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头豹研究院]:烧碱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 发现报告

烧碱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基础化工2023-08-23头豹研究院机构上传
烧碱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Leadleo.com 客服电话:400-072-5588 烧碱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谢 谢俊 2023-05-19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版权有问题?点此投诉 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工业制品/工业制造 行业: 工业应用场景丰富 离子膜法 产业自给率高 关键词: 行业定义 烧碱,即氢氧化钠,也称苛性钠、烧碱、火碱,化学式为… AI访谈 行业分类 根据形态不同,烧碱可分为固态烧碱和液态烧碱两类,具… AI访谈 行业特征 中国烧碱行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发展程度较高,烧… AI访谈 发展历程 烧碱行业 目前已达到4个阶段 AI访谈 产业链分析 上游分析中游分析下游分析 AI访谈 行业规模 2017-2022年中国的烧碱产量呈现稳定上升的演变趋势… AI访谈数据图表 政策梳理 烧碱行业 相关政策5篇 AI访谈 竞争格局 根据中信建投所披露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烧碱企业… AI访谈数据图表 摘要烧碱即氢氧化钠,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碱,是氯碱工业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过去五年,中国烧碱行业市场规模(按产量计)呈现小幅增长,于2014年的3,063.5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3,420.2万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8%。未来,在烧碱新增产能设备陆续投产,下游需求持续增加的推动下,中国烧碱市场规模有望于2023年达到3,984.2万吨。 烧碱行业定义[1] 烧碱,即氢氧化钠,也称苛性钠、烧碱、火碱,化学式为NaOH,白色结晶性粉末,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碱,易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也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发生潮解和变质反应。烧碱是氯碱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可作酸中和剂、配合掩蔽剂、沉淀剂、沉淀掩蔽剂、显色剂、皂化剂、去皮剂、洗涤剂等,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1:https://zhuanlan.z… 2:https://www.chem… 3:知乎专栏、化工百科 烧碱行业分类[2] 根据形态不同,烧碱可分为固态烧碱和液态烧碱两类,具体如下: 按照形态进行分类 固态烧碱 固态烧碱即固碱,是以固态形式表现的烧碱,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固碱为片碱。片碱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常 被用作干燥剂使用。 烧碱分类 液态烧碱 液态烧碱即液碱,是以液态形式表现的烧碱。由于生产工艺不同,液碱浓度通常在30%-32%或40%-42%之间。液碱和固碱除表现形式不同外,在其他方面,如应 用领域、生产厂商等,差别较小。 [2]1:https://zhuanlan.z… 2:https://yixue.com/… 3:知乎专栏、医学百科 中国烧碱行业特征[3] 中国烧碱行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发展程度较高,烧碱生产企业分布与原料产地分布之间具有趋同性,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同时伴随着化工技术的进步,烧碱行业生产装置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能够有效优化产能结构。另外,中国烧碱行业龙头企业在持续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推动其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1生产装置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烧碱生产装置一体化的发展,能够有效优化行业产能结构,但同时也会加快行业内中小企业的出清速度。 烧碱和聚氯乙烯(PVC)是氯碱工业两大产物,部分氯碱企业通过完善一体化生产装置,降低外购风险及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氯碱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生产装置一体化发展:(1)以盐化工为中心,实现从上游原盐到烧碱的单产业链一体化生产;(2)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全面覆盖,实现从上游煤炭、原盐、原油到烧碱、PVC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未来,伴随一体化装置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加之政府去产能策略的持续深化,行业内中小企业将加速出清,剩余企业为进一步提高产能,提升竞争 力,将投入到一体化装置建设中来。 2行业内龙头企业兼并收购进程加快 中国烧碱行业资源整合度随着行业兼并收购的进行而逐渐攀高。 现阶段,中国烧碱行业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参与者众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产能前十的企业总产能占比仅为21.9%。烧碱行业属于高污染、高风险产业,伴随环保形势日益严峻,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烧碱行业的污染、安全问题成为政府重点关注对象,且结合《环境保护税法》要求提高化工企业治污能力,烧碱行业内产能低、环保投入不足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烧碱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化运作。未来,中国烧碱行业内兼并收购进程将加快,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多家企业已加快兼并收购进程。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提高烧碱产能,完善产业链,具体如下:2023年4月,万华化学收购烟台巨力的方案获得审批,将能够进一步实现烧碱原材料资源合理化利用,提升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实现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全产业链覆盖,巩固其在烧碱化工领域的龙头地位。 3烧碱生产企业分布与原料产地分布之间具有趋同性 受控制原料运输成本的影响,中国烧碱产能区域性分布特点较为显著且集中,但行业本身集中度不高。 根据中国烧碱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受烧碱原料的运输成本影响,烧碱企业产能区域性分布特点较为显著,其中华东地区是中国烧碱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其产能占比约2209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比重为49.88%;其次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产能分别为762、623万吨,占比分别为17.21%、 14.07%;华中、西南、东北、华南地区产能占比分别为8.47%、4.95%、2.78%和2.64%。虽然中国烧碱生产量在地域上较为集中,但是中国烧碱行业的集中度并不高。截至2022年,中国烧碱企业共163家,产能高于100万吨/年的企业仅4家,合计产能约为0%,产能在50万—100万吨/年的烧碱生产企业共20家,合计产能占比约为30%。 [3]1:http://www.ccin.co… 2:http://news.enort… 3:https://chem.voge… 4:https://xueqiu.co… 5:中国化工网、北方网、… 中国烧碱发展历程[4] 中国烧碱行业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实业家通过开办氯碱化工厂,以期振兴中国化工产业。中国烧碱行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先后经历体制改革、生产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事件,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 萌芽期1929~1948 1929年,中国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氯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现上海天原化 工厂),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产品,拉开中国烧碱行业的序幕。在爱国实业家的倡导下,西山化学厂、沈阳化工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先后建成,开始探索生产烧碱。但受战乱影响,以上氯碱厂先后经历多次搬迁,生产水平受限。1949年前,烧碱平均年产量仅1.5万吨。 此阶段,中国烧碱企业主要以自发的形式开展,未取得规模效应,未受到国家支持,烧碱生产技术从 欧美国家引进,以水平隔膜电解槽为主,且烧碱品质较差。 启动期1949~1977 1949年中国政府鼓励化工产业发展,氯碱厂恢复重建,烧碱行业得到初步发展。1952年,锦西化工 厂建成水银电解槽,烧碱纯度大幅提升,1956年锦西化工厂再次建成中国首台水银整流器,推动烧碱技术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出资6.45亿元在衢州、广州、武汉、福建、合肥、常州、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13个年产0.75-3万吨/年规模的氯碱厂,并于1959年建成,推动烧碱产能大幅提升。1974年,中国首批40台、30cm2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投产。 此阶段,中国烧碱行业主要由政府主导,在提高设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电解技术和配套设备进行 改进。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烧碱制备技术还处于隔膜电解法阶段,尚未在离子膜电解法上有所突破,行业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高速发展期1978~2010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对外贸易程度加深。1984年,在国家批准下,北京化工机械厂引 进离子膜电解槽生产技术,推动中国烧碱生产技术向离子膜电解技术革新。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氯碱企业纷纷从欧美日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如1986年,盐锅峡化工厂引进日本旭化成离子膜法电解技术等,推动中国烧碱行业规模化发展。截至2010年,本土氯碱企业先后从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引进数十种离子膜法电解槽,总产能超过1,300万吨/年。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加快离子膜电解技术的研发进程。1993年,沧州大化集团采用了北京化工机械厂自主研发的MBC-2.7型复极式离子膜法电解槽,成为中国首家使用本土自产离子膜法电解槽的企业,为推广国产化离子膜法电解槽开创先河,推动中国烧碱行业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烧碱产能已超过3,000万吨/年,其中离子膜烧碱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已超过50%。 引进西方先进化工技术,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烧碱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行业到了高速发展期。 高速发展期2011~2023 政府大力支持、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中国烧碱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烧碱行业产能过剩、污染问题也受到公众关注。“十二五”以来,中国政府颁布多项环保政策,要求烧碱企业提高自身三废处理能力,同时伴随去产能政策的不断落地,烧碱行业新增企业数量及产能增速放缓。此阶段,中国烧碱行业产业结构发生改变,高污染隔膜电解技术快速被淘汰,离子膜电解技术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行业内污染大、规模小的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或被淘汰。 中国烧碱行业逐渐向优化产能结构和环保节能生产方向转移,中国烧碱行业整体趋于平稳发展。 [4]1:https://mp.weixin.… 2:中信建投 中国烧碱产业链分析[5] 中国烧碱行业产业链上游主体为原盐供应商,为烧碱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中游主体为烧碱生产企业,负责烧碱的生产与销售,是烧碱生产技术的所有者;下游主体为烧碱需求生产企业。 在烧碱行业产业链上,上游的原盐供应商位居关键,原料的稳定供应和价格的合理性对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烧碱行业上游资源的分配主要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政策因素,由于盐湖卤水和海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沿海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企业在烧碱行业上游资源的获取上相对占优势。中游的烧碱生产企业需要关注去产能政策和节能环保方针的深化,注重制碱工艺的智能化提升和效率提高,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下游,消费者对烧碱的需求量和品质要求也直接影响着烧碱行业的发展,烧碱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氧化铝等金属冶炼、医药、造纸、纺织印染工业和肥皂制造业等,其中氧化铝领域的需求占比达32%,化工 16%,造纸12%,纺织印染11%,近年来,氧化铝新增产能较多,相应带动烧碱行业需求提升。 从烧碱行业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由于节能环保政策和去产能规划的持续深化,烧碱生产企业将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行业向高效、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烧碱生产企业需要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拓宽优质烧碱产品的销售渠道。 生产制造端 原盐供应商 上游厂商 山东昊邦化学有限公司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 查看全部 东营华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上 产业链上游 中 产业链上游说明 原盐是烧碱合成主要原材料。烧碱合成所需原盐有三大来源:(1)开采盐湖矿制得的湖盐,主要分布在盐湖地区,在中国原盐产量中,湖盐占比最高达到55%左右;(2)以海水为原料制得的海盐,分布在沿海地区,在中国原盐产量中,海盐占比约30%;(3)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井矿盐,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井矿盐占比约15%。中国盐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原盐生产国与消费国,过去五年,中国原盐产量呈现波动下滑趋势,由2017年的6654.178万吨下降至2022年的4986.4万吨,但年产量整体保持在4000万吨左右。盐是国家计划分配的重要物质之一,用途广泛,伴随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盐在国民经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