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国信期货]:有色金属周报:美国大选扰动,铜铝关注汇市冲击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有色金属周报:美国大选扰动,铜铝关注汇市冲击

2016-11-06顾冯达国信期货金***
有色金属周报:美国大选扰动,铜铝关注汇市冲击

国信期货研究 Page 1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以信为本 点石成金 分析师:顾冯达 从业资格号:F0262520 电话:021-55007766-6618 邮箱:15068@guosen.com.cn 国信期货研发部有色金属周报 美国大选扰动,铜铝关注汇市冲击 2016年11月06日 主要结论 11月最重要的事情便是11月8日美国大选。就在一周之前,在总统辩论中远远好于特朗普的希拉里,还被认为是胜算满满的。选举的结果只在于希拉里能以多少胜率赢得选举。但是随着FBI突然宣布重启调查邮件门,大选再生变数。美股受影响已经多天连续下跌,美元指数也持续下挫。本周总统选举正式开始,各位投资者做好准备,感受市场的剧烈震动吧。 对于有色后市,短期价格波动显著加大,各品种分化态势较为明显,大宗工业品“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大箱体面临考验,从铜铝整体供需来看: 1. 铜市今明两年供需预计维持基本平衡,下半年铜精矿料维持偏宽松格局,国内整体供应压力难减,进口压力仍有威胁,加上需求端外强中干,存在电力投资落实不到位的制约,使得下半年铜市基本面相对其他金属缺乏太好表现,后市主线更多依赖宏观政策博弈与流动性主导; 2. 铝市今年以来成为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政策的突出代表,近期暴涨主要受到多重利好叠加影响,产业结构明显调整使得产量增速下滑,且全国铝锭库存过低令价格波动敏感,国内贸易商挺价惜售加剧现货“高升水”行情,但中长期铝价仍不乐观,关注电解铝产能复产及供应到货及情况。 铜铝 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 分析逻辑基于本人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 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独立性申明: 国信期货研究 Page 2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以信为本 点石成金 一、宏观热点 11月最重要的事情便是11月8日美国大选。就在一周之前,在总统辩论中远远好于特朗普的希拉里,还被认为是胜算满满的。选举的结果只在于希拉里能以多少胜率赢得选举。但是随着FBI突然宣布重启调查邮件门,大选再生变数。美股受影响已经多天连续下跌,美元指数也持续下挫。本周总统选举正式开始,各位投资者做好准备,感受市场的剧烈震动吧。 商品方面,OPEC,EIA和IEA本周都将公布月报,月报关于原油产量等的统计,将进一步影响原油市场的波动。受OPEC减产协议的不确定性影响,油价最近一直在上蹿下跳。就在最近两天,OPEC减产协议就已经一波三折。先是OPEC高官否认沙特威胁大幅增产的传闻,又有媒体消息称若未能达成协议,所有产油国都可能增产。最后OPEC高官透露,取得了执行减产协议方面的重大进展。 国内方面,本周的焦点将会是10月CPI和PPI数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9月CPI同比上涨1.9%,好于预期,PPI四年半来首次转正。一时之间,通胀之声此起彼伏,通缩似乎不再是一个问题。10月通胀的数据公布,将进一步证实,事实究竟是9月通胀数据因基数低等技术原因而暂时回暖,还是通胀确实在回暖,经济确实逐渐企稳。目前,彭博经济学家的预期是,CPI和PPI都将进一步回暖。 二、铜产业分析 1、周期:熊市后期,产业洗牌重整 从周期角度来看,大宗工业品结束“黄金十年”后正处于熊市中后期,供大于求和企业微利成常态,以电解铝为代表的有色价格走势受到金融属性褪色和商品属性的双重制约,一些产业巨头陷入财务和业绩困境,企业在去产能、去杠杆、现金流偏紧和财务成本高企中挣扎,供应端或主动或被迫降速,而需求端难见明显起色,有色相关的采选、冶炼及延压加工行业投资持续,政策性刺激与商业性调整交织,面对中国供给侧改革和央企重组政策下,有色相关产业链企业经历新一轮重整洗牌。 图:近年来,有色矿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同比增速整体仍弱(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信期货研发部 -40-20020406004008001,2001,6002,0002011年1月 2011年7月 2012年1月 2012年7月 2013年1月 2013年7月 2014年1月 2014年7月 2015年1月 2015年7月 2016年1月 2016年7月 有色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 累计同比(右轴) 国信期货研究 Page 3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以信为本 点石成金 图:近年来,有色冶炼及延压加工行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同比增速持续下滑(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信期货研发部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经济前景展望报告中预计,2016年全球增长率为3.1%。IMF警告称,全球经济或将出现普遍放缓。而中国作为全球金属消费第一大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预计对有色金属等商品的价格产生负面影响,IMF称中国金属消费量的年增长率已从1995-2008年间的10.3%放缓至2010-2014年间的3.2%,预计金属价格在2016-2017年仍将整体处于整体熊市格局。 事实上,大熊市下不乏阶段性反弹行情,行业动态供需在价格变化后的“再平衡”,以及市场利空被透支后空头离场,往往推动商品价格的在年内展开超跌反弹的修复行情。然而,目前国内有色行业供应端压力明显减轻,而关键的需求改善仍待确认,资金和市场情绪变化同时扰乱市场。目前电解铝作为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代表,国内整体供应压力增长偏缓,需求端依赖行业结构性调整推动(铝水生产广泛化),后市更多依赖低库存与成本因素支撑,阶段性反弹受限于电解铝复产及新增产能限制。 图:有色金属价格处于2011年以来熊市格局下的阶段性反弹(以2010年末 LME电子盘收盘价为基期比较) 数据来源:伦敦金属交易所,国信期货研发部 -20-1001020304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11年1月 2011年7月 2012年1月 2012年7月 2013年1月 2013年7月 2014年1月 2014年7月 2015年1月 2015年7月 2016年1月 2016年7月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 累计同比(右轴) -80-60-40-20020402011年1月 2011年7月 2012年1月 2012年7月 2013年1月 2013年7月 2014年1月 2014年7月 2015年1月 2015年7月 2016年1月 2016年7月 LME铜 LME铝 LME锌 LME铅 LME锡 LME镍 涨跌幅(%) 国信期货研究 Page 4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以信为本 点石成金 图:投机性较强锌表现出极强弹性,而铜的涨幅受到过剩制约(以2015年末 LME电子盘收盘价为基期比较) 数据来源:伦敦金属交易所,国信期货研发部 3、全球: 铜精矿偏宽松,精铜供大于求 从铜市供需来看,根据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发布报告称,2016-2017年全球精炼铜市场供需预计“基本平衡”,由于全球经济疲弱前景、铜矿项目推迟以及价格相关的减产行为,使得业内对对全球铜产量及需求量的预估大多进行下修,但由于前期矿山产能投入高、投资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产能增速迅速掉头,2016年铜精矿料维持偏宽松格局。对于精炼铜供应来看,考虑到铜冶炼企业的产能释放程度往往视加工费和铜价趋势性变化而动态调整,同时以中国国储为代表的政府性质的买盘及行动依据并不透明,使得2016年铜供需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全球铜市大体维持供需“紧平衡”的状态。 图:全球精铜供需平衡情况(单位:千吨) 数据来源:ICSG,国信期货研发部 -20-1001020304050602016年1月 2016年2月 2016年3月 2016年4月 2016年5月 2016年6月 2016年7月 2016年8月 2016年9月 2016年10月 LME铜 LME铝 LME锌 LME铅 LME锡 LME镍 涨跌幅(%) -300-200-10001002003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011年1月 2011年7月 2012年1月 2012年7月 2013年1月 2013年7月 2014年1月 2014年7月 2015年1月 2015年7月 2016年1月 2016年7月 季调后过剩量(右轴) 全球精铜产量(原生+再生) 全球精铜消费量 国信期货研究 Page 5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以信为本 点石成金 图:全球铜供需平衡与价格展望 数据来源:CRU,国信期货研发部 3、中国:利润丰厚刺激冶炼产能增长 目前,国内铜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压力不及其他有色行业大,下半年铜精矿料维持偏宽松格局,国内整体供应压力难减,加上需求端外强中干,存在电力投资落实不到位的制约,后市更多依赖宏观政策博弈与流动性主导。从铜精矿加工费来看,由于铜精矿建设周期较长,一般需要3-5年,受前期铜价高企资本支出较高影响,目前铜精矿供应迎来高峰,2016年铜精矿的长单TC为97.25元/吨,处于近年来高位,而现货TC受Grasberg,Cerro Verde和Las Bambas矿逐步达产影响攀升至100美元/吨以上,按照季节性规律,预计四季度粗炼产能利用率大约在78%左右高位。目前全球铜精矿的产量增长完全弥补了部分废铜供应量的缩减,且铜精矿加工费高企推动冶炼厂扩张计划还在不断加大,精铜供应过剩格局预计还将持续。 图::中国铜供需平衡与价格展望 国信期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