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特别策划]: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与支付变革背景下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探析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与支付变革背景下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探析

2022-10-31-特别策划九***
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与支付变革背景下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探析

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与支付变革背景下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探析蒋晓婉 李苏骁方支付以及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支付工具,是“钱包”的内容。当前,第三方支付旗下的银行也可作为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用户也可在第三方支付中使用数字人民币,因此,数字人民币和传统电子支付不是直接竞争关系。基于同一维度的比较发现,数字人民币体系和一、数字人民币与传统电子支付的比较数字人民币与传统电子支付不在同一维度:数字人民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属于货币维度,而数字钱包、银行账户以及基于银行账户的第三方支付属于载体维度(如图 1 所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微信和支付宝(可引申为第三摘要:研发、推广数字人民币是我国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维护法币地位而实施的国家战略。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偿性、账户松耦合性、匿名性、低成本等特征,既独立于现有电子支付体系,又可通过银行账户与传统电子支付体系互联互通,将带来支付体系新一轮变革。本文阐述数字人民币与传统电子支付的关系,分析支付体系变革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设想数字人民币业务可持续商业模式,并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数字人民币;电子支付;可持续;业务模式作者简介:蒋晓婉、李苏骁,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16 现代金融导刊·2021 年第 10 期Special Planning 复花费、不可非法复制伪造、交易不可篡改及抗抵赖等特性,可实现双离线支付、可控匿名、加载智能合约,交易的即时性和安全性更高。二是双层运营的稳定性。数字人民币采用双层运营架构,央行处于运营体系的中心地位,负责向指定运营机构发行数字人民币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指定运营机构负责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和流通服务。双层运营模式既可较好地平衡央行审慎监管与市场创新驱动,又能最大化利用现行货币管理框架,贴合公众法币兑换习惯。相比传统电子支付的运营机构单层架构,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体系在基础运营管理、市场竞争结构上更加稳定。(三)用户使用层面用户推广目标决定了二者的社会价值差异。数字人民币以提升金融普惠水平为宗旨,既充分借鉴传统电子支付的技术和经验,又可以在不依赖银行账户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转移,多样化的钱包载体进一步提升支付的普惠性。而传统电子支付更多是为传统电子支付体系在货币属性、技术架构、用户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一)货币属性层面货币属性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差异。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具有价值特征,具备法偿性,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安全等级最高,不计付利息,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拒收。传统电子支付则是基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即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的商业信用,安全等级低于数字人民币,且商户有权利拒收。(二)技术架构层面底层技术和运营架构决定了技术演进差异。数字人民币的技术架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整体技术的先进性。央行构建统一的数字人民币分布式账本,按照长期演进技术方针,鼓励指定运营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和专业经验,开展技术竞争及技术迭代。数字人民币综合使用数字证书体系、数字签名、安全加密存储等技术,实现不可重图1 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体系的关系现代金融导刊·2021 年第 10 期 17Special Planning 实现盈利性目标。数字人民币的普惠优势体现在:一是具备账户松耦合性。基于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资金转移,可实现“支付即结算”。兼容基于价值(无需绑定银行账户)、基于准账户(仅需核验身份信息)、基于账户(绑定银行账户)等方式,用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数字钱包等级,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二是可搭载多种硬钱包载体。硬钱包是指通过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功能,依托IC 卡、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服务。硬钱包对终端设备和网络的依赖度较低,适合老人儿童等群体以及偏远地区用户使用,有助于缓解“数字鸿沟”问题。二、支付变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一是拓宽零售流量入口。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小额移动支付为突破口,集聚平台流量,侵蚀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加速金融脱媒。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将增加商业银行直接提供支付服务的渠道,有望成为打破第三方支付平台垄断小额移动支付的利器。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生态建设将助力商业银行引流获客,成为促进开放融合的全新抓手。二是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数字人民币凭借账户松耦合、双离线支付、可加载多种硬件钱包等特征,便利老幼群体、偏远地区居民等享受数字金融服务,有利于弥合“数字鸿沟”。商业银行可依托数字人民币业务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拓展县域、三农、老年等群体客户,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人民币不仅服务于建设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和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还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发挥数字化转型积累的专业优势,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力量优化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加速中小企业数字金融服务渗透,进一步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各行业创新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挑战一是提高负债不稳定性。对商业银行系统而言,数字人民币将提高商业银行存款支取便利度,使得客户持有现金意愿增加,可能减缓货币派生速度。对商业银行个体而言,人民银行要求数字人民币实现互联互通,杜绝设置支付壁垒,收单客户拓展、生态场景搭建等能力将影响数字人民币兑回存款规模,同业竞争过程中可能产生存款流失。二是加大客户维系难度。数字人民币业务将成为各行挖转客户的新契机,以支付场景建设和数字人民币兑换为切入点,拓展至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当前,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已经出现同业挖转重点客户的情况。三是加剧金融跨业竞争。数字人民币业务不仅考验运营机构的场景搭建能力、综合营销能力、存款承接能力,还考验运营机构的技术迭代能力、系统维护能力、内部控制能力等,以及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挖掘客户服务需求、提升服务效率、融合同业服务等能力。随着竞争维度的拓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三、可持续商业模式分析(一)主营业务依据数字人民币的运营周期,数字人民币产业链可概括为“发行端—分发端—用户端”,其中,商业银行及其运营机构的主营业务覆盖“分发端”和“用户端”,主要提供数字人民币兑出兑回和流通服务。1. 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运营机构在人民银行18 现代金融导刊·2021 年第 10 期Special Planning 额度管理下,面向个人客户、对公客户以及同业客户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数字人民币兑出兑回服务。人民银行明确运营机构不向个人客户收取兑换服务费,数字人民币兑换业务不能直接产生业务收入,但可通过促进存款沉淀、结售汇等方式间接产生息差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此外,数字人民币替代现钞而节约的运营成本,亦可视为数字人民币兑换业务的间接收入。2. 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流通服务主要涉及支付场景拓展、异型硬件钱包开发、商户收单、系统运维等方面,运营机构 IT 系统重要性大幅提升,并向“利润中心”定位转变。由于业务拓展过程中同业竞争较为激烈,用户议价能力较强,运营机构提供场景搭建、商户基础设施改造、异型钱包发放等服务需要一定规模前期投入来建立市场优势,待优势确立后可通过信息服务费、异型硬件钱包销售等增值服务实现业务收入。(二)场景与生态建设基于政策“保护罩”的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是运营机构的立身之本,而基于市场“大熔炉”的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是运营机构的生存之源。目前,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的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图2 数字人民币运营架构图3 数字人民币业务中的GBC闭环兑换服务为运营机构创造的盈利空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运营机构已选择在数字人民币流通环节发力,押注场景和生态的盈利潜力。运营机构发展场景和生态的目标是客户引流与资金归集,既可以在母行现存资源的基础上自建场景,也可以通过 API、SaaS、小程序等方式为 2.5 层的同业、电商搭建生态平台,引导客户将母行手机银行 APP 视为触及金融服务的统一入口。运营机构发展场景和生态的重点在于数字人民币资金闭环建设,在数字人民币资金循环过程中,守住 G 端集中兑出和 B 端集中兑回两道闸口,在政府数字人民币补贴发放、同业数字钱包营销、大型商户数字人民币转存等方面持续发力。运营机构发展场景和生态的难点在于客户留存与挖转,数字人民币场景和生态建设本质上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场景建设必须与资金闭环维护同步,保障资金沉淀与存现代金融导刊·2021 年第 10 期 19Special Planning 款转化,抓住数字人民币上线窗口期集结行内优势力量挖转 G 端和 B 端重点客户。四、启示与建议运营机构开展数字人民币业务,应坚持提升金融普惠性定位,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同传统电子支付错位竞争。数字人民币业务发展需充分发挥低成本、低门槛的普惠金融优势,挖掘智能化、安全性、可追溯的货币附加价值,进而实现商业可持续。(一)明确发展数字人民币业务的阶段性目标尽管人民银行提出不预设数字人民币推出时间表,但数字人民币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应用是必然趋势。在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过程中,运营机构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条件和国家战略,确定数字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二)围绕资金闭环关键节点铺设场景数字人民币目前处于试点阶段,场景建设应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抓牢数字人民币兑出和兑回两个闸口,主抓政府代发工资、各类财政补贴、社保账户等以财政资金发放作为用户数字人民币来源的场景,以及生活缴费、中小学校、医院、老年社区、城市交通等数字人民币归集至单一企业的场景。这两类场景的共同特征是,场景相对封闭,客户集中度高,前期场景建设投入较低,且场景排他性较强,易产生存款沉淀。场景搭建过程中必须同步锁定数字人民币资金闭环,重点在于 B 端收单客户存款转化。 (三)打造兼容内外开放包容的生态平台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实现集聚效应,注重自建场景和外搭场景的互联互通,以及数字人民币业务与母行 GBC 条线业务的内部衔接,形成开放融合的新型组织模式。运营机构一方面可依托母行金融科技力量搭建高效、安全、稳定的 API 平台吸引场景供应商接入,获得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另一方面可探索建立数字人民币与集团理财、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的直联通道,获得代销收入或分享资产管理费用。发展阶段试点阶段拓展阶段全面应用阶段发展条件2019 年至今,在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持续探索应用模式创新。数字人民币相关制度规则得到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使用。数字人民币由境内零售支付领域向大额支付、跨境支付领域延伸。发展目标系统运行效率、安全性处于同业领先地位,数字钱包开立数、交易规模位于同业前列,场景与生态创新再上新台阶。数字人民币生态平台全面覆盖民生、政务、贸易等各类场景,平台参与机构数和交易规模大幅领先同业。响应国家战略,助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和信息平台搭建,境外代理行客户、重点跨国企业客户钱包开立数和交易规模同业领先。重点发展领域商圈对公客户、同业和政府机构客户、县域个人客户,围绕上述客户搭建应用场景,锁住 G 端和 B 端资金循环闸口。将2.5层平台机构合作范围拓展至其他金融机构和政府平台,畅通个人和企业数字人民币财富管理渠道。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居民、企业及境外对华贸易企业客户,跨境贸易相关数字人民币产品创新。表1 数字人民币业务三阶段发展目标20 现代金融导刊·2021 年第 10 期Special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