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新华社智库]:全球共同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学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全球共同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学

2023-10-20新华社智库绿***
全球共同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学

“一带一路”发展学——全球共同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 aXrUiUpWqVdV9PbP6MpNqQoMoNfQmNoOjMnPoObRrQqQwMoNqQNZtQvM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①——习近平①习近平在欧亚经济联盟第二届欧亚经济论坛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2023年5月24日。 导论........................................................................1第一章“一带一路”发展学的形成脉络........................41.1因应现实:推动发展合作的新思路........................51.2传承历史:谱写丝路精神的新乐章........................71.3走向未来: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8第二章“一带一路”发展学的实践成效.....................112.1突破发展瓶颈:“要致富先修路”........................122.2培育增长动能:贸易投资双引擎...........................192.3深化多元合作:形成聚合效应..............................242.4开拓新兴领域:健康、绿色、数字、创新...............30第三章“一带一路”发展学的理论逻辑.....................353.1CEC发展动力模型.............................................373.2四大发展要素再优化..........................................433.3一项行动原则与两大价值坐标..............................48第四章“一带一路”发展学的世界意义.....................514.1全球发展与治理新愿景.......................................524.2以合致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57结语.....................................................................61 “一带一路”发展学导论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有学者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绝妙的创举。随着越来越多合作方积极响应,这一倡议由构想而不断具象,不断演进,如同一棵众人培育下茁壮成长的“生命之树”。10年来,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其中,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相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重要成果文件。“一带一路”还成为近年来国际学界研究的热词。共建“一带一路”已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具体成就,并对国际社会更加重视“共同发展”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深入调研“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广泛梳理“一带一路”中外研究,本报告发现,现有的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难以对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足够解释,需要以更大视野,结合经济全球化遇到的系列难题以及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的风险挑战,对共建“一带一1 “一带一路”发展学路”给全球发展事业乃至改善全球治理带来的实践新经验、理论新启发作出更加系统、准确的分析、概括、阐发。本报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孕育产生一种更具包容性、实效性的发展学——“一带一路”发展学。在廓清“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梳理“一带一路”实践成效的基础上,本报告探讨了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演进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并讨论了其因应时代、面向未来的世界意义。本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发展学是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理念和高质量共建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国际合作理论。其基本要义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以尊重各国制度、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遵循互利共赢、以人为本两大价值坐标,通过对政府、资本、社会、生态四大发展要素定位和功能的再优化,实现发展资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助力参与方获得更多进入市场、发展产业、改善民生的机会。以“联 通”(Connection)、“赋 能”(Enablement)、“协同”(Coordination)为动力支撑的发展动力模型(CEC发展动力模型)是“一带一路”发展学的核心内容,它致力于解决全球发展两大2 “一带一路”发展学关键问题——增长动力不足与发展持续失衡。本报告认为,CEC发展动力模型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以及政府作用的重视,与经济学家们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反思形成了呼应。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带一路”发展学是中国在与世界密切互动中所取得的发展经验共享。它强调的是各合作方发展目标的协同,是“合唱”而不是“独奏”;它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寻求通过开放合作创造新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本报告认为,作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推动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建“以合致和”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全球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贡献了新方案。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之下,国际合作面临新挑战。我们认为,此时探讨“一带一路”发展学,思考各国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具有很强现实意义。3 “一带一路”发展学第一章“一带一路”发展学的形成脉络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①——习近平①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2021年4月20日。4 “一带一路”发展学什么是21世纪全球最大难题和共同追求?发展,依然是发展。对于这项共识,世界少有异议。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发展的动能、模式、理念和实效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如果说20世纪的发展合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合作,主要是由北向南,由发达国家主导,在21世纪的今天,发展合作变得更加多元化:由北向南,由南向南,甚至由南向北的合作日益增多,这其中,中国无疑是一个关键行为体。过去10年来,随着中国提出倡议并携手各方推动实践、形成可观成效,世界日益关注到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合作新思路——我们称之为“一带一路”发展学。1.1因应现实:推动发展合作的新思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国会,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彼时的欧洲,正在因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后的二次衰退烦恼;亚洲主要发达国家日本,焦虑于通货紧5 “一带一路”发展学缩和增长停滞;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在后金融危机和阿富汗战争的泥淖里挣扎。全球总需求萎缩,经济学家萨默斯悲观预言“大停滞”,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再发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在二战后接受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多达数万亿美元,但只有寥寥无几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大量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贫困的考验,在发展的困境中寻路。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7.7%,外汇储备达3.82万亿美元,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此3年前,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国,此后中国一直保持领航,持续释放增长红利。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角色发生历史性改变,在全球发展合作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发展模式也亟待应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始大规模结构调整。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需要,也契合了国际合作的现实需求。作为最大新兴经济体,中国一端连着最广袤6 “一带一路”发展学的大陆,一端朝向最广阔的大洋;“世界工厂”依然稳健,“世界市场”冉冉而升。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超大规模经济体,处于全球发展合作的特殊时空交汇点。1.2传承历史:谱写丝路精神的新乐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现实的投射,也是历史的回响。有学者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中国西部就形成了一条连通东西方的古老商路。当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一名词会在21世纪成为擘画全球发展蓝图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地球上东西方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破解当今全球发展面临的多重障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丝路精神,致力于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共建国7 “一带一路”发展学家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五通”建设和“三共”原则是共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两大重要支柱。“五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重要保障,设施联通是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人文基础。“三共”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体现了相互尊重、开放协商、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观,回答了全球发展合作中“谁来干”“怎样干”“为谁干”的重大问题。2016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第2274号决议首次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内容。2017年9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未来轮廓初显,并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支持和响应。1.3走向未来: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崇尚实干,已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其建设理念也不断与时偕行、8 “一带一路”发展学不断完善。2018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①次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就此达成共识,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题和基本方向。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面对新冠疫情等新挑战,2020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四个新方向: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①《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新华社,2018年8月27日。②胡必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系统论述》,《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10期,第102页。9 “一带一路”发展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①作为一项宏大的创新型国际合作安排,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建设更美好世界的新可能。在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看来,一个全新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正在形成,“一带一路”将是促成这种秩序的因素之一。②①《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华社,2021年11月19日。②《互学互鉴的沃土合作对接的桥梁互利共赢的纽带——来自“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的报告》,新华社,2019年4月29日。10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