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生活圈规划减碳潜力评估研究
背景与意义
在“3060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节能减碳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政策导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建筑碳排放和交通碳排放,但对居民生活行为相关的生活能耗关注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未来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长空间大,需增加关注。社区生活圈是居民日常活动最频繁的城市空间,其规划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方式和用能习惯。因此,探讨如何通过社区生活圈规划引导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下的“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
本研究基于上海市全域(不含崇明岛)开展生活圈减碳潜能评估,具体目标包括:
- 构建生活圈碳排放计算方法学。
- 通过大数据摸清社区生活圈规划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
- 通过试点研究生活圈规划对居民居家生活用能的影响。
- 深度耦合国土空间规划政策议题,为后续政策实施提供具有事理基础的建议。
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开展:
- 探究居民出行和居家生活用能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子。
- 预测评估生活圈的出行减碳潜力。
- 预测评估生活圈的居家生活减碳潜力。
研究主要使用的多源数据包括联通手机信令数据、开源地图数据、遥感数据、统计年鉴数据以及居民问卷。
结论
出行碳排放
- 社区配套设施覆盖情况和城市形态对居民低碳出行选择有显著影响,配套设施覆盖程度越高,居民对低碳出行的偏好越强。
- 生活圈规划提升设施配置能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具体表现为公交车、地铁、慢行出行总距离占比增加和小汽车出行总距离占比减少,从而降低出行碳排放量。
- 路网密度、公交站覆盖率、公园广场覆盖率、文化活动设施覆盖率增加,居民周末和整周汽车出行总距离占比减少,公交车、地铁和慢行出行总距离占比增加。
- 文化活动设施覆盖率显著增加周末地铁出行总距离占比,减少周末汽车出行总距离占比;公园广场覆盖率对周末慢行出行总距离占比也有明显影响。
- 以半淞园街道和盈浦街道为例,预测在生活圈指标达标情景下,全年总出行二氧化碳排放可下降5%-10%,全年周末总出行二氧化碳排放可下降10%左右。
- 以北新泾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为例,预测在规划情景下,全年总出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68%,全年周末总出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6%。
居家生活用能碳排放
- 烹饪用能方面,社区食堂人均每餐碳排放可减少0.21kg,平均可代替居家用餐4.3次/人·周,社区食堂平均减碳量可达0.9kg/人·周。
- 居家休闲用能方面,受访居民居家休闲时间有30%(夏季,冬季15%)伴随空调使用,有32%时间伴随电视使用;社区活动中心平均可减少每人2.3h/周的居家休闲时间,夏季可减碳0.38kg/人·周,冬季可减碳0.23kg/人·周,春秋季可减碳0.08kg/人·周,全年可减少碳排放10kg/人。
- 以北新泾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为例,在老年食堂服务范围提升6.6%的情境下,老年人人均每年可减少46.8kg碳排放,相当于上海市人均烹饪碳排放的18%;在文化活动设施覆盖率提升10%的情景下,社区居民人均每年将减少10kg碳排放,相当于全年个人生活用能的约1%。
政策建议
-
规划体系层面:
- 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控详规进行分层,充分发挥单元/街区规划的规划传导作用。
- 社区生活圈规划边界在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之间保持一致,以街道行政管理范围为准。
- 省/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编制社区生活圈导则、技术准则、建设实施意见等规划配套文件。
-
规划方法层面:
- 运用智慧监测与城市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规划减碳协同技术体系。
- 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前,补充自下而上的信息传导途径,多维度、精准化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