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诚信国际]: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省域副中心城市竞争力及区域城投公司发展分析——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省域副中心城市竞争力及区域城投公司发展分析——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建筑建材2023-11-22桂兰杰、章毅中诚信国际「***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省域副中心城市竞争力及区域城投公司发展分析——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特别评论 1 2023年11月 目录 要点 1 引言 2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的背景及当前格局2二、芜湖市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 3 三、中部五省副中心城市比较分析 7 四、芜湖市副中心城市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协同现状 12 五、芜湖市平台企业在实现区域战略定位中承载的职能作用 13 结论 17 专题研究 联络人 作者 政府公共评级部 桂兰杰 027-87339288 ljgui@ccxi.com.cn 章 毅 027-87339288 yzhang.zy@ccxi.com.cn www.ccxi.com.cn 省域副中心城市竞争力及区域城投公司发展分析 ——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核心增长极的空间压力,近年来以中西部省份为代表逐渐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本文主要通过与安徽省内地市以及其他中部省份副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财政、产业、区位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了解芜湖市在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及不足,同时对其副中心城市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协同现状和平台企业在实现区域战略的职能作用进行分析。 要点  芜湖市经济财政体量及发展质量在安徽省下辖一般地市中占优,依托自身合理的产业布局、发展良好的优势主导产业以及较快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维持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稳定的财政收入结构;同时,自身较好的产业基础、企业发展环境和省内相对占优的区位优势亦是其完善副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依托。  相较于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建设时间较长的洛阳市、襄阳市和赣州市等来看,芜湖市整体经济体量相对不足,自身经济和财政实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合肥和南京等城市对芜湖市产生的虹吸效应亦使得其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市的区位、产业等优势有所弱化。但是,与其他主要副中心城市相比,芜湖市在经济发展质量、财政收入结构和质量、创新和企业培育环境以及芜湖港港口区位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芜湖市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并提升副中心城市功能作用的重要优势,目前在战略发展实现的过程中仍存在省内政策倾斜不够、主导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创新及人才发展仍相对不足等困境,需要在主导产业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优化,在进一步突出自身产业优势的同时,与长三角经济圈城市的优质产业形成关联补充效应。  芜湖市平台企业职能划分清晰,在城市能级提升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亦形成了较大的债务规模,加之政府自身债务的叠加,区域整体债务水平较高;但芜湖市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平台企业提供了相对较好的融资环境,也为平台企业进一步助推芜湖市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中诚信国际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 中诚信国际特别评论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特别评论 2引言 近年来“强省会”发展概念在推动局部省域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西部区域的影响尤为明显,并形成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多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域中心城市乃至国家中心城市。但省会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范围存在一定限制,难以以自身之力带动整个省域的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核心增长极的空间压力,近年来中西部多个省份逐渐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以期通过多个增长极带动全省均衡发展。本文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通过对芜湖市区域经济、财政、产业等基本情况以及与省内一般地市和其他典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对比,分析芜湖市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目前存在的不足,同时对芜湖市实现副中心城市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协同发展现状和芜湖市平台企业在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中所承担的职能作用展开分析。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的背景及当前格局 (一)形成背景 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系秦尊文教授根据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省会城市地理区位特征等因素于2001年首次提出,该理论在2002~2003年在湖北省得到实际运用,在湖北省提出建设宜昌和襄阳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后,其他中西部省份根据自身区域发展特征相继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2020年《求是》杂志发表习总书记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分析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并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而后全国范围内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加快推出,同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发布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及《“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并以国家层面确定了徐州市、洛阳市、襄阳市、长治市、赣州市、延安市、遵义市等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当前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区域,其中中部省份均已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东部地区仅江苏徐州及广东三地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东部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内存在多个实力较强的地市可对周边区域形成辐射作用,其副中心城市可能并不是省内经济实力最强的几个城市,而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对经济优势的城市,或是为了设立副中心城市以承担特定职能,如广东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区域分布不均衡,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经济体量占整体经济体量三分之二左右,但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故先后设立汕头、湛江和珠海为副中心城市,一方面可通过汕头和湛江带动粤西南和粤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珠海承载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功能;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且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但相较而言苏北区域整体实力弱于苏南区域,江苏省确定徐州为副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徐州市五省通衢的辐射效应,在推进徐州产业转型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更好发展。因此,东部地区建设副中心城市主要是为解决其相对弱环问题,其已经形成的多个经济强市本身就具有一定 中诚信国际特别评论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特别评论 3辐射效应,因此部分地区对副中心城市的建设需求不大,但对于整体经济财政实力较弱且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中西部省份来说,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则尤为重要。而在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中,西部部分省份相关城市存在其本身拥有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但自身发展尚不能承载副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因此出现了酒泉-嘉峪关、伊宁-霍尔果斯等联合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形式。 从中部省份来看,湖北、湖南、江西、河南与山西均已规划2~3个副中心城市,从这几个省份行政区划来看,副中心城市主要布局在本身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且其周边区域存在省会城市较难辐射到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区域。而安徽省目前仅布局有芜湖市一个副中心城市,且在区位上紧邻省会合肥市,该布局规划或因目前安徽省南部或北部城市经济财政实力相对一般,难以承载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可通过合肥市与芜湖市的联动更好实现与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然后在提升芜湖市副中心城市功能的同时亦可借助长江经济带的辐射作用带动南北区域发展。 表1:我国各省副中心城市设立情况 时间 省域 区域 2002.05 湖北 宜昌、襄阳 2005.12 江西 九江、赣州 2007.01 广西 柳州、桂林 2008.05 河南 洛阳 2012.02 甘肃 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 2012.05 新疆 喀什、伊宁-霍尔果斯、库尔勒 2017.08 宁夏 固原、中卫 2018.07 青海 格尔木 2019.12 山西 大同、长治、临汾 2020.11 陕西 宝鸡 2020.12 湖南 岳阳、衡阳 2021.02 安徽 芜湖 2021.04 云南 曲靖 2021.10 河南 南阳 2021.11 陕西 延安 2021.11 贵州 遵义 2022.05 四川 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查询,中诚信国际整理 二、芜湖市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 芜湖市经济财政体量及发展质量在安徽省下辖一般地市中占优,依托自身合理的产业布局、发展良好的优势主导产业以及较快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维持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稳定的财政收入结构;同时,自身较好的产业基础、企业发展环境和省内相对占优的区位优势也是其副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依托。 芜湖市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成员。继2021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 中诚信国际特别评论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特别评论 4首次提出支持芜湖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来,2023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官方文件明确芜湖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予以政策支持。本节将从经济、财政、产业及交通区位等多方面论证芜湖市能从安徽省下辖一般地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 经济体量占优,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城镇化进程较快。近年来芜湖市经济水平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2年实现GDP总值4,502.13亿元,同比增长4.1%,经济总量稳居安徽省下辖地市次位。近年来芜湖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均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波动,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仍是芜湖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芜湖市近年来产业结构基本稳定,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4.0:47.4:48.6,二三产业是芜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8.4%,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55.7%,增长贡献率达78.9%。2023年1~9月,芜湖市GDP总值进一步增长至3,556.30亿元,同比增长6.0%,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此外,2020年以来芜湖市人口保持净流入态势,2022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为373.10万人,芜湖市城市化进程处于安徽省下辖地市前列,仅次于合肥市,同期末芜湖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55%。经济体量的相对优势、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以及领先的城市化进程为芜湖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提供有力支持。 图1:芜湖市近年来GDP及工业增加值情况 图2:芜湖市近年来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官网,中诚信国际整理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官网,中诚信国际整理 图3:2022年安徽省下辖地市经济概况 图4:2022年末安徽省下辖地市城镇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