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全球化智库]: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趋势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趋势

2020-09-15-全球化智库华***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趋势

- 1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2019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2019年OECD世界教育论坛年会报告引 言文明的繁盛,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而国际理解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正是以责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为核心价值,倡导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以构建更加包容的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交流,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2019 年对于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里程碑——这是中国更好地理解世界、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新时代,更是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新时代。历年来,世界各国以及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 ( OECD ) 在内的国际组织 , 都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持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理解教育被引入中国后,更得到教育界越来越聚焦的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有中国特色的新探索出现。鉴于此,本报告较为全面呈现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当今中国的理念基础、实践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总结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国方案,以期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个窗口,为构建基于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共识基础。本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全球影响力,并论述了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时代意义;第二部分从课程、师资、对外交流与合作、评价等方面,铺述了中国学校以及非营利组织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第三部分,从实证和定量的维度,介绍了依据中国国情修订后的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抽样测评结果;第四部分,基于前述的基础提出了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未来展望。 - 4 -- 5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引 言第一章 背景: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1.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全球影响力2.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时代价值 第二章 行动: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1. 中国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践1.1 课程设置形式多样,以学科渗透为主1.2. 师资培训:以职后培训为主,多用“在地国际化”形式 1.3 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搭建网络平台1.4 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有效驱动发展2. 中国非营利组织国际理解教育实践 2.1 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中国国际理解教育走向世界2.2 中国其他公益组织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第三章 效果:中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效果—— 以全国公立学校抽样调查为例 1. 调查背景1.1 框架修订1.2 具体抽样方案0306071114151519202122222628292930目 录2. 总体情况2.1 总分对比2.2 指标对比3. 描述性统计亮点3.1 本土文化自信3.2 全球议题了解3.3 学生未来就学 / 就业倾向4. 独特变量4.1 经济基础:国际理解教育发展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4.2 家庭资本: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4.3 师资力量: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核心变量第四章 展望:中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未来1.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政策落地 2. 发挥非营利组织优势,构建教育共同体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资源支持4. 学校深化实践,多维并举4.1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宣传,在深度与广度上提升共识 4.2 聚焦师资培训与专业成长,提升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力4.3 鼓励探索多元教育方式,优化课程供给31313233333435363637404445454646464647 - 6 -- 7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 背景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第一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传统教育很少关注国际事件以及不同民族、国家或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国际理解”(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理念。在随后的几十年中,UNESCO 不断完善国际理解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的涵义、宗旨和方法。1952 年,UNESCO 指出希望人们能够通过教育意识到一个全球性国际社会和组织的存在,促使人们承认各文明和民族的同等地位,加深对于不同民族间相互依赖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让人们为提升国际理解和合作尽到自己的责任。①1964 年,UNESCO 表示,为了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应推广最新的教育方法,传播与联合国、普世人权以及其他国家情况相关的知识和信息。②UNESCO 认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可以与世隔绝地存在,强调了国家间通过国际舞台寻求和解的必要性。同时,UNESCO 也表示,世界各国不能够否认冲突的存在,否认这些事实是不负责任且危险的。在实践层面,UNESCO 开始与联合国其他机构一起试着在不同阶段调整教育目标和行动,同时在不断变换的世界环境中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冷战期间敌对的意识形态给UNESCO的工作造成了挑战,但UNESCO仍试着通过教育消除仇恨,推动国际理解。1974年,UNESCO第十八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教育的建议书》。该文件特别强调了国际理解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性,着重突出了包含“国际理解”、“合作”和“和平”在内的“国际教育”,这样的国际教育以发展人民与人民之间、拥有不同社会和政治系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善关系为原则,以① UNESCO.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s (April 1951 to July 1952), Chapter VIII [R/OL]. (1952-10)[2019-05-03]: 211-212. ② UNESCO.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xamples and Suggestions for Classroom Use [R]. UNESCO, 1964.1.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全球影响力 - 8 -- 9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为基础①。后来,国际理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常与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全球公民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这些理念相辅相成,一同在 UNESCO 的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平教育兴起于 20 世纪后期,这一理念认为,个人以及国家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应为了共同生存而团结在一起②, 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而国际理解则是为和平打下基础的重要途径之一③。 冷战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到来见证了国际社会所经历的新改变,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仇视以及其他各类仇恨和暴力活动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UNESCO 于 1995 年发布《和平、人权与民主教育行动宣言与综合框架》,倡导建立一个由多行为体组成的教育系统,以实现和平、人权、民主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这一文件还指出,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知识、理解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促使全球相互依存、推动地方行动的重要力量④。2001 年,UNESCO 大会通过了第 39 条决议,再次指出了国际理解的重要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命的核心,宽容、普世性、相互理解、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以及促进和平文化等价值观,鼓舞了国际组织、国家、民间社会和公民个人采取更多的行动”⑤。 21世纪以来,国际理解教育又与联合国推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的基本价值观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构建一个宽容、非暴力以及和平的文化”①。《宣布 2016 年为国际全球理解年(IYGU)》②, 进一步解释了全球理解教育的内容,指出为了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遵循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倡导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则十分重要。因此,人们需要丰富他们关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并且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弥补国家间、地区间以及地方间在行为和决策上的差距。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还在 UNESCO 对全球公民教育的推动中得到了体现。为了实现 2030 年议程,全球公民教育在培养能够实现和平及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之下,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处于一个实现长期命运共同体的中间阶段。因此,培育有担当的全球公民成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张,全球公民教育应帮助人们获得能够解决全球挑战的认知和技能,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宽容、包容及安全的世界。全球公民教育包含认知、社会心理及行为等维度。认知维度包括与全球议题及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联通和依存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社会心理维度则涉及人类的归属感、共享的价值与责任、心灵相通、团结以及对差异和多元的尊重。行为维度则倡导建立一个各层面上更加和平与可持续的世界③。 从全球公民教育的各维度内涵中可以看到,国际理解教育内核与全球公民教育息息相关,前者能在后者的发展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后,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积极响应,结合自身情况,推动理念落地。在实践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一词虽然有时会被“国际教育”、“全球教育”等词代替,但其核心精神得以传承。例如, 2011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颁布了《全球视角下澳大利亚学校全球教育的框架》。该框架强调,中小学教育的核心是使年轻人参与塑造一个更好的、共享的未来世界,为一个可持续性的未来世界构建和平环境;注重发展与临海和邻国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更应如此;学生要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和① UNESCO.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dopt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at Its Eighteenth Session, Paris, November 19, 1974 [C]. Paris: UNESCO, 1974.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08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② UNESCO. Final Report of the 44th Sess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Geneva [R].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1994.③ UNESCO. Adult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Human Rights and Peace: Report of the Workshop Held at UIE, Hamburg,18-19 April 1991[R]. Hamburg: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1991.④ UNESCO. Declaration and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ction on Education for Peace,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based on th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