 合肥产投同样出手6次,围绕合肥“新能源之都”战略布局,涉及核聚变、锂电材料、光伏逆变器,投资聚变新能、天钠科技、禾电科技等。通过政府资本主导,合肥产投以“基地+基金”模式绑定本地龙头企业(代表企业如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整体来说,硬科技机构如中科创星押注核聚变、超导等“未来技术”,财务资本如同创伟业深耕商业化场景。区域竞争白热化,合肥、西安、深圳等地依托政策与产业集群,形成差异化投资版图。 氢能与储能成新焦点,超半数投资涉及氢能制储、钠电/固态电池,资本对“后锂电池时代”提前进行布局。 二、2024值得关注的新能源创业公司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行业共有348家公司获得了融资,31家公司获得了2轮以上融资,其中智光储能、阳光新能源和河北新源动力不仅获得2轮融资,并且都是背靠大集团出身,还有国资投资方的支持,带动的相关融资金融超亿元。 智光储能:依托上市公司的储能先锋 智光储能是智光电气旗下控股子公司,专注于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储能技术咨询、系统集成、设备销售等全方位服务。产品涵盖级联型高压储能系统、模块化低压储能系统等,广泛应用于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等全场景,其独创的级联型高压直挂储能技术解决了传统储能系统电池簇并联环流损耗问题。 智光储能高管团队多来自南方电网、华为、宁德时代等能源与科技巨头,具备电力系统、电s池技术和智能化背景,技术团队由电力电子、电化学、AI算法等领域专家组成,研发人员占比超40%。 智光储能于2018年2月成立后,在2024年3月获得了6.18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粤财创投、国开装备基金等多家机构,此次融资南方电网资本、国开金融等国家队纷纷入场。同年4月,又完成了7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国开金融再次注资,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广州城投的参与反映地方政府的扶持。 这一加速融资的背后是智光储能盈利能力的快速提升,2020年-2023年,智光储能营收从 0.53亿元增长至9.25亿元,翻了17倍。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加持也带来了更多便利,以抓住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 阳光新能:背靠上市能源巨头的新能源开发平台 阳光新能是上市公司阳光电源旗下子公司,专注新能源开发利用,其主要业务聚焦光伏、风电、储能、充电以及风光储氢充多能融合等领域,提供从系统研发、开发投资,到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新能源开发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 截至2024年6月,公司在全球累计开发建设新能源电站超4700万千瓦。 阳光新能源团队汇聚了阳光电源在电力电子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核心成员多来自国内外知名能源企业与科研机构,在行业内最早创立新能源电站技术研发中心,独创PowMart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群与新能源电站「魔方」技术平台。 阳光新能源自2014年成立以来,依托母公司阳光电源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在2024年3月,连续完成两轮战略融资,首轮获铁基新能和富浙富创注资3.47亿元,次轮由工银资本与建信投资追加5亿元,两轮均聚焦国资主导,资金重点投向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及海外市场拓展。 这两轮连续的战略融资与其上市计划有关,它是阳光电源拆分出来冲刺IPO的子公司。 河北新源动力:河北地方国资支持的氢能企业 河北新源动力是新源动力集团的新设子公司,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制造,核心业务涵盖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加氢站建设与运营,重点推进交通及工业领域的氢能应用解决方案。 创始团队由氢能技术专家与资深产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拥有十年以上燃料电池研发经验,曾主导国家级氢能示范项目,并深度参与车企氢动力系统合作。 河北新源动力于2024年3月首轮融资获腾龙股份、上汽集团等6家产业资本注资数亿元, 凸显车企及零部件巨头对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前景的押注;10月再获邯郸地方政府基金及关联主体5亿元追加投资,反映区域政府通过"资本+政策"双轮驱动抢占氢能产业高地。 河北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正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转型。河北新源动力可依托武安市(邯郸市下属县级市)钢铁产业和焦化企业资源,提供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降低制氢成本。双方需求高度契合,河北国资的支持顺理成章。 同时,当地政府通过设立武安新能引导基金推动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产氢—储运—加氢站—应用”的闭环生态。 三、2024年融资的新能源独角兽 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有9家国内新能源独角兽公司获得了融资,分别是苇渡科技、阳光新能源、醇氢科技、国氢科技、聚变新能NeoFusion、美克生能源、启源芯动力、质子汽车和智己汽车。 在场景应用方面,新能源汽车处于C位,包括智己汽车、质子汽车2家独角兽纷纷宣布融资;国家电投旗下换电重卡服务商“启源芯动力”,绑定宁德时代电池银行模式,融资用于换电站全国铺网,2024年完成B轮15亿元融资;苇渡科技聚焦L4自动驾驶新能源重卡,2024年连续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和2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瞄准港口/矿区封闭场景,毛利率达25%。 储能智能化领域,美克生能源凭借AI驱动的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2024年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D轮数亿元领投,客户覆盖电网、蔚来换电站。 从技术要素来看,氢能、核聚变、甲醇动力等领域的头部公司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在氢能领域,国氢科技在C轮融资阶段依托国家电投背景,聚焦燃料电池、电解槽及检测技术,获新动能基金等地方国资重仓;重塑能源(基石轮)则以兆瓦级PEM电解槽为核心,布局制氢装备国产化,瞄准氢能重卡港口场景。 核聚变领域,聚变新能NeoFusion依托合肥科学岛技术,主攻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获中石油、合肥产投的A轮投资,尽管商业化周期超20年,但2024年全球核聚变融资超50亿美元,资本容忍度显著提升。甲醇动力领域,醇氢科技作为吉利生态链企业,以甲醇商用车为核心,构建“制备-加注-金融”闭环,A轮融资拿到了1亿美元,创赛道纪录。 在资本结构上,国资主导与产业协同趋势显著。 智己汽车B轮融资获得了80亿人民币,凭借上汽+宁德时代+Momenta组合,融资额创行业之最,资金用于800V超充平台和城市NOA研发;质子汽车作为陕汽系商用车平台完成C轮3.8亿融资,获中科创星领投,目标替代柴油重卡矿区场景。 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行业融资正从单一技术突破向生态能力竞争转变,具备技术原创性、场景独占性和资本耐心的企业将主导未来市场。 未来,新能源行业将面临多重考验:技术层面需突破固态电池、绿氢储运等“卡脖子”环节; 产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