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模具及金属结构件领域,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 公司深耕模具及金属结构件领域,形成了独立的核心技术体系。2004年,公司成立,从事打印机、复印件等五金件加工。2008年,公司进军汽车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逐步积累精密冲压模具的生产经验和研发精密冲压模具新技术,产品逐步覆盖汽车、储能光伏、通信三大领域。2021年,公司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与全资子公司东莞市骏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墨西哥投资设立子公司。 坐拥新能源车赛道,结构件&动力电池行业前景广阔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整车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以及汽车轻量化趋势的加深,新能源汽车对冲压件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下游主要客户包括吉利汽车、比亚迪,客户销量持续高增。吉利汽车2025年目标销量271万辆,较24年销量增长24.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150万辆,较24年销量大幅增长近70%。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为突破500万辆,较24年销量增长17%。根据吉利与比亚迪的2025年销量目标来看,两者销量有望继续保持在较高增速,从而带动公司营收增长。 积极卡位机器人,深化智能制造布局 为加速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公司成立了祥鑫(东莞)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业务的管理与发展。2025年1月,公司与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在合作框架下,祥鑫科技将依托智能制造所的科研实力,围绕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解决方案展开联合研发,重点攻关灵巧手、轻量化机械手臂、数字化仿真设计、机器视觉应用、设备健康管理等关键技术。 华为持续加码机器人领域的生态布局。2024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并与乐聚机器人、拓斯达、中坚科技、禾川人形机器人、兆威机电等16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公司为华为配套供应通信、数据中心、智能汽车、液冷超充、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等产品,在华为供应商中拥有较好卡位。随着华为持续加码机器人领域布局,公司有望迎来新机遇。 投资建议:公司新能源结构件业务基本盘稳固,机器人业务有望带来全新增长曲线。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82/4.92/6.18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4-2026年PE为28/22/17倍,给予公司25年PE25-30倍估值,对应目标价60.25-72.3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成本上行,市场竞争加剧,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公司股价交易异动风险。 财务数据和估值 1.深耕汽零冲焊,出海与电镀业务带来新增量 1.1.发展历程:深耕模具及金属结构件领域,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 公司深耕模具及金属结构件领域,形成了独立的核心技术体系。2004年,公司成立,从事打印机、复印件等五金件加工。2008年,公司进军汽车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逐步积累精密冲压模具的生产经验和研发精密冲压模具新技术,产品逐步覆盖汽车、储能光伏、通信三大领域。2021年,公司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与全资子公司东莞市骏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墨西哥投资设立子公司。 图1:公司发展历程 1.2.股权结构:股权较为集中,领导团队从业经历丰富 公司股权较为集中,陈荣、谢祥娃系共同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荣直接持股18.71%;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谢祥娃直接持股14.35%。陈荣和谢祥娃系夫妻关系,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股权较为集中。 图2:祥鑫科技股权架构(截至2024年10月30日) 领导团队从业经历丰富,拥有众多技术成果。公司董事长陈荣具有20多年精密汽车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的从业经历,带领公司团队突破技术难题,降本增效。参与了公司多项专利技术的研发,是公司生产经营中所采用的《一种带拉伸边产品生产模具》、《一种特殊规格翻孔结构的翻孔加工方法》等19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同时也是《一种双材料拼接结构》《冲压模具中推拉式快速切换结构》《向上冲孔的金属冲压模具用吹气排料结构》《一种片状金属折弯件角度整形装置》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人。 表1:领导团队从业经历丰富姓名职位 1.3.产品覆盖三大领域,与国内外名企建立合作 公司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燃油汽车、储能设备覆盖汽车、储能光伏、通信三大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储能设备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通信设备及其他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等。新能源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金属结构件及组件的生产、动力电池箱体、冷却系统、座椅系统、天窗、防撞梁等及其他车身组件;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主要应用于燃油汽车金属结构件及组件的生产、冷却系统、座椅系统、天窗、防撞梁等及其他车身组件;储能设备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主要应用于储能机柜整体结构件的生产;通信设备及其他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主要应用于各类通信设备整体结构件、办公及电子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结构件的生产。 公司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已和汽车、储能光伏、通信三大领域的众多国内外名企建立合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向广汽埃安、吉利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欣旺达、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塔菲尔等企业供应动力电池箱体、轻量化车身结构件、热交换系统精密部件、底盘系统部件等产品。 在智能汽车领域,公司向华为汽车、德赛西威、小马智行等企业提供可用于VGW智能网联、OBC车载充电、mPOWER智能电动、AIS融合感知、ADS智能驾驶、CDC智能座舱等模块的产品。此外,公司与本特勒、佛吉亚、法雷奥、马勒、延锋等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已经成为广汽集团、广汽埃安、一汽大众、蔚来汽车、吉利汽车、戴姆勒、比亚迪、小鹏汽车等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 在储能和光伏领域,公司已经向华为、阳光电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新能安、Enphase Energy、Larsen、FENECONGmbH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光伏逆变器、储能机柜、充电桩机箱等相关产品。 在通信设备领域,公司向华为、中兴、长城、浪潮、烽火等企业供应的户外基站金属结构件、IDC机箱、功能性插箱等产品,可用于5G基站和数据中心建设。 表2:祥鑫科技产品矩阵 优秀的供应商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合理的生产基地布局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客户。公司在东莞、广州、长沙、常熟、宁波、杭州、合肥、天津、宜宾、重庆、墨西哥蒙特雷等地区拥有生产基地,产品覆盖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西南地区、北美等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的运输费用、缩短供货时间、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迅速调整相应的生产工艺、提前获取新款产品的开发情况和快速调整研发方向,为客户实现就近配套,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业务能力和盈利能力。 图3:公司全球布局 1.4.营收高速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营收增长态势良好,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9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期间,公司营收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受新冠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钢、铁、铝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较2020年下降60.34%。2022年,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逆变器等业务板块的客户,公司归母净利润较2021年增长300.38%。2024年Q1-Q3,由于部分项目尚属于爬坡阶段,东莞、宁波和常熟新增的生产基地尚未达到预期产能,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6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96%。 图4:公司营收情况(单位:亿元) 图5:公司归母净利润情况(单位:亿元) 新能源汽车业务助力营收增长,2021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反超其他业务成为第一营收来源。 分行业看,2020年至2023年间,汽车制造业务为公司主要营收,占比均超过50%并逐年提高,2023年达到77.73%。2020年至2023年,公司汽车制造业务营收高速增长。 分产品看,2020年公司主营营收来源于燃油汽车业务和通信设备业务,2021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开始反超,并在2022年至2023年高速增长,成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支撑。 图6:公司营收分行业结构图示(单位:亿元) 图7:公司营收分产品结构图示(单位:亿元) 公司加大对费用的管控力度,费用率得到进一步优化。2019年至2023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不含研发)分别为9.82%/7.41%/9.56%/6.02%/5.42%,整体费用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2024年Q1-Q3,公司费用率进一步下降至4.40%。 图8:公司费用率情况(不含研发)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形成了独立的核心技术体系。 公司完成了模块化模具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模具制造技术等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开发、智能化大型复杂模具设计、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汽车模具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公司在高性能数控铣削加工技术、翻孔内攻牙技术、整体冲压成型技术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在翻孔工艺、拉伸工艺、多工步级进冲压工艺等工艺技术取得进展。 表3:祥鑫科技核心技术应用范围 公司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动力电池箱体均掌握业内领先技术。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已取得专利超过500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自冲铆(SPR)技术、热融自攻丝技术(FDS)技术、拼焊板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能够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汽车轻量化和电池箱体解决方案。 图9:祥鑫科技研发费用和YOY 图10:祥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和YOY 2.坐拥新能源车赛道,结构件&动力电池行业前景广阔 2.1.新能源汽车高景气&汽车轻量化趋势,带动冲压件需求增长 新能源赛道高度景气,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飞速增长。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3143.6万辆,较2023年增长4.46%。2019年-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9年的120.6万辆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1286.6万辆,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0.55%。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19年的4.68%上升至2024年的40.93%,加速对燃油汽车的替代。 图11:中国汽车销量和YOY 图12:中国能源汽车销量和YOY 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成形加工方法。汽车冲压件指构成汽车零部件的金属冲压件,冲压零部件广泛应用于车身的各种覆盖件、车内支撑件、结构加强件,以及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的排气和进油弯管及消声器、空心凸轮轴、油底壳、发动机支架、整车框架结构件、横纵梁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整车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以及汽车轻量化趋势的加深,新能源汽车对冲压件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冲压零部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结构件、充电桩机箱结构件三个方面。其中,就汽车车身结构件而言,轻量化更多的是产品材质的更换、技术更新迭代,将原先的传统钢板冲压零部件部分替换成铝合金/高强钢冲压零部件。 图13:冲压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车各个环节的应用 2.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上行,带动动力电池需求增长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上行,带动动力电池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我国动力电池销量由2019年的75.66GWh上升至2024年的791.30GWh,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9.9%。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由2019年的62.17GWh增长到2024年的548.4 GWh,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4.6%。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未来其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销量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速。 图14:中国动力电池销量和YOY 图15: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和YOY 电池盒箱体,也被称为“电池托盘”或“电池包下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