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南亚的建立信任措施和规范传播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南亚的建立信任措施和规范传播

南亚的建立信任措施和规范传播

© 2021 观察者研究基金会。版权所有。未经 ORF 事先书面许可,不得复制、复印、存档、保留或通过印刷、语音或电子媒体传播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问题简介问题编号4712021 年 7 月 南亚建立信任措施和规范扩散阿曼奈尔和阿林德拉吉特巴苏抽象的建立信任措施(CBM)最初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制定的,作为确保敌对国家之间规范传播的一种手段。虽然南亚国家也转向建立信任措施以尽量减少敌对行动,关于其影响的文献有限。本简报通过检查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和中国之间的 CBM 对该地区规范传播的影响来填补空白。该简报考虑了与核紧张局势和领土争端相关的 CBM,并权衡了两个参数:规范遵守和规范执行。它发现了许多决定 CBM 对南亚规范扩散影响的因素:规范违反的规模、CBM 的目标和部门、时间以及外部地缘政治因素。归因:Aman Nair 和 Arindrajit Basu,“南亚的信任建立措施和规范扩散”,ORF 问题简报第 471 号,2021 年 7 月,观察者研究基金会。01 3介绍一种敌对国家使用建立信任措施 (CBM) 作为解决冲突的工具,通过提供“没有可怕威胁”的可信证据来促进信任。1 西方学者认为,CBM 能够传播规范负责任的国家行为。2在非西方背景下——参与者、机构和社会经济现实都不同——CBM 的成功受到了更多的质疑。3本简报评估了当代历史上建立信任措施的成功——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措施——以及它们对南亚地区规范传播的影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和中国之间持续紧张的情况下,该地区的 CBM 价值需要审计。然而,挑战在于准确量化 CBM 的影响。存在三个限制:将 CBM 的影响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分开;创建一个可靠的反事实;并定义冲突状态之间的“稳定性”。本简报将不关注建设和平的无法量化的指标,而是关注建立信任措施对双边关系中国际规范传播的两个核心方面的影响。正如迪特尔霍夫和齐默曼所说,这些是:4“遵守:符合规范的行为水平执行:政策文件、协议、国际和区域组织标准中的规范水平,国内、区域和国际机构的建立,以及被国内法采用。 [规范也可能通过未来的 CBM 实施。]该简报将着眼于回答两个问题:南亚地区国家采用的 CBM 是否影响了它们之间的规范实施;在实践中,CBM 是否对国家之间的规范合规产生了影响?本简介中讨论的规范可能并不完美。此外,仅仅遵守规范和执行规范并不一定会导致该地区双边关系的稳定或改善结果——然而,这个问题超出了本简报的范围。在建立 CBM 与固有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存在困难。因此,本简报旨在强调可以更容易理解和评估的指标。 4建立信心和定义 CBM建立信任措施 (CBM) 是一系列单边、双边或多边的做法和行动,由处于或即将发生冲突的敌对国家相互商定并采取,旨在建立共同信任,防止敌意加剧,并最终建立合作和平。5与国际条约、习惯国际法或有约束力的单方面声明不同,建立信任措施一般不对国家强加有约束力的义务,完全是自愿的。6政府通常没有义务履行他们作为 CBM 的一部分可能做出的任何承诺,并且在任何此类不遵守的情况下也无法采取惩罚措施。然而,在某些情况下,CBM 可能采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的形式。7CBM 分类:战略关注点、目标和部门CBM 可以按三种方式分类:基于其问题领域、目标和所属部门。 问题区。本文在两个关注主题的背景下分析了建立信任措施: a) 有争议领土的陆战; b) 核威慑。CBM 的目标.虽然所有 CBM 都有减少相互敌意的广泛目标,但每个 CBM 都有实现该目标的特定目标。本简介采用霍尔斯特提出的分类8和麦金塔9对 CBM 的目标进行分组: 沟通;约束;和透明度。 煤层气部门。这些部门可以简单地分为军队和非军事.非军事部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多个细分领域,例如经济、文化、环境和政治 CBM。措施规范:一个概述 5图1:映射 CBM资料来源:作者自己的,基于 Holst 提供的分类10和麦金塔11空中导弹问题区客观的部门透明度沟通约束非军事军队争议领土通知办法经济措施核威慑部署措施信息措施文化措施观察措施基于活动的约束措施政治措施核查措施环境措施建立信心措施和规范:一个概述 6吨他的部分侧重于与核领域相关的三个规范。12这些是不扩散(防止新核武器的扩散和制造);裁军(核力量非军事化);和威慑(使用核武器只是为了阻止对立国家进行攻击)。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是《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国,13 他们没有得到中国的正式承认,也不与国家共享任何 CBM。因此,本节将只关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核 CBM。印巴核建立信任措施和规范遵守与执行尽管两国之间举行了多次会议和建立信任措施,最显着的是每年交换核设施清单,但官员们指出,这些讨论和各国采取的许多行动“反映了双边的总体状况”而不是成为变革的催化剂。”14虽然这些讨论似乎富有成效,但它们的渐进式方法对有效确保在确保规范实施和遵守方面取得进展几乎没有作用。15不扩散规范不扩散规范的执行和遵守水平很低。建立信任措施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产生积极影响。虽然零星的个人行为符合规范——例如巴基斯坦通过了一项核出口控制法案,16和印度参与瓦森纳安排17— 两国范围更广的行动表明总体上缺乏遵守规范。尽管印度和巴基斯坦在 1988 年《禁止攻击核装置和设施协定》(1988 年《核互不侵犯协定》)的序言中重申了它们对建立信任措施的承诺,18他们无法就将执行不扩散规范的可实施的建立信任措施达成一致。最终,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进行了核武器试验,直接违反了防扩散准则。煤层气有关的至核武器 7政策文件中一贯提及“不扩散”一词,尤其是在具有历史意义的 1999 年拉合尔宣言的文本中,可以看出表面层面的规范实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及其相关备忘录理解。19 然而,在其中许多提及之后,很快就有人警告说,在没有彻底裁军的情况下,不扩散将无法产生平衡和公正的核秩序。20因此,建立信任措施对规范的实施也几乎没有影响,除非世界范围内实现彻底裁军,否则两国都采取了反对核不扩散条约和不扩散规范的立场。21,22裁军规范表面级规范的实施可见于“不扩散”一词的一致提及政策文件,最著名的是 1999 年的拉合尔宣言。在裁军方面未能遵守规范。尽管 1999 年拉合尔宣言呼吁两国承诺遵守裁军规范,但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大幅增加了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库。23在规范执行方面,根据《拉合尔宣言》及其备忘录中规定的建立信任措施,核裁军一直进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政策。虽然这些建立信任措施强调了规范的实施,但值得记住的是,在引入建立信任措施之前,通过印度总理的讲话和巴基斯坦在联合国提出的无核武器建议,核裁军在南亚的规范实施水平很高。南亚地区。24 因此,虽然 CBM 可以被视为改进规范实施,但它不能被描述为规范实施的基本驱动力。煤层气有关的至核武器 8煤层气核威慑规范和非首次使用威慑规范比其他两个规范具有更高的规范实施和遵守水平。此外,CBM 影响了实施和合规性。在履约方面,两国签署禁止攻击核设施的协议后,双方均未尝试进行核武器攻击。在实施方面,威慑问题一直在官方政策文件和双方国家官员中提出。然而,还应该指出的是,核武器是一种特殊情况,因为从直觉上讲,报复性核打击的潜在成本可能比 CBM 更有效地建立威慑。在拉合尔宣言中规定的建立信任措施之后,核裁军一直进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政策。有关的至武器 9吨与争议领土有关的主要规范是领土完整规范:25各国应尊重另一国的领土边界,不应使用武力改变它们。该原则载于《联合国宪章》第 2 条第 4 款,26并得到联合国许多组织在多边层面的一贯重申大会宣言。27与上一节关于核建立信任措施不同,本节将只讨论一个规范——领土完整。它将评估 CBM 在印度-中国和印度-巴基斯坦背景下对规范遵守和实施的影响。印中领土建立信任措施和规范合规与实施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因漫长而未划定的边界而变得复杂——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长的有争议的陆地边界。28边界本身的长度是有争议的——印度声称它是 3,488 公里,而对中国来说,它是更短的 2,000 公里。29边界争端导致了 1962 年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大约一个月,导致印度 8,000 人死亡,中国 2,000 人死亡,30 此后,双边关系中断了 10 多年。 1976年,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同意与中国互派大使; 1979年2月,时任外长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访华;31不久之后,双方开始了边界谈判,在 1981 年至 1988 年之间进行了八轮谈判。32一个里程碑发生在1988年,当时的拉吉夫·甘地总理与邓小平总理举行了峰会——33这是自 1960 年以来两国领导人首次举行此类会晤。此次峰会导致两国之间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建立信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范的实施和规范的遵守。虽然包括建立信任措施在内的外交关系有助于防止严重冲突,但缺乏边界解决方案使中印关系陷入“看似无休止的跷跷板”。34永久解决边界问题对于长期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35两国在 1993 年至 2005 年之间签署的三项重要协议中都引用了领土完整规范。36这些协议还包含通过几项建立信任措施来执行这一规范的条款,尽管最近发生了边界冲突,但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遵守。从 1993 年和平协定开始煤层气有关的至争议领土 10和边境的宁静,37一些中印协议试图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维护边界沿线的和平,即使边界划分问题本身尚未解决。印中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会以武力解决。 1996 年关于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再次加强了这些原则,并概述了一些关于约束和透明度的 CBM。38其中包括通过“相互平等安全”限制军备,避免在实控线沿线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及防止在实控线两公里范围内开火等危险军事活动。 2005 年协议建立在 1996 年协议的基础上,并制定了执行先前协议的标准操作程序。39几年后的2013年,德普桑对峙后签署了边防合作协议(BDCA),重申不使用武力的承诺,并接受了“相互平等和安全”的原则。40自 1976 年恢复外交关系以来,建立信任措施与规范实施之间存在相关性。沟通建立信任措施已导致双方在双边关系中继续承认协议。此外,他们还制定了加强两国领土完整的措施。例如,1988 年成立的联合工作组为印度于 1993 年和 1996 年签署的协议奠定了基础,这两个协议都纳入了领土完整原则和维护领土完整的执行机制。41自 1988 年以来,CBM 也对规范遵守产生了积极影响。从1976年两国复交到2020年加尔万河谷冲突,两国基本遵守实际控制线沿线领土完整和主权规范。虽然军队之间在未标定的边界上发生过对峙,但通常不会造成人员伤亡(2020 年 6 月在加尔万谷发生的事件除外)42或冲突,并已通过标准操作程序解决,包括通过沟通和约束建立信任措施。43在 1988 年至 2003 年的 JWG 会议期间,人们一致认为边界沿线的和平与安宁不会取决于确定 LAC 精确调整的框架。442005 年和 2013 年的协议纳入了沟通和约束 CBM,以防止对峙造成人员伤亡。煤层气有关的至争议领土 11此外,各国强调了现有的约束建立信任措施,以防止小规模领土冲突升级为有限的边界战争或全面冲突。45例如,在加尔万河谷冲突之后,外交部长 S. Jaishankar 强调了印度士兵的遵守461996 年印度和中国之间的 CBM 约束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在距离实际控制线 2 公里范围内开火或使用枪支或炸药进行狩猎。”47尽管加尔万冲突后边境出现了敌意,但两国都通过外交和军事会谈坚持了建立信任措施的沟通;此后没有再发生人员伤亡。现在已经进行了 11 轮军指挥官级会谈,旨在使部队脱离该部门剩余的摩擦点。48正如 Manoj Joshi 所指出的,北京边境政策的主要驱动力是内部的。49 中国在当地的行动前后不一致,往往与之前的行动相矛盾。50因此,劝阻中国放弃其总体政治目标并通过外交途径永久解决边界争端可能是不可能的。51相反,需要新的 CBM 来承认 LAC 沿线不断变