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经报智库]: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

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

1用智慧创造价值 2 3用智慧创造价值卷首语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悄然展开,这场变局或将改变未来世界能源的格局。2021 年,“双碳”成为年度热词,为此,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联合智慧支持方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首度独家推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并最终形成《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旨在通过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双碳”价值。通过指数研究,发现同业企业间“双碳竞争力”的差距,为提升“双碳竞争力”找到方向及方法。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逐步推广并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实际影响的碳排放权交易(ETS)市场,都彰显出中国全面转向可持续、低碳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企业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排放要求。而从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到看得见的碳排放竞争力,企业转型已是势在必行。值此承上启下的关键转型之际,《白皮书》从四个维度入手,协助企业全方位评估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从而全面、真实地呈现出企业的“双碳”现状,进而为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程度,了解并激发“双碳”价值,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面向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TMT 行业的近百家头部企业展开调研,广泛收集中国企业的“双碳”情况和目标,并为企业优化碳排放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言献策。为企业致胜“碳中和”时代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启示。目录CONTENTS概况与研究方法 05洞见 08“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 09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 11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 12卷首语 02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 邹娟中国经营报社副总编辑、中经报智库负责人 汪静 4 5用智慧创造价值1概况与研究方法·评价体系通过整合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 2030 年为目标时间的“碳中和”愿景,最终形成了涵盖“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 4 大维度的评选体系。展望 14关于中经报智库 17关于贝恩公司 17版权声明 18有关“双碳”目标实现的三项展望 15 6 7用智慧创造价值30%30%30%10%《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评估框架主要由合作双方基于自身丰富的行业洞察与经验提出,以问卷调研结合企业公开财报的数据收集与调研方式,共同对相关企业进行开展评选调研。为客观地比较、揭示各行业企业的“双碳”表现,本次白皮书中,在排名上整体采用了百分等级的赋分方法,以相对水平来评价每一家企业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行业的碳减排难度不尽一致,在“维度二:节能表现”中,排名按照受访者在其行业内的百分等级进行赋分,从而让跨行业之间的企业具有可比性。评选体系通过整合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2030年为目标时间的“碳中和”愿景,最终形成了涵盖“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 4 大维度的评选体系。为了更好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水平,双方联合推出一个评估框架。(详见图 1)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碳中和”设想,以及节能减排计划Assessed whether company has clear carbon emiss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ambition andreduction plan评估目前减排成果,相关投入和措施,取得的认证和奖励等The current ESG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carbon emiss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results, commitment and certifications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来实现目标和举措Whether a clear governanc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guarantee the execution of the plan with prope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评估企业在“碳中和”领域所达成的社会影响力Current social impact from both official and 3rd party media2节能表现Performance1碳中和愿景与计划Ambition3公司治理Governance4社会影响力Influence《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调研自 2021 年 7 月由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受访企业的问卷反馈,并根据评选体系及基本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综合得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本次调研共覆盖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科技互联网行业在内的头部企业近百家。概况研究方法维度一:碳中和愿景与计划(30%)“碳中和”愿景。低碳减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企业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维度同时发力才可能抢下这一高地。企业既是碳排放主体,又是实现“碳中和”愿景、发展“碳中和”技术的主体,是助力中国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为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本次调研了受访企业在未来 5-10 年是否设立了清晰的“碳中和、碳减排”目标。碳减排计划。以 2030 年为目标时间,询问了受访企业届时的范围一(直接排放)/ 范围二(间接排放)排放密度计划、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电源使用效率(PUE)目标。维度二:节能表现(30%)以过去 1 年为时间范围,定量地测算了受访企业所取得的实际减排成效。包括企业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密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电源使用效率(PUE)。此外,本次调研还从定性的角度,展现了受访企业所投入的人力资源、整体举措的实施程度,以及行业奖励和认证完成情况。维度三:公司治理(30%)该维度聚焦公司内部架构,评估企业是否拥有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来实现目标和举措。第一,从战略角度考察了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关注程度,包括有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 / 委员会或相关岗位,是否制定了“碳中和”标准 KPI,各个层级间有没有明确的沟通、汇报和培训机制。第二,从信息披露角度,衡量企业对于能源使用、“碳中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周期和质量。维度四:社会影响力(10%)该维度用于评估企业在“碳中和”领域所达成的社会影响力,包括企业是否在官方渠道设立了“碳中和”专栏并定期更新动态,以及在行业会议、媒体、报告中是否发布针对“碳中和”的报道及受众关注程度。本次问卷调研基于评选体系设置 20 个关联问题,重点通过分析受访企业的内外部“双碳”表现力,关注不同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趋势下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耗能和碳排放的不同发展水平。图 1 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 8 9用智慧创造价值2洞见·“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 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 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从“碳中和”的愿景和计划角度,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领先市场。“碳中和”愿景与计划 : 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领先市场,普遍具有明确的“碳中和”愿景与计划(图 2)。传统能源行业作为重排放行业,在强监管政策的促使下积极转型。而投资者及民众的高期待,促使科技互联网行业企业率先关注并积极投入“碳中和”。第一,科技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较高,盈利增速领先,因此,面临较高的 ESG 风险敞口。骏利亨德森集团的全球科技领先投资组合经理 Alison Porter 曾指出,“科技股已经跑赢大市超过十年,其盈利增速一直领先其他经济领域......ESG 是‘科技飞轮’的重要保护网,积极参与 ESG 事务有助于维持‘科技飞轮 ' 的动力。”第二,长期以来,科技互联网行业和能源行业备受各界关注,承担引领变革的角色。 ̇跨行业整体排名行业内知名企业所处水平本行业排名中位数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新能源汽车零售地产银行平均值ESG 评分 最低组 次低组 中位组 次高组 最高组Note:* 市盈率指数为负的正态化后的市盈率倒数;引自 MSCI 报告,Foundations of ESG Investing: How ESG Affects Equity Valuation, Risk, and Performance,07-2019,文章截取 2007 年 1 月到 2017 年 5 月数据进行计算,期内的平均值用圆点表示,竖条代表观察值的 5% 至 95% 范围。Source: 贝恩分析;案头研究市盈率指数 *“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图2图3 10 11用智慧创造价值//1.21.01.005101520255.90.311.80.0051015202538.1103. 481.0578.301202403604806002.16.91.922.9010203040501.75.63.926.50102030405054.999.1324.32436.7050010001500200025000.12.44.165.7329. 775.71669.63.911.23.89.80.7概览了“双碳”目标后,再了解目前各企业的出发点,即目前节能现状一碳排放强度。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企业在各行各业的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较大。比如,受访能源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约为 329.65 吨二氧化碳当量 / 百万人民币,是世界领先能源企业的 5 倍之高,后者约为 65.7 吨二氧化碳当量 / 百万人民币。此外,受访车企的平均排放密度约 11.2 吨二氧化碳当量 / 百万人民币,约世界领先车企的 5 倍;而科技互联网和零售行业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大约是同行业世界领先企业的 2 倍。节能表现:现阶段,中国企业在各行各业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较大(图 6)。!"#$%&'!"#$%&多数以范围二、范围三(包括所有其他间接排放)排放为主导的企业尚未明确“碳中和”愿景(图 5)。被调研银行未设立整体“碳中和、碳减排”目标被调研地产企业未制定“2030 年排放密度减排计划”被调研零售企业未制定“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90%80%40%世界 */ 中国领先企业世界 / 中国领先企业平均排放密度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电力汽车零售银行Note: * 世界领先企业指世界范围内(除中国)各行业 2020 年营业收入排名前 5 的公司。** 中国企业指本次调研中选取的 70 家公司,本项计算中只包含企业公开披露数据。Source: 贝恩研究;调研数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排放密度(tones CO2e/M RMB Rev.)高低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调研显示,80% 的受访科技互联网企业在未来 5-10 年设置了清晰的碳减排目标。在碳减排计划方面,展望 2030 年,有约 80% 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和能源企业计划届时将每年减少 0% ~ 5% 之间的范围一 / 范围二的碳排放。此外,100% 的受访车企和零售企业计划届时每年减少 0% ~ 3% 之间的范围一 / 范围二的碳排放。值得一提的是,从 2020 年至今,中国的科技互联网企业紧跟全球趋势,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与路线图。比如,京东领先市场率先完成设定符合 SBTi 标准的科学碳目标,成为市场表率。“碳中和”愿景与计划:中国科技互联网企业紧跟全球趋势,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 ( 图 4)。与传统能源行业、科技互联网行业相比较,本次调研显示,以银行、零售等为代表的多数以范围二、范围三排放为主导的行业在“碳中和”愿景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比如,仅 10% 的受访银行表示,在未来 5-10 年设置了清晰的“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