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弘则研究]:医药行业:关注医院诊疗复苏和品质产品商业化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医药行业:关注医院诊疗复苏和品质产品商业化

医药生物2023-05-26弘则研究变***
医药行业:关注医院诊疗复苏和品质产品商业化

关注医院诊疗复苏和品质产品商业化1 2023Q2(3-5月)调研更新:关注医院诊疗复苏和品质产品商业化2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IVD出海:关注海外化学发光放量IVD:化学发光集采即将开标骨科机器人:集采之后新抓手骨科耗材:集采之后业绩陆续出清基因测序器械及服务:国产设备性价比优势明显电生理:手术增速快内窥镜软镜:国产品质产品商业化TAVR&神经介入高值耗材:关注盈利能力眼科专科医院:全年目标内生20-30增长临床前CRO:关注猴子价格和融资创新药:Q2门诊手术预期恢复乐观AI+创新药:重视长期影响 0YxU8VaYdYfX8OdN8OtRnNpNtQlOnNmRkPmOqO9PpOxPxNrRqMuOqMqQ临床前CRO:关注猴子价格和融资31.毒理:临床前CRO公司毒理板块的订单需求自2022年Q3开始出现边际下滑,实验用猴单价从2022年上半年18万/只左右下降到14-16万/只,伴随着猴子单价约20%的下降,整体毒理项目的报价也有大约20%左右的下降,药企进行毒理项目外包时基本都采取招标方式,二线临床前CRO公司毒理合同报价较一线临床前CRO公司约低200万左右;2.药效:临床前CRO公司药效板块的订单需求自2022年Q2开始出现边际下滑,客户端倾向于将药效正式申报试验与预实验拆分,将预实验外包给价格更优惠的厂商,模式动物公司由于其模式动物模型供应的优势地位,在成本和建模能力上有所优势,承接了部分来自头部公司的订单;3.早期研究:临床前CRO公司小分子药物发现板块FTE的价格国内项目有所下降,国外项目相对稳定,在小分子药物发现业务招聘费用上升的背景下,整体FTE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TAVR&神经介入高值耗材:关注盈利能力41.2019-2022国内TAVR手术量分别为2538、3891、7319、8689台。2022年由于疫情,行业增速比年初预计的要慢,2022年还有比较多的品牌在做临床试验,所以有一部分是非商业化的植入。专家对2023年整体的增长比较乐观,认为植入量至少有50%的增长,增长主要来自原有医院和医生的手术量的提升。目前来看整个行业增长瓶颈还是在支付端,预计未来手术费用下降或者进医保会加速植入量的提升。有部分省提过集采的说法,目前没有确定的文件,如果集采可能可以参考电生理的落地情况,价格不用过度悲观。2.不同厂家销售策略有些差别,启明做的最早,头部医院市占率比较高,心通通过性价比策略抢占头部和中部的医院,沛嘉更注重基层医院的开发。外资的两个品牌美敦力相对比较激进,爱德华非常佛系,只开拓头部医院的医生。由于不同品牌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所以更多的是商业层面的竞争,目前国内厂家竞争还是比较激烈,患者补贴、买赠等方式都还存在。3.神经介入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最近3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行业增速仍然较高。缺血手术从2020年5W台增长到2022年10W台。出血手术应该也有25%的增长。出血类手术主要的治疗手段还是用弹簧圈,弹簧圈2022年开始集采,2023年基本开始执行集采价格,终端价从1W+下降到了3000-4000,预计未来国产产品市占率会持续提升。密网支架随着国产产品单价的下降,预计销量会有明显的增长。4.缺血类产品主要是抽吸导管、取栓支架、颅内支架、球囊等,目前仍然以外资产品为主。国产产品陆续上市,有专家反馈部分国产产品更符合医生使用习惯,预计未来市占率提升的趋势很确定。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眼科专科医院:全年目标内生20-30增长51.一季度调研样本医院反馈整体的收入增速约15%左右,从业者全年的增长目标基本在20-30%之间。一季度整体的增速情况低于全年的目标增长率,但是考虑到一季度仍然有疫情的扫尾影响,导致视光和屈光需求没有完全释放,整体从业者对一季度的增长认为符合预期。2.重点业务方面不同样本医院恢复情况各有差异,但是业务的增速的相对排序较为一致,视光稍快于屈光,白内障增速相对最慢。样本专家对于屈光和视光的全年增长预期多在25-30%,白内障业务全年的增预期多在10-15%。3.公立医院在消费眼科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使得民营机构的竞争压力增加。总体上民营机构在营销和服务上投入力度更大,民营机构整体的增速仍然快于公立,但是份额提升的速度边际上可能会放缓。4.竞争角度随着市场规模的增长以及眼科医疗机构和诊所数量的快速增加,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盈亏平衡的时间在延长。分项目来看由于服务半径的差异,屈光的竞争压力最大,直接的体现是近视手术有价格竞争和获客成本提升的趋势。视光由于服务半径相对小,依靠线下筛查的方式来引流,并且强占一部分眼镜店的市场所以目前终端机构反馈竞争的压力相对还不明显。5.目前眼科医院运营上同质化程度高,连锁机构之间获客的模式一致,管理架构上也趋同。龙头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1)依托于规模和品牌相对其他竞争对手在成本端有明显的优势2)由于经营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所以有空间对医疗质量做更严格的把控,3)医生的培养体系和平均待遇更好,医生团队体量和质量都有优势。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IVD出海:关注化学发光放量61.通量:海外市场如果分成大医院、中小医院和诊所市场,大医院需要大通量仪器,与国内二级以上的医院情况相似,中小医院的通量要求小于国内二级医院,诊所市场检测通量的要求比较小,一般用POCT检测。2.免疫市场:欧美市场基本只有国内头部的公司可以参与,且市场占比相对小,注册要求开始变难,中小IVD公司难以参与。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当前还是国内IVD公司出海的主要市场,化学发光占比显著低于国内市场,诊所市场基本使用POCT或者酶免方法进行诊断,国产品牌主要以荧光POCT参与诊所市场,诊所市场通量低,仪器也需要投放,化学发光仪器投放后难以收回成本,化学发光POCT以外资为主,国产品牌参与度低,短期内格局很难变化,化学发光POCT的市场推广依赖于物流成本的控制,国内头部公司在当地形成较强规模效应和试剂注册量后可以参与。中小医院一般使用低通量化学发光仪器,一直以来是国内厂商出海的主要目标市场,原先主要通过用化学发光取代酶免检测和荧光POCT的方式推广市场,和四大家竞争较小,近年开始直接与四大家竞争。大医院主要受限于渠道和品牌力问题,只有头部公司在尝试参与该市场。3.分子诊断市场:分子诊断非新冠的需求主要在欧美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非新冠检测需求不是特别强,这造成了分子诊断厂商参与欧洲市场的趋势,欧洲市场CE取证变难会加大中小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新冠疫情后应当可以看到国内分子诊断厂商在欧洲市场的进展,新冠产品的销售对于渠道的建立有明显的帮助。从医院级别来看,国内品牌基本上还是集中在社区医院市场,这个市场主要使用半自动开放平台进行作业,与国内品牌的产品相符,社区医院市场的渗透率提升依赖于冻干试剂的开发,分子诊断试剂的冷链运输是限制渗透率提升的阻碍。中、大型医院则主要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作业,国产公司参与该市场依赖于自动化设备的开发。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创新药:Q2门诊手术预期恢复乐观71.医院门诊、手术量3月份恢复至正常水平,伴随Q2气候转暖,预计后续门诊手术量继续出现季节性环比增长2.疫情对患者的整体就诊习惯产生一定影响,哮喘、COPD患者规律复诊、规范用药比例提升,抑郁、焦虑患者人群数量增长3.去年底新上市新药产品目前还处于市场准入阶段,预计年底进入医保后出现明显上量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骨科机器人:集采之后新抓手81.骨科耗材集采后,医院在积极学习新的手术技术,对骨科机器人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DRG落地后很多地方骨科机器人可以申请收费补贴或者新的收费标准,所以骨科机器人几乎不受DRG的影响。2.目前国内用的比较广泛的机器人是关节机器人和脊柱机器人。关节机器人的龙头产品是MAKO,国产也有很多品牌的产品最近获批上市。关节机器人的主要职能是导航和截骨,国产品牌在导航领域已经能实现一定的功能,部分国产产品还没有截骨的功能,很多国产品牌都是用的传统的机器臂,所以和MAKO的差距比较明显,预计需要几年的追赶时间。3.脊柱机器人龙头产品是MAZOR,机器人优势明显,可以提高医生手术效率,提高手术准确率。医生需要10-15台的学习时间,使用熟练后机器人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骨科耗材:集采之后业绩陆续出清91.关节集采2022.04全国落地,执行一年后行业变化如下:1)2022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以及集采之后医生手术意愿下降的影响,整个行业手术量应该是负增长的,全国几乎没有完成集采的报量。2023年Q1两个龙头公司都表示手术量恢复非常乐观,部分专家也反馈2023年的手术量应该有10-15%的增长,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2)外资占比明显下降,国产占比明显提升。虽然各个品牌商并没有给市占率的变化,结合几个龙头公司给的销量的变化,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市占率的明显提升。爱康2022年髋关节销量增长81%,膝关节销量增长130%,翻修销量增长60%。春立2022年的髋关节销量增长70%。主要是外资给经销商渠道利润非常有限,很多外资经销商都转做国产品牌。预计新的报量外资积极性也有限,国产占比应该会进一步提升;3)按照最近几年集采风格的演变,应该大的方向是缩小同类产品的价差且给厂家保留合理的利润,从这个角度考虑,2023年底关节的第二轮续标的价格可能也是这个方向,就是中标价高的会降低一些,中标价低的会提高一些;4)头部医院的手术量增速明显高于基层医院,一方面是疫情之后异地就医更方便,另一方面是基层医院医生手术意愿降低,主动将患者转诊到头部医院2.脊柱全国集采预计2023Q2全国陆续开始执行,预计2023手术量增速不会太快,部分脊柱手术风险比较高,医生的手术意愿会受到影响。头部医院医生选择比较多,可以用一些铆钉、人工骨等非带量产品,手术意愿仍然比较高。预计脊柱集采落地也会加速国产品牌对外资品牌的替代。3.创伤2个联盟集采的价格都非常低,进口品牌几乎都弃标了,医生手术意愿下降也比较明显。个别地区单个手术的金额没有下降,有些还是提高的,铆钉、人工骨和骨钉、止血材料之类用的比较多。上海、江苏、北京没有执行联盟集采的创伤价格,产业内对这几个地区的价格和市场还有些乐观预期。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AI+创新药:重视长期影响101.2017年transformer模型的出现,2020年α fold蛋白结构解析都为AI药物分子设计的底层算法带来极大的提升,运算准确度与计算速度都比传统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明显改善2.蛋白质结构解析领域的进步让大分子药物计算机生成效率显著提升,在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设计方面应用广泛,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运算目前由于数据积累偏少有待突破;小分子化学药品与体内蛋白质结合面积较小,算法准确性方面的要求比大分子更高,因此进展比较缓慢3.AI算法更多解决的是早期药物发现和药物分子设计的问题,后期仍然需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进一步验证;算法生成分子只需要2-3周的时间,但是药物的后期药效和安全性评价长达数年时间;第一批AI设计的药物分子预计将在未来两三年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将逐渐验证产品的实际效果4.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在过去两三年已经开始搭建各自的AI部门,通过2-3年的时间完成企业内部和公开数据的清洗工作,以及企业内部数据的线上化。AI公司可以为药企提供算法软件支持,同时拥有药物分子设计和计算机算法复合背景的部门领导是关键5.国内已经出现许多家数据公司与医院的信息科合作,未来将在药物研发阶段的患者招募,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患者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资料来源:弘则医药组,专家访谈 IVD:化学发光集采即将开标111.外资头部IVD公司在国内2022年及2023年Q1的销售情况以及2023年全年预期:外资头部IVD公司(化学发光)业务2022年增速水平整体在0%-5%左右,呈小幅增长趋势,2023年出于对疫后检测量的高预期(15-20%),给了全年15-20%的营收增长目标。2023年Q1外资

公众号
小程序
pwa
桌面端
kefu
联系客服
kefu
社群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