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透视AI医学影像前景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透视AI医学影像前景

医药生物2019-06-20爱分析机构上传
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透视AI医学影像前景

1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2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爱分析 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报告 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2019年6月 3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报告编委 报告指导人 金建华 爱分析 创始人&CEO 报告执笔人 张扬 爱分析 联合创始人&首席分析师 姜凯燕 爱分析 分析师 外部专家 (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晖 雅森科技 创始人&CEO 方骢 依图医疗 副总裁 高云龙 翼展医疗集团 合伙人&CMO 康世功 全域医疗 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吕晨翀 医准智能 创始人&CEO 林祯成 道彤投资 高级副总裁 乔昕 深睿医疗 联合创始人&CEO 王世和 一脉阳光 创始人&董事长 4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特别鸣谢 5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报告摘要 公立医院是医学影像产业链核心,供应商需与其深度绑定 • 公立医院患者流量优势明显,是绝对的医学影像产业链核心,医保的加持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核心地位。 • 患者获取和支付方缺位掣肘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快速发展,国内科室运营服务比独立第三方服务有更大的空间。 医疗器械销售和服务费分成是AI医学影像两种落地方式 • AI医学影像落地方式,一是作为医疗器械销售给医院,二是进行医疗服务费分成。其中,服务费分成需要AI医学影像产品实现大规模普及,并且能够下沉基层医疗市场。 • 商业化落地的方式与AI医学影像产品本身的定位有关,若是只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则以医疗器械方式进院;如果能在诊断功能和水平层面得以提升,成为医学影像诊断服务提供者,则有望与医疗机构进行服务费分成。 基层是医学影像服务蓝海领域 • 基层医学影像市场有超千亿的增长空间。 • 基层市场分散,医学影像相关的设备渠道也相对空白,存在建立渠道的机会,供应商可以以医学影像服务为切入点,掌握基层医疗下沉渠道,构建企业在基层医疗领域的核心壁垒。 6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目录 一. 新力量——全方位行业赋能 8 二. 突破瓶颈,AI医学影像落地 18 三. 科室运营瓜熟蒂落 30 四. 新机遇——下沉基层 38 结语 46 关于爱分析 47 7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新力量——全方位行业赋能 8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1. 新力量——全方位行业赋能 近年来,随着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环节的渗透,以及政策对医疗创新的不断鼓励,提升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服务水平的新力量开始登上行业舞台。 尤其是以AI医学影像产品为代表的诊断服务,以及为影像科、放疗科等做整体赋能的科室运营服务,从科室筹建、日常运营、影像诊断等层面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本章将首先进行医学影像产业链剖析。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公立医院是医学影像产业链的绝对核心,不管是科室运营服务,还是诊断服务,最终的商业化落地都离不开与公立医院的深度绑定和合作。而长期来看,得益于分级诊疗的推进,以及提升医学影像服务水平的迫切诉求,基层将是未来的新机遇所在。 接下来将分析科室运营服务和AI医学影像产品如何为医学影像行业进行赋能,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业影响。 科室运营服务满足医院影像科全方位需求的同时,解决了患者源获取和医保覆盖问题,是商业化较为顺利的方向。 而AI技术已成功渗入医学影像诊断流程,并在诊断效率和水平方面证明了自己,人机协同阅片就在不远的未来。 1.1 公立医院是医学影像产业链核心 医学影像产业链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供给方分为三个部分,医疗机构是产业链核心,上游是其供应商,下游是支付方。 医疗机构把持着患者流量,处于中心地位,其中公立医院流量优势最为明显,是绝对的核心。 我国医疗主要支付方是医保,而实现医保覆盖的主要是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支付方的加持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上游供应商主要从设备、诊断服务、科室运营三个方面为公立医院提供服务。其中,科室运营涵盖了科室前期筹备和日常运营全部所需服务,门槛最高。 9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图1:医学影像产业链 数据来源:爱分析 1.1.1 公立医院把持患者源,核心地位牢固 医疗机构承担着服务患者的职责,包括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医院和其他机构(比如各类诊所、第三方影像中心、病理中心等)。 具体科室来看,医疗机构中与医学影像服务相关的科室包括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放疗科等专科治疗科室,以及眼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等临床科室。 医学影像诊断是诊疗流程中的一环,而且我国转诊制度与医疗机构间诊断结果互认尚未大规模普及,影像检查与诊断大多在就诊医院完成。因此,虽然卫健委发文鼓励影像、病理、放疗等第三方中心的发展,但患者获取这一首要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发展。 根据卫健委公开数据,2018年1-9月,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61.4亿,其中公立医院22.4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2.8亿人次,民营医院和其他机构分别仅有3.8亿人次和2.3亿人次。 10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图2:各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 数据来源:卫健委公开数据 爱分析 由于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持着绝大部分患者流量,而且公立医院医疗水平和科室建设普遍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像检查多集中在公立医院,因此,当前阶段公立医院是医学影像产业链的核心,其地位难以被撼动。 1.1.2 医保控费是主旋律,进一步增强医院地位 支付领域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我国医疗主要付费方是医保,商保占比不高。而医保控费是主旋律,各类第三方中心(包含影像、放疗等)成为医保定点单位的周期长,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医院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因此,与医院深度合作,是医学影像新力量商业化落地的正确选择。 1.1.3 科室运营瞄准二级医院市场 上游供应商从设备、诊断服务、科室运营层面切入医学影像市场,为医院提供服务。 其中,设备供应基本格局已定,由GPS(GE、Philips、Siemens)领衔。 诊断服务主要是AI医学影像产品,存在一定的数据和技术门槛,且处于商业化探索阶段;科室运营服务需提供包含设备和诊断服务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对综合服务能力要求最高。 因此,对上游供应商来说,创新空间主要在诊断服务和科室运营服务。 11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图3:医学影像创新空间 数据来源:爱分析 作为诊疗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医学影像诊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临床疾病诊断。而我国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像诊断水平有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设备、诊断能力、科室运营能力三个方面。 以医学影像诊断量最大的影像科为例,三甲医院在设备配置、医生数量和水平、科室整体运行效率(包含收入与成本、工作流程控制等)方面都较为出色。唯一面临的问题是医生处于高负荷作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诊断效率的诉求。 根据宁波大学附属医院(三甲医院)的统计,影像科医生平均每天需要完成80-100份CT、或60-80份磁共振、或120-150个超声部位的影像诊断。即使每份报告只用七八分钟,也需要10个小时才能完成。AI可以大幅度提升其影像诊断效率。 而很多县级医院的影像科,在经历了前几年国家层面的设备投放之后,影像设备配置基本到位。但影像科医生数量和水平不足,使其诊断能力难以支撑临床诊断需求,影像科日常运营能力也无法得以积累和提升。因此,越是基层的医疗机构,对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的诉求越强,对于科室运营的需求也越大。 12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图4: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服务需求 数据来源:爱分析 从产业链上游来看,设备层面有GPS把持高端市场,国产新锐企业联影等正逐渐在中端和低端领域进行国产替代,加上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基本到位,因此不存在爆发性机会。 诊断服务是从基层到三甲医院的普遍需求,诊断能力和效率的问题可以通过AI医学影像产品得以解决。深睿医疗、依图医疗、推想科技、图玛深维、医准智能、致远慧图等新兴企业都在这一领域布局。 科室运营当前则主攻以县级和部分市级医院为代表的二级医院市场,提供从前期筹备到日常运营所需的全部服务,包含设备、诊断服务在内。其中诊断服务既包括AI医学影像诊断服务,也包括影像医生、专家服务。因此业务门槛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资质、资金、诊断、运营全方位能力。 13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图5:医学影像行业图谱 数据来源:爱分析 1.2 科室运营和诊断服务——全方位行业赋能 鉴于公立医院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与其深度绑定和合作的上游供应商,才能彰显竞争力和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基层而言,整体赋能的科室运营服务很接地气,也符合基层医疗需要从“0”到“1”的实际情况。 其中,在基层放射科医生匮乏的情况下,诊断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环节的渗透。不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是三甲医院,AI医学影像产品带来的诊断能力和效率双重提升,都已在业内达成共识。 科室运营和诊断服务,已成为医学影像全方位行业赋能的新力量。 1.2.1 与公立医院深度绑定的科室运营更有生命力 2017年,卫健委发文,增加检验、影像、康复、护理、血透、消毒、体检等10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随后开设第三方影像中心的标准文件出炉,第三方中心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登上医学影像服务舞台。 然而,如前所述,国内患者流量基本在公立医院,短期内第三方中心获取患者源有两种思路,一是做高端体检、二次诊断等,满足高端医疗需求,由患者自付或者商保支付;二是与医院合作,承接大三甲医院溢出的患者流量,为三甲医院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商业模式与第三方检验类似,由医院付费。 14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图6:国内第三方影像中心获取患者方式 数据来源:爱分析 其中,第二种方式符合与医学影像产业链的核心——公立医院深度绑定发展的思路,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增长。 比如,一脉阳光在各地建设第三方影像中心为医疗机构提供影像检查和诊断服务。病理领域也有企业在布局,比如,兰丁高科作为第三方检验中心,为医院提供宫颈癌病理诊断服务。 虽然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市占率达40%,但国内医学影像市场短期内仍由医院主导。除了以第三方的形式服务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深度合作还有另外两种方式,一是以整体解决方案赋能科室运营,二是与医院共建科室。 比如,一脉阳光通过与医院深度合作的方式,为基层有需求、有患者流量的医院提供整体医学影像服务。部分医院采取科室共建的形式。专注放疗领域的全域医疗,从设备、医生、放疗方案等全方位助力医院运营放疗科,并通过AI技术、远程等方式提升其肿瘤放疗水平和效率。 1.2.2 AI和医生协作是未来常态 科室运营服务是从整体层面提升医学影像诊断水平,聚焦到诊断能力本身,本质上是取决于放射从业人员数量和水平,而当前最大的瓶颈在于基层放射科医生稀缺,AI医学影像有望帮助基层突破诊断能力不足的瓶颈。 从医生与设备对应数量来看,2016年,影像科医生、技术以及护理人员约15.8万人,对应7万台医学影像设备保有量,放射从业人员数量并算不上匮乏。 从阅片量角度来看,影像科医生每日可完成100份CT影像阅片,年产能2.5万份。要覆盖中国15亿次影像诊断,只需要6万名影像医生。 15 | 爱分析·中国医学影像行业报告 但是从放射从业人员分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