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商产业研究院]:【产业图谱】2024年重庆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附各地区重点产业、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产业图谱】2024年重庆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附各地区重点产业、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

建筑建材2024-05-16中商产业研究院机构上传
【产业图谱】2024年重庆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附各地区重点产业、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

【产业图谱】2024年重庆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附各地区重点产业、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4-05-16 08:35中商情报网讯:2024年,重庆市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一、重庆市产业体系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聚力打造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重庆市产业区域布局以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为基本单元,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由各区县结合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物流条件等综合因素,从先进制造业细分产业选项中选择不超过2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不超过3个)和不超过4个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各区县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形成区域布局。 资料来源:《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2023年)》资料来源:《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2023年)》 资料来源:《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2023年)》资料来源:《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2023年)》三、重庆市重点产业布局1.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瞄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重庆将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这3类产业成为“制造强市”的中流砥柱。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升级打造支柱产业集群重庆将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两手抓”,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推动以上3类产业各自形成五千亿级产值。具体如图所示: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创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重庆将抓好链主型企业和关键企业招商引资,抓好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制造项目投资,创新打造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培育壮大“新星”产业集群重庆市规划布局了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包括培育6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12个五百亿级、百亿级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四、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1.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贯通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企业研发总部引育力度,支持优势企业或转制院所牵头建立法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更多产业科技创新节点。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支持优势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一条龙”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从源头拓展产业新领域、开辟产业“新赛道”。2.实施重庆制造提质增效行动优化产品品类。支持企业梳理现有产品类型,整合淘汰市场认可度不高、性能类似产品,优化完善主干产品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修订步伐,扩大先进标准供给,发挥市场标准强质量的作用。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提高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综合能力,加快形成一批与消费行为相适应的大众品牌、优质品牌和高端品牌。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培育更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一批工业设计生态家园,加快建设工业设计示范城市,积极创建世界设计之都,更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3.实施全面数字化转型行动 推动产业治理数字化。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底座,融合贯通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能力组件、业务应用四层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系统,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智治水平。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深入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关键工艺设备更新换代,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推动产业组织网络化。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扩容升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深化二级节点应用推广。4.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入开展节能减碳。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监督管理和技术支持,推动锅炉(窑炉)煤改电(气)、重点用能设备升级替代和余热余压利用,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加快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探索开展绿色智能工厂试点,积极培育“超级能效”示范工厂、“零碳”示范工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以绿色化转型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相关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发展,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分享到: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